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涉傳被凍結超14.12億元!哪些微商品牌被查處?
近幾年,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子商務法》的正式實施,微商也被納入電商經營者范疇,對微商的監管也隨之加強,大部分微商品牌的生命周期被縮短。2021年1月1日-2022年3月22日期間,多個微商品牌被查處。新零售大數據研究中心整理并收集了部分微商品牌行政處罰事件數據信息,并進一步分析。
表微商品牌行政處罰事件一覽表
(備注:行政處罰事件時間區間為
2021年1月1日-2022年3月22日)
據不完全統計,2021年1月1日-2022年3月22日期間微商行業共發生19起行政處罰事件,處罰金額超886.49萬元,相關公司及個人因涉嫌傳銷被凍結超14.12億元,“網紅世家”和“倍善堂”相關人員獲刑。
我們可以發現,微商品牌被處罰原因主要有涉嫌傳銷、虛假宣傳和偷稅漏稅等。其中,微商品牌涉嫌傳銷占比82%,微商與傳統電商最大的區別是,銷售渠道發生了重大變化,可以出現多種層級。
微商涉傳,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分銷層級實質超過三級
(2)以消費積分、返利、虛擬幣為銷售模式,實際從事多級返利
(3)實際不轉移所有權的銷售
(4)以培訓課、加盟費等為由頭的非典型傳銷方式
其次,虛假宣傳的處罰因素也不容小覷,占比為18%。一些微商品牌為了迎合消費者的胃口,針對性的夸大宣傳,甚至不惜虛假宣傳來達到銷售產品的目的。除此之外,微商行業的偷稅漏稅問題也十分普遍,其做法通常是逃過對公賬戶走私人賬戶,明顯有違國家相關法律法規。
微商發展至今,一直是備受爭議,被質疑的涉嫌傳銷、虛假宣傳和逃稅等問題,也因微商查處事件暴露在大眾的目光下。相關部門在不斷豐富監管手段,層層加碼,為科學監管提供依據,進而推動微商市場的規范化和成熟化,以獲得更多的外部關注和社會資源傾斜,并實現更加可持續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