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限極獨家總冠名的《知食中國》走進呼倫貝爾大草原
編者按
由新華網制作、無限極獨家總冠名的《知食中國》系列節目一路向北,和中國面積最大的草原——呼倫貝爾來一場約會。涂好防曬,帶上最愛的陳皮普洱茶,去呼倫貝爾品嘗取自天然、保留原汁原味的蒙餐,探尋其背后的初心與初味。
下文轉載自新華網: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相較于其他地方,呼倫貝爾的春天來得很慢,但也很浪漫。這里不僅有一望無垠的草原美景,還有極具民族特色的飲食文化,更有善良淳樸的牧民,構成了草原文化的多姿多彩。
草原作為蒙古族人發源地、生長地,與蒙古族人民有不可分割的牽絆。這一次,由新華網制作、無限極獨家總冠名的《知食中國》系列節目一路向北,和中國面積最大的草原——呼倫貝爾來一場約會,與三位嘉賓一起品嘗取自天然、保留原汁原味的蒙餐,探尋其背后的初心與初味。
旭日初升
享用布里亞特式早餐
生于草原、長于草原,蒙古族牧民的飲食來源于草原,保留著大自然最初最本真的美好。清晨時分,鳥兒啾啾,晨露沾草,在馬背上看呼倫貝爾初升的太陽,讓人心中燃起一種感動與期待。享用一份布里亞特式早餐,與草原文化來一次親密接觸,感受游牧文化在飲食方面的創造力,以及千百年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
布里亞特式早餐菜品極為豐富,有奶茶、列巴、千層蛋糕、千層酥、西米丹等。呼倫貝爾的奶茶是咸的,細品會帶出一絲磚茶的醇厚,正如這里的牧民,世世代代在草原上積淀的寬度與厚度,深沉而熱烈。奶茶的香味飄過草原的清晨,像是對一天的期待與贊美。
別“初”心裁與石頭烤肉
冬去春來,草枯草長。草原成就了蒙古族人民的安居樂業,更成就了富有草原風格的民族服飾——蒙古袍。行可當衣,臥可作被,它的美,來自先民對草原最初的情愫。蒙古袍寬大厚實,既可擋風御寒、防蚊蟲叮咬、遮暴曬,又結實耐用,充分展示了蒙古族人自信、豪爽、豁達的民族性格。
而石頭和羊肉這兩種取自草原的原料,完美結合簡單烤制,所呈現最初最有營養的味道,也同蒙古袍一樣,承載著對草原的依戀初心。
石頭烤肉是將羊肉加入鍋中擺滿,上面加一層用火燒紅的石頭(要鵝卵石,不能有棱角),再加入洋蔥、食鹽等調料。如此一層一層鋪滿后,無需加水,將鍋蓋密封好加熱數十分鐘后即可起鍋食用。高溫下肥肉化作油滴落鍋底,肉吃起來香軟不膩,而且脂肪含量較少,更有益健康。
黃昏時分吃草原手扒肉
肉,是草原上寶貴的熱量來源。游牧民族處理肉的時候,會珍惜每一寸每一縷。簡單的烹煮不是敷衍,而是對于草原饋贈的感恩初心。
手扒肉是紅食(蒙語“烏蘭伊德”)中的一種。顧名思義,就是手抓羊肉。手扒肉是呼倫貝爾蒙古民族千百年來的傳統食品,根據牧民的習慣,一般用作晚餐。
把帶骨的羊肉按骨節拆開,放在大鍋里,不加鹽和其他調料,用原汁煮熟。吃時一手抓羊骨,一手拿蒙古刀,剔下羊肉,蘸上調好的佐料。手扒肉肉質細嫩,容易消化,含磷脂多,是冬季防寒溫補的美味之一。羊肉性溫味甘,有益氣補虛、溫中暖下、生肌健力、抵御風寒之功效。
草原是遼闊的,亦是寂靜的。生活在這片草原上的人,遵循與自然的約定,適當索取,充滿敬畏,盡情馳騁。人與自然,愛與和諧,在這片廣袤的草原上鋪展開來。若你對城市的燈紅酒綠有些疲倦,不妨來到這里。這里的藍天,放空你的心靈;這里的草原,治愈你的空落與不安;這里的美食,填滿你的胃。
據悉,在后續的節目中,《知食中國》將繼續以食物為載體探尋中國“食育之道”,以食育精神,健康中國為核心理念,以“食育的定義——以食物為載體,以文化為核心的通識教育”為基本思路,從中國傳統文化中探尋中國的食育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