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消協在京舉辦“化妝品消費安全座談會”
中消協在會上介紹了化妝品消費安全研究情況。這次研究是中消協組織全國部分省市消協共同開展的。參與研究的有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內蒙古、吉林、黑龍江、江蘇、安徽、福建、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廣東、海南、重慶、四川、貴州、云南、甘肅、青海、寧夏、寧波、沈陽、長春、哈爾濱、武漢等地的消費者協會。
根據全國21個省市消協上報的2011年上半年的化妝品消費投訴統計數據及情況,研究報告分析了化妝品消費方面現存的主要問題:
一是化妝品購買渠道繁多,部分場所問題比較突出
目前,化妝品的流通渠道復雜多樣,包括超大型、大型和中小型商場、超市、便利店、小商品批發市場、藥店、化妝品專賣店、美容院、美發店、賓館、洗浴中心、足療保健店以及婚紗影樓等場所。此外,還有網絡銷售、電視銷售、郵購、直銷等多種經營方式。2011年上半年21省市消協的化妝品投訴共計1443件,其中,通過商場超市、專營店、美容院購買的化妝品的投訴數量分別占投訴總量的39.2%、20.0%和20.0%,累計占到近80%,特別是一些小型超市、偏遠地區或者城鄉結合部的店鋪、批發市場以及美容美發場所問題突出,需要重點監管。此外,通過網上購買化妝品的投訴量占到7.1%;電視和其他媒體購物投訴占5.2%;促銷贈品的投訴為1.4%;對酒店提供產品的投訴為0.8%;郵購產品投訴為0.8%;另外還有占5.6%的投訴產品不在上述渠道獲得。
在美容院銷售的化妝品投訴案件中,美容院外購產品占投訴量的57.9%。從投訴的情況看,美容院銷售的化妝品主要存在以下問題:一是一些外購的低價化妝品,甚至不合規的化妝品、自制的化妝品通過美容院高價銷售,違規獲利;二是有些經營者為達到所謂“特殊功效”、快速見效,私自在外購或自制的化妝品中添加違禁物質;三是一些化妝品未按規定進行全成分標識;四是一些化妝品號稱進口產品,但既無入境貨物檢驗檢疫證明(CIQ),也無中文標識等;五是美容院在為消費者提供美容服務時,宣稱和實際使用的產品不一致,以質量低劣的產品欺騙消費者;六是有些美容院以義務或免費服務試用化妝品美容為誘餌,高價收取材料費,使消費者蒙受損失;七是夸大宣傳,美容服務達不到預期效果;八是一些美容院使用產品出現問題后處置不當,延誤治療,造成消費者傷害更加嚴重等。
二是產品質量問題位居投訴首位
根據2011年上半年化妝品投訴數據分析,消費者對質量問題的投訴占總投訴量的一半以上,為52.8%,對化妝品安全問題的投訴占11.1%,對假冒偽劣問題的投訴占7.1%,對虛假品質表示問題的投訴占4.5%,對化妝品廣告的投訴占7.1%,對價格投訴占5.5%,另外,還有一些對于銷售合同、計量、以及人格尊嚴等問題的投訴。
在化妝品質量問題的投訴中,化妝品成分標識不清占19.7%,無提示警示占16%,質量不合格占16%,三無產品占12.8%,非法添加占2.5%。其他為33%。
三是護理類化妝品問題較多
按照《化妝品分類》(GB/T1860-2002),常用化妝品分為清潔類化妝品、護理類化妝品、美容/修飾類化妝品。首先,不論從化妝品的投訴來源統計,還是從化妝品的投訴問題方面統計,護理類化妝品投訴占三類化妝品總投訴量的近50%。目前廣大消費者對于皮膚的日常護理都非常重視,不僅是女士,男士也越來越關注自己皮膚的保養,投訴量大從另一方面看也說明護膚類化妝品的銷售量也是非常可觀的。因此,護膚類化妝品的安全更需要從生產和使用等全方位加以重視。其次是美容/修飾類化妝品問題投訴占26.4%;清潔類化妝品問題投訴占20.2%。
四是消費者的維權意識不足
2011年上半年化妝品投訴數據顯示,投訴時能夠提供購買商品或接受服務的憑證的消費者占39.1%;有60.9%的消費者無法或未提供有效的購買或接受服務的憑證。這顯示出部分消費者在購買商品和接受服務的時候,維權意識不足,沒有向經營者索取發票或其他書面證明,同時也反映出一些經營者不規范的經營行為和不誠信的經營態度。
