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妝品市場,打響“芯片”大戰
文|未來跡FutureBeauty 吳思馨
從奢侈品到日用品,中國消費者用短短40年時間完成了一場對化妝品的祛魅。
如今的消費者,只關心化妝品產品是不是有用,是不是好用。換句話說,功效創新背后的原料創新,已經成為化妝品創新的底層動力和根本來源。
而原料之于化妝品,就像燃油車的發動機,手機的芯片。從拼營銷、拼渠道,到拼包裝、拼品牌,再到拼原料、拼配方,化妝品行業競爭越向上游走,就越需要實打實的硬實力。
但從另一方面來講,中國市場的化妝品原料創新有巨大空間。
空間很大,但誰能下出先手棋?
21個新原料成功備案,動植物原料、抗衰功效原料亮眼
截至2022年7月,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系統中的新注冊原料已經達到21個,速度堪比開閘放水。
拿過去數據對比一下,2012年-2020年底,全國新原料注冊備案的數量僅有8個。也就是過去自《化妝品監督管理條例》及《化妝品新原料注冊備案資料管理規定》出臺的19個月時間以來,被“放行”的新原料是過去8年的近3倍。
(新法規下獲得備案的21個化妝品原料信息)
行業過大年。
簡單解讀一下上面這個表格:
從備案節奏看,去年半年時間共有6個新原料通過備案,今年1-7月有15個新原料通過備案,節奏大大提升,并且這種節奏將持續下去。
從所屬地來看,21個新原料中有60%(12個)來自于本土企業,另外9個屬于外資或者合資企業。本土上游企業非常爭氣。
從公司性質看,進行新原料備案的公司共18家,其中17家為上游原料公司,1家(華熙生物)為上游原料和終端產品并存的綜合業務公司。另外武漢中科光谷綠色生物技術有限公司、深圳市維琪醫藥研發有限公司、余姚萊孚斯本健康科技有限公司,均有2個原料通過備案。
最后從原料種類看,三大特點非常突出:
首先,“皮膚保護劑”、“抗皺劑”類新原料共有12種,起到抗衰老、修護等相關功效的原料已經成為企業申報新原料備案的發力重點之一;
其次,在一眾化合物原料中,4個動植物來源原料——分別來自于大連普瑞康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百岳特生物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四川鹿鳴丘高原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的“雪蓮培養物”、“鐵皮石斛原球莖”、“紅藜(Chenopodium formosanum)提取物”和“藏豬脂”也頗為亮眼。
另外,有3家公司:余姚萊孚斯本健康科技有限公司、康盈紅莓(中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市維琪醫藥研發有限公司,都注冊了同一個抗衰功效原料“β-煙酰胺單核苷酸”(簡稱“NMN”)。
【β-煙酰胺單核苷酸(NMN)】
“雖然受新規和疫情影響,護膚品在2022年1~4月的備案數量與去年同期相比下滑近50%,但依然是備案的化妝品中的主要產品,‘護膚’依然是消費者的主要需求。同時,‘綠色、環保’的理念融入到化妝品的研發、設計中,已成為新的發展趨勢。”浙江中貿企業服務有限公司商務總監邵歡解讀道。
“因此,植物來源的原料,起到抗衰老、修護等相關功效的原料是發力重點之一。”
市場空間充足,原料創新還有這兩大趨勢方向
閘門被猛然打開,行業內多年積累的“蓄水”一定會持續釋出。
“毋庸置疑,下半年新原料注冊備案的數量肯定會持續增加。”邵歡表示。
一方面從市場環境來講,2022年化妝品企業面臨著“雙重考驗”。
首先是越來越嚴格的行業政策和法規監管,其次是疫情反復對經濟、行業、企業的負面作用,化妝品企業如果想要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殺出重圍,必須要提高對自身產品的安全和質量要求。
而現在化妝品行業已然進入“功效時代”,消費者不僅看重產品效果,且具備一定的功效相關知識儲備。因此,市場需求映射到化妝品企業,對原料的需求也會進一步上升,推動新原料注冊備案。
另一方面,從政策導向來講,國家鼓勵行業創新,企業創新,技術創新。
目前,新原料注冊備案的門檻已經隨著《化妝品監督管理條例》及《化妝品新原料注冊備案資料管理規定》的施行而大大降低。為了滿足消費者需求,原料生產企業需要不斷尋求技術創新,產品創新,研發、生產更多優質的新原料。
因此在政策更新、市場發展、行業促進的多重作用下,新原料注冊備案的數量肯定會呈持續上升趨勢。
那么在未來,新原料備案的趨勢會往哪走?哪些方向會成為企業努力的重點呢?
