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治友德 | 大雪萬物潛藏 養生關注補腎
聞說登萊雪一尺,
此中晴色更無云。
安得北風從海上,
滿天吹過玉紛紛。
大雪時節悄然而至,寒風落了黃葉,徒留一樹瓊枝。一場雪后,大地換上銀裝,世間雖寒冷卻美不勝收。“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從古至今,文人墨客對雪景情有獨鐘,留下了經久不衰的詠嘆。此時,也是氣溫顯著下降、降水量增多的時候。
“大雪”時節,萬物潛藏,養生也要順應自然規律,在“藏”字上下功夫。冬季對應于五臟中的腎臟,這是一個含蓄、內斂、藏而不露的臟器,那么如何才能做到養“藏”補腎呢?
和治友德全球健康推廣顧問、國醫大師張大寧表示,現代大量醫學研究證實,腎虛的根本造成人體的免疫力低下。中醫學的腎,不單單指的是腎臟和泌尿系統,和腦、生殖系統、頭發、骨骼等均有關聯,還涉及很多神經內分泌系統,包括大腦皮層、下丘腦、腦垂體、腎上腺皮質軸、性腺軸……整個神經內分泌都在腎的范疇。
換句話說,腎臟,包括神經內分泌和人體的免疫系統都屬于中醫學的腎的范疇,也就是“正氣”的范疇。如果這些系統都沒有問題,那就說明腎不虛,正氣不虛。這個時候如果出現疫癘,除非是疫癘的程度是非常重的,才可以打敗人體的“正氣”,所以說正氣非常重要。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曰:“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己有得,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逆之則傷腎,春為痿厥,奉生者少。”這是《黃帝內經》關于冬季三個月調神養生的總則。冬季養“藏”補腎,要注意以下幾點:
早臥晚起、收斂神氣
“大雪”時節,大自然逐漸出現天寒地凍、冰封雪飄的景象,此時人體也需順應這一規律,在起居上早臥晚起,盡量不使自己的陽氣外泄。我們提倡的睡眠時間是9點到11點,這是三焦經當令之時,相當于人體的內分泌系統工作的時間,也就是說是提供人體基礎熱量、能量、動力的各種腺體工作之時,因此冬天建議盡量早睡,使機體可以蓄積更多的能量。如果沒法做到早睡,就是冬天閉藏的能力缺失了,從中醫的角度講多數屬于腎水不足,心火偏旺。有意識地早臥晚起其實就是在培養閉藏的能力,在補腎。
去寒就濕,護陽固表
“大雪”時節,氣溫漸降,早晚溫差懸殊,大風大雪天逐漸增多。此時衣服需隨著溫度的降低而增加,宜保暖貼身,不使皮膚開泄汗出,保護機體的陽氣免受侵奪。夜晚的溫度會更低,夜臥時要多加衣被,使四肢暖和,氣血流暢,這樣可以避免許多疾病如感冒、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腦血栓形成等的發生。老年人尤須謹慎起居,適當運動,增強對氣候變化的適應能力。
在洗冷水澡、冬泳的過程中,當人體那點可憐的微不足道的陽氣被冷水這種陰寒的東西掠奪走了之后,就無法再完成固護自身、清理垃圾的任務。所以中老年人更應謹慎在冬季洗冷水澡、冬泳。
喝茶熬粥,飲水滋陰
“大雪”時節,地凍天寒,人體為了保持一定的熱量,可以適當多吃富含糖、脂肪、蛋白質和維生素的食物,以補充因天寒而消耗的能量,益氣補血,滋養身體。
養生茶和養生粥都是不錯的選擇,如紅棗茶可以活血益氣,滋補陰陽;橘桂姜茶可以溫中散寒,行氣健脾;玉米粥可以益肺寧心,調中和胃;枸杞肉絲粥可以滋陰養血,補益肝腎。各種五谷雜糧粥也都是調補佳品,如小米粥、番薯粥、燕麥粥、黑米八寶粥、胡桃粥等。
中醫認為水是至陰之物,因此隆冬之際多喝水可養陰。一般每日喝水量不應少于2000~3000毫升(即常說的“8杯水”,一杯約300毫升)。此外可多吃養陰之品,包括水生植物如水稻、藕等;越冬植物如大白菜、蘿卜;背陰處生的植物,如冬菇、蘑菇;冬季成熟的食物,如冬梨、冬棗;體溫偏低的動物如水鴨和魚等。
冬季需要溫補。張大寧大師指出,冬蟲夏草等中醫傳統藥材可補腎益腎,對于提升身體免疫力有較好的作用。蟲草也好,蟲草菌絲體、其他蟲草屬藥用蟲草也好,都是不熱不燥,陰陽并補,偏于平性,普遍適用于普通人群。
防寒保暖,適度鍛煉
“大雪”時節,不宜過早起床晨煉,建議等天亮見到陽光之后再出門鍛煉,所謂“必待日光”,尤其是老年人更應謹慎出門,以免寒邪外受,誘發心腦血管疾病。外出鍛煉需做好保暖防護措施,中醫認為人體的頭、胸、腳這個三部位很容易受寒邪侵襲,故這三個部位應重點保護好。頭為“諸陽之會”,冬季外出盡量戴一頂帽子,大約可減少頭部60%的熱量散失。
冬季出現咽部發癢,咳嗽少量清痰,服止咳藥作用不明顯,可能與頸部、前胸受寒有關。尤其對頸椎不好的人來說,冬季穿高領衣服,出門戴圍巾很重要。用長圍巾系在胸口護胸,還可減少寒冷對心臟、脾胃的沖擊。
- 和治友德
- 文章鏈接:http://m.redlee.cn/news/html/340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