購買商品或接受服務索取憑證或單據是消費者的權利,提供票據是經營者的義務。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二十一條規定:“經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或者商業慣例向消費者出具購貨憑證或者服務單據;消費者索要購貨憑證或者服務單據的,經營者必須出具。”一旦出現消費糾紛,有關憑證或單據是說明合同關系最好的證據,如果沒有就會給問題的解決帶來一定的難度,甚至可能得不到應有的賠償。
五是投訴舉證難度較大
1、在有皮膚損害的案件中,消費者反映比較突出的是使用后有不良反應,但只有四分之一的消費者有醫院的診斷證明。
在2011年上半年化妝品投訴案件中,有皮膚損害的案件占40.26%,其中,消費者反映最多的是化妝品皮膚病問題,約有62.8%的消費者投訴使用后有皮膚客觀表現,有35.1%的消費者投訴化妝品用后有皮膚主觀表現,有2.1%的消費者投訴遭到毀容,受到嚴重傷害。
在投訴使用化妝品后有皮膚客觀表現的消費者中,75.1%的人沒有醫院診斷證明,只有24.9%的人有醫院診斷證明。
2、在需要進行產品質量鑒定的投訴中,只有7.8%的投訴有產品質量鑒定報告。
上述情況給化妝品消費糾紛的解決帶來很大難度。
針對存在的問題,中消協和各地消協提出以下建議:
一是完善法律標準,加強立法保護
1、梳理現行化妝品領域的法律法規,制定《化妝品安全法》。建立和完善化妝品安全政府負總責,監管部門各負其責,化妝品生產、經營者是第一責任人的責任體系。建立化妝品不良反應監測與風險評估制度、產品安全跟蹤與追溯制度、化妝品標準制度、缺陷化妝品召回制度、化妝品安全事故應急處置制度等,針對化妝品消費領域新情況設置專門條款,建立健全化妝品安全監管責任追究體系,加大對違法行為的懲戒力度。
2、加強對化妝品原料的控制,明確規定禁用物質的檢出限量。《化妝品衛生規范》(2007年版)對化妝品中限用物質、禁用成分做了明確規定。如果技術上無法避免禁用物質作為雜質帶入化妝品時,建議對禁用物質的檢出限量做出明確規定。
3、加強產品標識管理,使其在有效期內始終可查。特別是生產日期、限用日期等重要信息應在消費者使用的最終容器上作耐久性標注,以便在有效期內均可查詢。
4、加強對機場、邊境口岸免稅店的化妝品標識管理,建議要求免稅店銷售的產品上加貼中文標識,統一標注生產日期、限用日期等,保護消費者的知情權、選擇權。
二是明確舉證責任,降低維權成本
1、建立有利于消費維權的舉證分配制度。首先,從立法精神看,產品侵權責任適用無過錯責任。無論生產者有無過錯,只要產品存在缺陷,并造成他人損害,就應當承擔賠償責任。如果需要消費者對于產品存在缺陷進行舉證,應僅限于客觀結果的證明,也就是產品存在危及人身、他人財產安全的不合理危險,而無需出據專業報告證明產品是否有有害成分。其次,從舉證能力角度考慮,現代工業產品的科技含量高,其制造工藝十分復雜和精細,生產者比消費者更清楚產品是否存在質量問題,更容易證明產品是否存在缺陷。再次,從公平正義的理念出發,產品生產者作為生產企業,在人力財力等方面比消費者更有優勢,由生產者承擔產品是否存在缺陷的舉證責任更為公平。因此,在舉證責任方面,建議出臺統一的規定,公平合理地予以分配,減輕消費者的維權負擔,切實加強對消費者的保護。
2、提高消費者取證的便捷度,努力降低其維權成本。目前,全國經認定的不良反應鑒定機構較少,建議進一步加強化妝品皮膚病監測網絡機構建設,逐步增加診斷、鑒定機構的數量,加緊健全和研制化妝品皮膚病診斷標準體系,為消費者依法維權提供指導和幫助。
三是相互協作,加強監管
1、嚴厲打擊制售假冒偽劣化妝品、違法添加禁限用物質的行為。保持高壓查處態勢,對涉嫌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責任。重點監督美容院、城鄉結合部市場、店鋪以及網絡銷售化妝品等情況,不定期組織聯合檢查、抽測,嚴格從業人員資質認可,加大監管力度,凈化市場環境。
