口罩機投資疑云:打著公益旗號的龐氏騙局?
在深圳快退休的張洪(化名)通過同事了解到一個“很賺錢”的項目:投資公益口罩自助發放機(下稱“口罩機”)。花5360元購買1臺口罩機,2年就能賺一倍;買5臺以上,2年則能賺兩倍收益。
不僅收益奇高,項目還有兩大“亮點”:收益固定并寫進合同,按天結算;購買者無需參與經營,設備交由公司代管。證券時報記者了解到,該項目運營方是江蘇派派樂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下稱“派派樂”)。公司在深圳的一位“合伙人”溫茹云(化名)稱,她前后投資了上百臺口罩機,每天收益近7000元,一年能賺200多萬元。
家人知道后,提醒張洪可能是“龐氏騙局”,勸她別買。
記者近期調查發現,誘人收益背后疑云重重。市面上還有不少類似公司在大張旗鼓地推廣。那么,這種項目到底是不是“龐氏騙局”?這家被多家媒體報道的公司又是如何打著“公益”的旗號在全國運作的?
“躺賺”
疫情暴發以來,口罩已成為大眾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一些人從這一巨大需求中嗅到商機,在疫情暴發初期就快速推出了與無人售貨機類似的口罩機。派派樂介紹里,所謂“公益口罩機”,通常被擺放在商場、醫院、火車站等人流密集的公共場所出入口,沒戴口罩的人微信掃碼就可免費領取。
張洪想要投資的就是這種“公益口罩機”。銷售人員提供給張洪的收益表顯示,1臺口罩機的價格是5360元,購買1臺,2年后扣除本金能得到5590元純收益;買的越多,收益越高,若投入58960元購買11臺,2年后扣除成本凈賺119890元。
如此高的收益率,就連已成為歷史的P2P都相形見絀。記者以投資人身份兩次暗訪派派樂深圳辦公室,負責人肖芳(化名)及多位派派樂員工給記者計算的收益都與此相同。
據記者了解,肖芳、溫茹云是先投資了口罩機,后發展成派派樂員工甚至分公司負責人。這種情況普遍存在于浙江嘉興、四川宜賓、江蘇宿遷等地的派派樂分公司中。他們最重要的任務就是讓更多人投資口罩機。
記者獲得的《購機及托管協議書》顯示,乙方的身份是合伙人,“向甲方申請‘智能售貨機’APP共享平臺‘速派科技’智能售貨機托管資格”,“享有指定購買智能售貨機托管收益分紅權”。
派派樂還將高額固定收益寫進協議中:乙方享有購買售貨機托管在“速派科技公司”的每天固定收益15元,共計享受730天;收益分配按日執行,乙方可以每日申請提現,24小時內收益分配到賬;如乙方托管中出現特殊情況……經雙方協商一致后可終止合同,退回購機款。
由此可見,派派樂口罩機用來吸引投資人有幾大特點:寫進合同里的超高固定收益并可每日提取;在收益總額不超本金情況下可隨時退款以保本金無損;無需參與日常經營,真正做到“一本萬利,在家數錢”。
多位派派樂員工反復向記者宣稱,這是一個穩賺不賠的好生意。
除了托管模式,派派樂還有代理模式。成為地方代理商后,可以以3500元一臺的價格購買口罩機。代理商負責設備的投放、運維,派派樂免費提供口罩并與代理商按比例分享收益。
派派樂主要推廣的是托管模式。派派樂法定代表人、總經理黃才艷告訴記者,70%的口罩機是通過托管模式賣給像溫茹云這樣的個人。在溫茹云和另一位買了數十臺機器的退休阿姨眼里,所謂的投資口罩機,實際與買“理財產品”無異。
溫茹云退休前在深圳是一名老師,她說,去年通過學生家長了解到派派樂,“當時就是沖著做公益過來的”,“大部分用信用卡”買了21臺口罩機,之后把“賺到的錢再投進去”,“利滾利”到現在已經有300多臺機器,每天的收益就有近7000元。
廣告機
那么,派派樂是怎么靠“公益口罩機”為它的合伙人賺到超高收益的?
