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治友德|秋分養生:六大疾病要注意 牢記保暖護胃“六個一”
今日秋分,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六個節氣。秋分節氣過后漸入深秋,涼燥主氣,金秋氣降,人體的氣血應于秋氣從外往里收斂,因而削弱了肌表抵抗病邪的能力。因此,秋分后對于自身的健康尤其要注意。
秋分后要注意的六大疾病:
1. 腸胃疾病
胃腸道對寒冷的刺激非常敏感。秋分以后,天氣變冷,如果防護不當,就會引發胃腸道疾病出現反酸、腹脹、腹瀉、腹痛等癥狀,或使原來的胃病加重。
2. 呼吸疾病
秋分后天氣轉涼,若下雨,則氣溫下降更為明顯。冷空氣會刺激皮膚,人體因著涼而免疫力下降,無力抵御寒邪,容易出現肺部及呼吸道疾病,如發燒、咳嗽、支氣管炎等,嚴重者可能出現肺炎等問題。
3. 心血管病
早晚溫差越來越大。對于不穩定型心絞痛甚至心肌梗死等心腦血管急性事件來說,太冷太熱都是誘發因素。因此,在秋分之后,心腦血管疾病患者更要特別注意。
4. 過敏鼻炎
秋季風大,花粉、塵埃都彌散在空氣中,易引起過敏。另外,秋季溫度濕度適宜螨蟲的繁殖,易引起過敏。
編輯搜圖
5. 皮膚干燥
秋風降溫的同時,把空氣中的水分也吹干了,中醫把這種氣候特點稱為“秋燥”,此時容易出現口干、唇干、鼻干、咽干及大便干結、皮膚瘙癢、干裂、流鼻血等癥狀。
6. 抑郁煩躁
秋分開始陽光照射少,人體的生物鐘不適應日照時間短的變化,導致生理節律紊亂和內分泌失調,因而很容易出現情緒與精神狀態的不穩定。“傷春悲秋”也就是這個道理。
中醫認為,秋分養生注意防寒保暖、宜養脾胃,護養不當容易引發一系列健康隱患。以下就和大家分享一下秋分時節有助于防寒保暖、脾胃安養的“六個一小絕招”。
1.一盆熱水防寒護腎。
寒氣往往從腳底侵入人體,而熱水泡腳可以起到舒筋活血、緩解疲勞的作用,40攝氏度左右的水溫較為適宜,避免過熱燙傷皮膚。
2. 一件背心暖腹護腰。
老人和孩子,以及有胃病的人和宮寒的女性來說,平時可貼身穿一件背心,出門的時候建議多穿一件坎肩或者馬甲,保護我們的腰腹部不受涼寒。
3.一碗羊湯溫補活血。
羊肉性質濕熱,可溫中補虛。當歸生姜羊肉湯,當歸有活血養血的功效,是中醫常用的補血藥,生姜能把身體里多余的濕寒除掉。
4.一個動作調通臟腑。
每晚睡前可將雙手搓熱,繞臍順時針方向揉腹36次,可多做幾組。氣血經絡皆動,則可臟調腑通諸病消。
5.一夜好覺調整睡眠。
秋燥愈顯,萬物蕭肅,此時容易出現失眠或睡眠質量下降的情況,所以秋分時節非常重要的養生功課就是調整睡眠。
6.一杯六汁飲解燥咳。入秋干燥秋風更涼,這時候容易出現咳嗽,嗓子干癢等癥狀。若皮膚干燥、陰虛燥咳,可以榨點“六汁飲”喝。
健康是幸福生活的基石,是事業發展的根本動力,是人生一切成就的財富根源,更是關系國家強盛、社會和諧、人民幸福的大命題。由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所研究室主任于智敏教授和天津和治友德制藥有限公司董事長韓金明先生聯袂主編的當代養生理論奠基之作——《養生理論應用樞要》,是一份來自健康的邀請,希望您則其善者而篤行之,踏上健康幸福之路。
- ,和治友德
- 文章鏈接:http://m.redlee.cn/news/html/318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