2、加強對化妝品廣告的規范管理。加大對報紙、電視等廣告傳播媒介的監控力度,廣泛開展廣告知識普及教育,宣傳和動員社會力量舉報在化妝品廣告中使用最新創造、最新發明,純天然、無副作用等絕對化語言、宣傳醫療作用或使用醫療術語等違法行為,加大查處力度,切實加強對消費者的保護。
3、建立化妝品風險監測與評估制度。一是完善化妝品不良反應監測與報告制度,大力推進不良反應監測平臺建設,采取措施,廣泛收集來自醫療機構、社會組織、生產和銷售企業等方面的化妝品不良反應信息,為風險評估提供依據。二是加強對化妝品及其原料中生物性、化學性和物理性危害的風險評估,對上市特殊用途化妝品安全進行再評價,確保消費者的安全權益。
4、建立化妝品安全信息共享機制。將化妝品監管信息、重大案件查處信息、熱點問題專家解讀等內容及時向有關單位和社會通報,引導各界形成共識,同時鼓勵和動員群眾舉報化妝品領域違法行為,形成良好的社會監督機制。
四是發揮行業組織作用,推動經營者誠信自律
1、加強對經營者的法律培訓。提高其守法意識和消費維權觀念。針對一些領域從業人員素質偏低的情況,重點加強知識普及,減少人為操作、處置不當傷害消費者事件的發生。
2、完善行業規范和相關標準。加強行業指導,增強企業競爭力,督促企業改進商品質量和服務水平,妥善處理有關消費糾紛,推動企業盡快建立化妝品不良反應報告制度,建立健全缺陷化妝品召回制度,更好地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
五是動員社會力量,形成維權合力
充分發揮新聞媒體、大專院校、消費者協會、專家學者、消費者的作用,加強對有關法律、標準、知識普及,強化社會監督,研究解決前沿問題,廣泛聽取各界意見,推動制度完善,規范行業發展,切實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
中消協還就化妝品消費安全提出消費指導意見
一是讀懂化妝品標簽是化妝品使用安全的第一步
化妝品標簽反映了化妝品的特性和功效,是傳遞產品信息的有效途徑,這些信息直接關系到消費者的安全和健康。通過閱讀化妝品標簽中的文字、數字、符號、圖案等內容,了解化妝品的功效、成分、保質期、產品質量責任者及使用方法、注意事項等信息,以便做出購買決定。
國家對不同化妝品標簽標識內容項目有詳細規定(見附件舉例說明),化妝品標簽標識的項目和內容有必須標注的和宜標注的內容。在必須標注的項目有化妝品名稱、生產者名稱和地址、實際生產加工地、保質期、凈含量、化妝品成分表、生產許可證號、衛生許可證號、產品標準號、安全警告用語等,其中,消費者在使用化妝品時一定要仔細閱讀安全警告用語及使用說明,以免因使用方法及保存不當,引起不必要的傷害。宜標注的內容一般是儲存條件和使用說明。
根據國家標準《消費品使用說明化妝品通用標簽》(GB5296.3-2008)和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發布的《化妝品標識管理規定》,從2010年6月17日起(含17日),所有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銷售(包括國內生產的和進口報檢的)的化妝品都需要在產品包裝上真實標注產品配方中的全部成分名稱。含量大于1%的成分應按加入量由多到少排列。排位越靠前,表明這個成分在該化妝品中占的比重越大,成分排名的先后順序不代表它們的功用性。成分加入量小于或等于1%的成分,位于加入量大于1%的成分之后,并不按照其加入量的多少排列。值得注意的是,香精香料統一以“香精”標注在全成分表中,色素以著色劑的編號或者中文名稱標注。
化妝品標簽標識應當直接粘貼、印刷在產品最小銷售單位(包裝)上。此外,正規合法的化妝品廠家生產的產品標簽都會按以上要求標注,若在購買時發現產品標簽信息不全的,很可能是有問題的產品,最好謹慎購買,否則一旦出現產品質量問題則可能投訴無門。
二是防范不良反應的發生,保證使用安全