邵歡認為,首先可以從“舊”中尋找機會。
“在新原料的研發上,除了考慮‘新’,也可以從‘舊’中尋找機會。根據法規,具有安全使用歷史的化妝品新原料可以按照情形5的要求提交備案,要求相對較簡單。食品原料一般安全性風險較低,對原料企業來講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據了解,目前國內外化妝品已使用原料的數量仍然存在一定差距。
在我國《已使用化妝品原料目錄》(2021版)中的原料數量共8972種,而國際范圍內化妝品原料數量還遠遠不止這些,比如美國個人護理用品協會(PCPC)編撰的《國際化妝品原料字典與手冊》中,可使用共有20000個以上。
盡管其中包含在中國屬于禁用物質,不能使用于化妝品的成分。但這仍然意味著,國內的化妝品原料有非常大的開拓空間。
其次,“天然”、“環保”等概念的流行,讓海洋資源開發也成為一個行業熱點。
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資源部數據,我國擁有18000公里的大陸海岸線,200多萬平方公里的大陸架,面積在500平方米以上的島嶼7372個,管轄的海域面積達300萬平方公里.
“海洋生物中所蘊含的活性物質,將有可能成為化妝品原料生產企業的一個新的突破口。”邵歡表示。
2-5年出一款新原料,市場邁入“長線競爭”時代
“化妝品原料市場的競爭實際是優質原料之間的競爭。現在新原料的研究門檻已經大大降低了,但是要在市場中脫穎而出,關鍵仍然是原料的功效是否突出、安全性是否有保障。”邵歡認為。
因此,原料競爭,也將成為未來化妝品企業最重要的競爭焦點。
但就目前而言,做出一款新原料,對大部分企業來說仍然是一個巨大挑戰,背后考驗的是企業對研發和人才的長期投入。
首先從時間維度看。
一款新原料的誕生,通常要經過市場調研、商業論證、可行性分析、立項評審、小試開發、中試論證、產業化生產6個階段。這幾個階段走完需要的時間在2-5年不等,最少也是兩年。
而且原料創新還遠不止于把這款原料做出來,為了保持競爭力,需要企業不斷進行迭代和升級,去給原料注入新的活力。
“對企業來說,每一款新原料還要去進行不同的產品定位,既需要有短期快速轉化的能力,又需要長期儲備的戰略。”華熙生物告訴《未來跡Future Beauty》。
其次從效率角度看。在原料創新的同時,企業還必須在制造工藝上進行創新,提升產出效率。
“透明質酸”的生產工藝沿革就是一個典型例子。
據了解,這一原料最早由美國哥倫比亞大學Meyer教授和Palmer教授,于1934年從牛眼玻璃體中分離出來。但由于動物組織提取法提取透明質酸原料來源有限,分離純化工藝復雜,且生產成本很高,所以當時產能極為有限,受到很大制約。
上世紀90年代,第二代生物技術(生物發酵法)的出現讓透明質酸的提取效率得到一次大突破。根據華熙生物最新數據,經過工藝優化,透明質酸野生菌發酵產率,已經從原始3g/L提高到現在的14g/L。
如今,進入以合成生物技術為主的第三代生物技術時代,透明質酸的提取效率也在進一步提升。
另外從工業化進步看,自動設備和規模效應,也能從長期帶來降本增效的效果,但這也對企業提出更高的投入要求。比如國內已經有部分化妝品企業進入工業4.0階段,部分崗位由自動化設備替代人工,同時大建工廠,逐級放大規模效應。
不過話說回來,目前新原料市場空間充足,企業原料競爭還沒發展到十分“內卷”的程度。
所以大可放手一搏,在原料創新上卷起來,才能真正讓產品卷出一個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