派派樂給出的答案很簡單:廣告。
當記者以投資為由于2022年9月在派派樂深圳辦公室里見到黃才艷時,她直言“公益口罩機”實際上就是一臺廣告機。
它的模式很簡單:領取人掃描屏幕上的二維碼,關注跳出的公眾號或觀看視頻廣告后,才能免費領取口罩。每關注一次或觀看一次,相應的公號方或廣告主就會向派派樂支付一筆廣告費。此外還可以在口罩機上的大屏幕、機身和口罩包裝上打廣告。
黃才艷表示,每發出一個口罩能獲得0.4元的廣告費。記者看到的實時數據顯示,截至1月初,派派樂累計已發出3.83億個口罩,總廣告消耗金額約1.53億元。黃才艷稱,從2020年3月成立至今,派派樂在全國已經投放了6萬多臺口罩機。
過去十年,各種互聯網平臺為獲客而燒錢補貼用戶的做法屢見不鮮。相比起來,通過免費發放成本低至幾分錢的口罩來獲客不過小菜一碟。
若按照黃才艷所稱70%的口罩機(約4萬多臺)通過托管模式運營粗略估算,派派樂目前已從個人投資者手里籌集了超2億元資金。而要實現向投資者承諾的收益,在不計入各項成本的情況下,這些口罩機需在2年的運營周期內創造4億~6億元的營收。
依照派派樂的數據,通過發放口罩近3年僅獲得了約1.53億元的收入。當然,口罩機屏幕、機身、口罩外包裝等的廣告收入并未計算在內。但據記者了解,未披露數據的其他廣告收入不會超過發放口罩獲得的廣告收入。
換句話說,派派樂僅憑其宣稱的廣告模式,幾乎不可能達到許諾給合伙人的超高收益。
在許多場合,黃才艷將派派樂對標分眾傳媒,聲稱實現“納斯達克敲鐘”的目標“肯定沒問題”。
但即使是已經做到行業第一的分眾傳媒,2022年三季報的凈利潤同比減少51.17%。國內互聯網廣告市場增速放緩,第三方機構QuestMobile預計,2022年中國互聯網廣告市場規模較2021年僅增長4%。
在自身廣告營收不足,且整體市場景氣度不高的情況下,派派樂到底能不能依靠其宣稱的商業模式實現對合伙人的超高收益許諾,還是在玩危險的資金盤游戲,引發了外界質疑。
證券時報記者在調查中還發現,在派派樂設計的托管模式中,購買了口罩機的合伙人只會得到一串設備編碼,看不到實體機器,甚至連投放位置也不清楚。派派樂員工、同樣也購買了口罩機的周宜(化名)表示,他也看不到機器位置,“只有老板知道”。
深圳是派派樂華南布局的核心城市。記者在去年9月和今年1月兩次前往其深圳辦公室探訪時,都詢問在深圳哪些地方投放了口罩機,被告知明確投放地址的只有位于龍華區的一家商場。而派派樂數據顯示,1月初,在深圳投放的口罩機數量為1581臺。
記者在龍華天虹商場入口處看到了2臺口罩機,其中一臺電源未接通,沒有工作。另一臺可正常工作的機器屏幕上,除了幾條公益宣傳視頻,未見有商業廣告播出。2臺機器身上也都沒有張貼廣告。
記者春節前實地探訪了派派樂最早一家公司的注冊地——江蘇省宿遷市沭陽縣。自縣城向北約11公里的立派路東側,一棟掛著“派派樂集團”標識的醒目藍色建筑就是它的生產基地,王姓負責人稱,“全國所有的機子都是從我們這里發出去的”。臨近假期,工人已經放假,廠房內擺放著數百臺已經組裝好的口罩機。
“公益”旗號
派派樂集團的董事長名為臧兆利,1981年出生,也是黃才艷的丈夫。據前述王姓負責人介紹,臧是沭陽本地企業家。臧兆利在一檔節目中聊到,在創立派派樂之前“做了十五六年”的醫藥銷售,“感覺這個行業沒什么太大的發展”后,突發的疫情讓他有了做口罩機的想法。
“公益”被他們視為投放口罩機的最佳手段。初次見面時,黃才艷就直言不諱地對記者表示,他們就是“打著公益的旗號”為實際上的廣告機鋪設免費的渠道。