化妝品皮膚不良反應是指人們日常生活中正常使用化妝品引起的皮膚粘膜及其附屬器的損害。由于化妝品種類不斷增多,使用的原料層出不窮,使化妝品皮膚不良反應率增高。但通常使用者在正常條件下,用正確方法使用化妝品而引起的皮膚病可能同化妝品的安全性或消費者是否處于敏感狀態有關。化妝品皮膚不良反應可分為化妝品接觸性皮炎、化妝品光接觸性皮炎、化妝品色素異常性皮膚病、化妝品甲病、化妝品唇炎、化妝品毛發病、化妝品痤瘡和化妝品蕁麻疹等八種類型。
消費者在使用化妝品過程中發生不良反應可能是多種原因所致。一是與化妝品無關的一些因素,如食用某些食物產生的過敏,二是使用了假冒偽劣化妝品,三是使用化妝品方法不當,四是正常使用化妝品發生的皮膚不良反應。所以,發生化妝品不良反應并不意味著化妝品一定存在質量問題或是不合格。
為安全使用化妝品,避免使用時產生不良反應,消費者首先要了解自己的皮膚特點,使用產品之前認真閱讀標簽、標識、成分表和警示語等內容,特別是有過化妝品不良反應的患者,建議做反復涂抹試驗。具體方法是將要使用的化妝品涂抹在前臂內側皮膚比較細嫩的部位,每天1-2次,連續7天,每天觀察否出現異常反應,如有紅斑、水腫、脫屑、丘疹和水皰等客觀反應和瘙癢、刺痛和灼熱等主觀反應出現,都必須暫停使用,到皮膚專業機構請教,分析原因,指導如何進一步選擇和使用化妝品。
如果已經發生不良反應要采取方法有效處置。化妝品不良反應的基本處理原則首先是及時徹底地清除皮膚上存留的化妝品,停用引起病變或可疑引起病變的化妝品。其次,妥善保存好所使用的可疑化妝品和原包裝物。第三,用相機拍攝好皮損局部和相應部位的圖像,以幫助日后的診斷和評判。第四,詳細記錄不良反應的演變過程和可疑化妝品。
三是提高安全意識,主動維護權益
消費者在化妝品消費中遇到安全問題,尤其是消費者遭遇化妝品質量問題時,往往因無法提供可靠證據而難以維權。因此,消費者在化妝品消費維權方面應注意以下事項:
1、消費者在購買化妝品時,首先,一定要到正規的、信譽好的品牌專柜或銷售渠道購買;慎重選擇網購、郵購、電視購物等方式購買化妝品。其次,要學會識別化妝品,留意標簽標識。選購化妝品要先看外包裝“三號兩期”是否齊全,即生產許可證號、衛生許可證號、產品標準號和生產日期、保質期限。最后,在購買特殊用途化妝品(指用于育發、染發、燙發、脫毛、美乳、健美、除臭、祛斑、防曬的9類產品)時,必須查看化妝品上是否標注“衛妝特字”文號,如果沒有標注,建議不要購買。在購買進口化妝品時,需查看產品上是否標有進口商檢標志及中文說明,且應標有衛生部的“衛妝進字”或“衛妝備進字”文號。
2、要注意保留購物或接受服務的相關票據。消費者購買化妝品后,一定要向經營者索要發票和憑證,并妥善保管。購物或接受服務索取發票是消費者的權利,提供發票是經營者的義務。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二十一條規定:“經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或者商業慣例向消費者出具購貨憑證或者服務單據;消費者索要購貨憑證或者服務單據的,經營者必須出具。”一旦出現消費糾紛,發票是說明買賣關系最好的證據,如果沒有就會給問題的解決帶來一定的難度。
3、一旦受到傷害,要視情況盡快到正規醫院的皮膚科就診,還要保存好反映皮膚傷害事實存在的證據,如有問題的化妝品、不良反應的鑒定結論及其相關資料(包括病史、照片和皮膚試驗報告等);能夠證明不良反應所造成的經濟損失情況的材料,如損失清單、醫療處方、醫療發票、交通票據、誤工證明等。如有需要,及時向相關部門或消費者協會投訴。
與會代表就化妝品消費研究報告的內容進行了座談與討論,提出了許多具有啟發性的建議。
化妝品安全與消費者健康息息相關,中消協表示,希望全社會都來關心化妝品消費安全問題,通過立法、司法、行政、行業、企業、社會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營造良好的消費環境,提振消費信心,促進經濟發展,推動社會和諧,保障民生福祉。
- 化妝品,座談會
- 文章鏈接:http://m.redlee.cn/news/html/37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