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妝品等檢測報告網上隨便買?總局出手,督促電商平臺核查處理
4月25日,有網友在市場監管總局留言系統中留言,稱自己無意中發現淘寶平臺充斥著大量檢驗檢測報告的網店,無需提供樣本,當天下單,次日就可獲得所謂第三方權威檢測機構的電子報告,并快遞紙質報告。
此事迅速在網上引起熱議。很快,監管部門做出回復。7月8日,市場監管總局發布公告,稱將督促電商平臺企業核查處理買賣虛假檢測報告行為。
虛假檢測市場亂象
“本人中共黨員,無意間發現淘寶平臺充斥著大量檢驗檢測報告的網店,注冊地點全國各地都有分布,均打著具有CMA,CNAS資質,最快一天出具報告等。本人偽裝成客戶與客服聯系,發現網上的檢測機構檢測不需要樣品,只需要提供廠名廠址,樣品名稱,樣品圖片等信息即可。當天下單,第二天可出具報告。本人咨詢GB18580-2017標準檢測人造板甲醛,按照標準程序需要平衡15天左右,檢測至少3天直到甲醛釋放穩定為止,而網上檢測機構確認一天即可出報告。”
同時,該網友表示,“對外出具的權威第三方檢測報告都是甲醛、重金屬等危害身體健康的有害物質,這嚴重危害到了老百姓的身體健康,擾亂了檢測行業,對社會危害極大。”
網上能隨便買到檢驗檢測報告?保真嗎?以開網店為名,人民網財經選取了校服、地板、茶葉等為樣本,在多個電商平臺進行了實測。記者編纂了“產品名稱”“規格型號”“產品圖片”等信息給客服,在均未送樣品檢測的情況下,下單后僅隔一天,就收到了電子版報告,均帶有CMA、CNAS等字樣。報道稱,根據《檢驗檢測機構質認定管理辦法》,資質認定(CMA)是行政許可,具有強制性。而CNAS認可是機構自愿行為。
據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發布的數據,截至2020年底,全國共有檢驗檢測機構近4.9萬家,營業收入超過3570億元,從業人員141萬人,當年出具檢驗檢測報告近5.67億份,市場規模約占全球市場份額的20%。
化妝品檢測火熱
新浪潮記者瀏覽電商平臺上的“檢測機構”發現,有不少商家主要檢測化妝品、服裝、玩具等領域。
據了解,最新修訂實施的《化妝品監督管理條例》規定,自5月1日起,注冊備案的化妝品均需進行功效測評和成分檢測。在此之前已經注冊備案的產品,也需在規定的時期內補交相關資料。而《化妝品功效宣稱評價規范》也明確,化妝品注冊人、備案人申請特殊化妝品注冊或者進行普通化妝品備案的,應當依據《化妝品功效宣稱評價規范》的要求對化妝品的功效宣稱進行評價,并要求其對資料的真實性負責。
據國家藥監局官網數據顯示,目前化妝品注冊和備案檢驗檢測機構數量達287家,記者通過數據比對發現,與去年同期相比增加了近百家。可以說,我國化妝品行業已正式邁入功效檢測嚴監管時代。
化妝品檢測行業火熱的同時,化妝品檢測機構也存在著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目前,《化妝品功效宣稱評價規范》中對化妝品如何進行功效宣稱評價的流程做出了規范,但業內對于化妝品功效宣稱評價的收費卻始終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
資料圖
有媒體報道稱,自系列的新規實施之后,化妝品的功效檢測費用一路看漲。據業內人士透露,以前單個產品的備案成本不會超出萬元,甚至有的低至百元,但現在則是萬元起步。此外,根據檢測使用的方法、檢測的周期以及招募的志愿者人數的不同,收費也存在巨大差別。
電商平臺是否擔責?
7月8日,市場監管總局發布公告稱,7月7日,有媒體反映“部分網購平臺可購買質檢報告”。市場監管總局高度重視,已要求淘寶、拼多多等平臺企業依法履行平臺主體責任,對在平臺上銷售虛假檢驗檢測報告的網店立即進行處置。同時,已責成上海市、浙江省等地市場監督管理部門立即依法調查相關檢驗檢測機構,堅決打擊出具虛假檢驗檢測報告違法行為,維護檢驗檢測市場秩序。
近年來,國家市場監管總局不斷加大監管力度。5月6日,市場監管總局以“強化檢驗檢測機構監管”為主題舉辦專題新聞發布會。根據有關法律規定,市場監管總局近日制修訂《檢驗檢測機構監督管理辦法》《檢驗檢測機構資質認定管理辦法(修正案)》,明確檢驗檢測機構及其人員應當對所出具的檢驗檢測報告負責,并明確除依法承擔行政法律責任外,還須依法承擔民事、刑事法律責任。
網店銷售虛假報告,那電商平臺是否有責任呢?
新浪潮記者發現,根據《電子商務法》第十七條規定:電子商務經營者應當全面、真實、準確、及時地披露商品或者服務信息,保障消費者的知情權和選擇權。電子商務經營者不得以虛構交易、編造用戶評價等方式進行虛假或者引人誤解的商業宣傳,欺騙、誤導消費者。
毫無疑問,在虛假檢測報告買賣中,電商平臺也應擔責。一方面,電商平臺給虛假檢測報告買賣提供了便利。另一方面,一份虛假的檢測報告成為產品進入電商平臺銷售的敲門磚,電商平臺也存在把關不嚴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