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花50多萬買古董都是贗品 警方揭秘“收藏”騙局4大套路
近年來,社會上掀起一股收藏熱潮,家住三堰的王先生(化姓)十幾年來癡迷收藏,家中堆滿了古董,花費超過50萬元。去年的一次文物鑒定活動,專家認為他收藏的古董都是贗品。近年來,詐騙分子漸漸將矛頭對準了老年人,進行收藏品類詐騙,市公安局反電詐中心負責人在搜集了近幾年全國發生的一些收藏品類詐騙案件后,總結出了詐騙分子的常用詐騙套路,提醒老年朋友們切莫上當受騙。
50萬元買古董,專家鑒定都是贗品
71歲的王大爺和老伴住在三堰一小區,退休前兩人都是國有企業職工。十幾年來,老爺子習慣一有空就到古董攤位逛逛,看到心儀的寶貝就買回家。有時候,他還不顧年老體弱,前往外地古董市場“淘寶”,每次出門都是好幾天。家人表示,經過粗略估計,老爺子這十幾年來花在收藏方面的費用超過50萬元。
在王大爺約140平方米的家內,除了廚房、衛生間,每個房間墻邊都放著博古架、銅器、陶器、木器、奇石等,文玩古董種類豐富。不僅如此,連客廳、餐廳、書房的地上都擺放著各式文玩古董。
“退休后除了收藏,沒別的愛好。雖然也花了不少錢,但這些寶貝的價格也水漲船高。”王大爺表示,“我這是樂在其中的同時,給后代留下一些財富……”
王大爺文化程度不高,收藏知識都是從電視鑒寶欄目里學的。家人也勸過王大爺,但王大爺認為自己的收藏是投資。后來,家人為了讓王大爺不再沉溺收藏投資,帶著老爺子和他的“寶貝”參加了一次鑒寶活動,結果專家鑒定,王大爺帶去的8件古董全是贗品。
事后,王大爺的子女也請來了一些本地收藏界的專家,對王大爺所有寶貝進行鑒定后,認定都是贗品。王大爺怎么也沒想到,十幾年來的心血就這樣打了水漂。
接到中獎電話,八旬老人被騙兩萬多元
前不久,東岳公安分局接到上海警方協查通報,稱上海近日查處一起假冒上海市收藏協會兜售假冒收藏品案,其中一名受害人是十堰的退休職工,希望十堰警方幫忙了解受害人情況。根據上海警方提供的信息,民警很快聯系上了81歲的受害人張大爺。
張大爺告訴警察,8月份,一名自稱“上海市收藏協會”部門經理馬某的人打電話來說,張大爺在“上海市收藏協會”舉辦的感恩大回饋活動中成為幸運藏友,可以用1860元購買市值8000余元一套的“清明上河圖”藏品,并說該套藏品全國僅限量發行500套,具有極大升值空間,收藏協會還會長期跟蹤服務,及時提供該套藏品升值情況。張大爺聽后動了心,就詢問了郵寄和付款方式。
對方稱他們是國家單位發行的藏品,必須經過兩次物流安檢才能到十堰,需要張大爺配合物流安檢部門核實藏品信息。第二天,張大爺接到一個自稱是物流安檢部門打來的電話,詢問他是否訂購了一套“清明上河圖”藏品,隨后又核對了老人的居住地址和聯系電話,稱過幾天藏品就會送達。又過了幾天,一快遞員送來一套藏品,張大爺按照馬某的要求將1860元現金給了快遞員。
兩三天后,張大爺又接到馬某的電話,稱他再次成為“上海市收藏協會”幸運藏友,可以用遠低于市場價的價格購買一套“中國龍印”藏品。老人再次被“全國50套限量,保值升值空間巨大”的說辭打動,又以4860元購買了“漢白玉龍印”,以14800元購買了“和田玉龍印”。
對上述藏品,張大爺均精心收藏,想著一來可以升值養老,二來可以給子孫留下一筆財富,直到警察找上門,他才知道上了騙子的當。
警方揭秘“收藏”騙局四大套路
近年來,針對老年人的收藏品類詐騙違法犯罪時有發生,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數據顯示,近五年審理的詐騙老年人犯罪案件中,收藏品類詐騙占比近20%。北京市第三中級人民法院數據顯示,此類案件中,80%的被害人是55歲以上的中老年人。
市公安局反電詐中心負責人毛群在在搜集了近幾年發生的一些收藏品類詐騙案件后,總結出了四大套路。
套路一:藏品鑒定
常見話術:“你的瓷瓶價值8000萬,我們幫你出售,但要花錢請專家鑒定一下。結果鑒定為贗品,鑒定費不予退還。”
套路揭密:藏友帶著藏品尋找“鑒定公司”,“鑒定公司”報出高價,建議藏友花錢請“專家”鑒定以便出售藏品,最后出具“鑒定報告”,贗品不退鑒定費。
套路二:高價回購
常見話術:“我們這套1980元的紀念幣升值空間很大,你購買半年后我們以每套4980元的價格回收。結果到期后拒絕回收。”
套路揭密:騙子通過發小廣告、贈送禮品,宣傳“有升值空間”的藏品,許以定期高價回購的承諾,前期高價回購少量藏品騙取藏友信任,藏友追加投資大量購買之后拒絕回收。
套路三:投資返利
常見話術:“你投資我們的字畫,我們負責拍賣,拍賣期間每個月都會返利,拍賣成功的收益也歸你。結果發放幾個月的返利后人去樓空。”
套路揭密:騙子通過推銷各類“收藏品投資理財項目”,讓藏友購買藏品、交手續費承諾定期拍賣(出售)成功,拍賣(出售)成功前每月發放一定金額的返利,最后突然失聯。
套路四:偽造拍賣
常見話術:“我們帶你和寶貝去拍賣會現場,按規定收取一定的費用,結果藏品‘流拍’,傭金不退。”
套路揭密:“拍賣公司”為藏友免費鑒定藏品,“專家”鑒定后報出高價提出幫助拍賣,組織假拍賣會,請群演舉牌現場為藏品“出價”,前幾藏品都順利“成功拍賣”,輪到自己舉牌最終價格達不到藏品保留價,藏品“流拍”,拍賣失敗,收取的各類費用不退。
很多老年人存在投資及法律等專業知識盲區,對各類投資信息難以甄別,容易成為受害者。在此,毛群也提醒各位老年人,如有購買收藏品或準備拍賣老物件的需求,一定要提高對詐騙犯罪的防范意識,對涉及錢財的陌生來電應提高警惕,不要相信電話宣傳或推薦,要認真核實商家資質,通過正規拍賣機構進行拍賣,不貪圖蠅頭小利。同時增強證據意識,發現違法犯罪苗頭及時報警以減少損失。
[此文來源:十堰晚報 記者 楊建波,版權說明:以上文字及圖片來源于網絡,僅供學習和交流使用,不具有任何商業用途,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平臺贊同其觀點。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版權或來源標注有誤,請及時和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迅速處理,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