知名公益組織中國光華科技基金會(下稱“光華基金會”)是派派樂向潛在投資人重點宣傳的合作方,在公司投放的部分口罩機上印有光華基金會的標志。
2022年12月14日,黃才艷在朋友圈發布消息,稱派派樂與光華基金會聯合設立的“派公益計劃”正式成立,接受社會捐贈。該條朋友圈還配了一份光華基金會的文件截圖——《關于捐贈自助口罩終端設備的通知》(下稱“《通知》”),內稱“自助終端設備公益計劃主要面向城市人流密集地區布設,合作單位可根據當地需求向基金會提出申請,基金會聯系協調愛心企業無償提供口罩終端設備布設和運維服務”。
證券時報記者向光華基金會求證上述通知及雙方合作情況,截至發稿,未獲回應。
對派派樂來說,有了與基金會的綁定,許多公共場所無需主動開拓,就能以“公益口罩機”的名義順利投放,不用交場地費,甚至連機器運行的電費也免了。
記者搜索發現,山東濰坊、淄博,四川彭州、江蘇宿遷等地的地方媒體,都曾報道過派派樂的口罩機在當地落地供市民免費取用的新聞,甚至在央媒的新聞中也出現過派派樂口罩機的身影。報道都著重強調了口罩機的“公益”屬性,未提及廣告、投資等內容。
通過媒體宣傳及超高收益承諾吸引公眾投資后,投資款就成了派派樂的運營資金,如此不斷擴張。對那些投資派派樂的合伙人來說,他們最應該關心的問題是:派派樂有限的廣告營收,能支撐起這個商業模式嗎?一旦其現金流(廣告收入+新進投資款)中斷,許諾每日可提現的超高收益還能兌付嗎?
在被記者反復質疑廣告收入如何保證高收益,員工周宜無法做出合理解釋后搖搖頭說,“投資總是有風險的”,“就是賭”。
風險隱現
多位生產口罩機的業內人士告訴證券時報記者,疫情開始后冒出了上百家口罩機公司,運營模式各有不同。有的以銷售機器為主,有的類似共享充電寶的加盟模式,類似派派樂打著公益旗號的公司也不少見。
其中,一家叫做“戴了嗎”的口罩機品牌公司,聲稱獲得了融創集團旗下融創大健康1.2億元戰略投資。融創大健康董事局主席孫宏全是融創中國創始人孫宏斌的弟弟。戴了嗎的業務人員告訴記者,有了融創的支持,戴了嗎的口罩機可以獨家進駐全國數十家如今已歸為融創旗下的萬達廣場。
記者通過與多個戴了嗎的員工溝通后了解到,戴了嗎采取的運營模式與派派樂類似,也是以“公益口罩機”的名義向民眾免費發口罩,通過廣告獲取收益。同樣,戴了嗎也找了一家公益組織——北京善行公益基金會——合作,推廣“公益口罩 千城萬點”的項目。
2022年下半年以來,隨著新冠病毒致病性減弱,眾多口罩機公司就已經開始考慮若疫情防控政策改變,口罩逐漸退出大眾的日常生活后何去何從的問題。
那些以口罩機為由頭的“投資理財”項目,風險也將逐漸暴露。
2021年2月,有媒體報道河南登封上百人投資自助口罩機被騙。在被騙者提供的合同中,明確寫著“設備投放市場后甲方(每天)付予乙方保底利潤55元整”,一臺口罩機的價格實際上只需1380元。投資人付完錢后,就被這家廣州公司的員工踢出了群。
[此文來源:證劵時報 田牧 臧曉松,版權說明:以上文字及圖片來源于網絡,僅供學習和交流使用,不具有任何商業用途,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平臺贊同其觀點。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版權或來源標注有誤,請及時和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迅速處理,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