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場|中醫藥大咖“博鰲”論道:中醫藥振興迎來天時地利時機
6月1日至4日,黃海之濱,靈山灣畔,博鰲亞洲論壇全球健康論壇第二屆大會舉行,青島再度開啟“博鰲時間”。這不僅是博鰲亞洲論壇在年會之外構建的首個專業性論壇,還是目前在中國舉辦的健康領域最高規格的國際會議。
作為大會重要的場外活動之一,博鰲亞洲論壇全球健康論壇組委會、中國中醫藥研究促進會、中國藥健康論壇組委會主辦的中醫藥健康論壇率先開講。
習近平總書記近日在河南考察指出,過去,中華民族幾千年都是靠中醫藥治病救人。特別是經過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非典等重大傳染病之后,我們對中醫藥的作用有了更深的認識。我們要發展中醫藥,注重用現代科學解讀中醫藥學原理,走中西醫結合的道路。
中醫藥健康論壇上,中國中醫藥研究促進會執行會長高武、北京中醫藥大學國家中醫藥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健康產業研究中心主任侯勝田、國醫大師李佃貴、中國工程院院士俞夢孫等進行主旨演講。專家們著眼宏觀、戰略,也注目微觀、當下,為中醫藥產業的發展“問診把脈”。
No.1
擺脫中醫藥發展路徑依賴
高武致辭表示,當前中醫藥的振興發展迎來天時地利的大好時機。中醫藥具有三個特點與屬性,第一是具有直接醫療服務的現實屬性;第二是具有豐富內涵的文化屬性;第三是具有無限空間的產業屬性。我們要把中醫藥打造為世界級品牌,這是國之大事、民之大事。而抗擊非典、抗擊新冠,已經證明了中醫藥的獨特作用。可以說,發展中醫藥,正逢其時,時不再來。
高武
侯勝田教授就關注了中醫藥產業化一個非常具體的領域:“雙循環”新格局下中醫藥國際健康旅游的前景。在侯勝田看來,中醫藥健康旅游業經歷了啟蒙階段、啟動階段以及起飛階段。啟蒙階段,是十多年前,一些專家學者對于醫療旅游觀念的引進;啟動階段,則是原國家旅游局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于2016年聯合開展國家中醫藥健康旅游示范區(基地、項目)創建的“十百千”工程;如果沒有疫情的出現,起飛階段應該已經到來。
侯勝田
侯勝田說,發展中醫藥健康旅游,是為了擺脫中醫藥發展僅僅依靠中醫院的路徑依賴。中醫與西醫的競爭擺在這里,不是說不發展中醫院,而是說要走出中醫院,擁抱大健康,中醫藥才可以大發展。這樣一個產業,是有人看不見、有人看不懂、有人看不起,但過后卻是錯過來不及。談到目前面臨的最大問題,侯勝田認為,是人才的問題。談到前景,他建議,一是發展境外中醫、康養中心,二是發展中醫國際醫療旅游,三是發展中醫藥康養旅游,四是建設互聯網中醫醫院。
No.2
中醫藥教育需要哲學和物理學基礎
相比而言,俞夢孫院士和高武的主旨發言,更加“高舉高打”。俞夢孫首先提出人是什么這一話題,繼而引入對于錢學森系統的講解。俞夢孫說,錢學森從系統學角度看,人是具有高級意識活動的開放復雜巨系統,也就是中華傳統文化所說的“人是天人合一身心協同的整體”,從而引入生命信息場的概念。俞夢孫說,傳統文化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民間說“夫妻相”,無數事實和理論證明,所有生命體都有與生命活動過程密不可分的電磁場。但生命信息場存在“有序信息”和“無序信息”,從增進健康和去除疾病出發,就是要增加“有序信息”,驅除“無序信息”。
俞夢孫
按照俞夢孫的觀點,中醫可以這樣定義:以天人合一整體世界觀為民眾服務的醫者。這里有兩個關鍵,一是天人合一,這與錢學森系統論相合,二是為14億民眾健康服務,而不是為個體服務。
高武在主旨報告中,將中醫藥研究上升到哲學高度。高武認為,目前中醫藥教育有幾個欠缺,一是沒有把哲學放到里邊,二是沒有把物理學作為一個基礎學科,還有就是部分中醫人很驕傲,缺乏虛心和傳承,對老師的東西都懷疑。在高武看來,中醫西醫區別不大,都是治病;但中藥西藥區別很大,比如中藥也講究是藥三分毒,但毒性可逆,西藥就不行。
No.3
防止人類成為“濁毒垃圾桶”
“心怡為健,體壯為康”,“健康不僅僅是沒有疾病和虛弱,而是身體上、心理上、社會上的完滿狀態”,“當代醫學的標準、方向和目的,歸結為三個字就是——治未病,包括三個方面:未病先防,已病防變,既愈防復”。拋出這些觀點的是國醫大師李佃貴,他提出的代表性理論是“濁毒理論”:“有專家對環境污染提出了環境毒概念,分為氣毒、水毒、食毒、土毒、聲毒等。我們希望提出更有說服力的中醫術語。濁者,清之反也。”李佃貴進一步將濁毒細分為“天之濁毒”、“地之濁毒”、“人之濁毒”。
李佃貴
“可以說,人類正逐漸成為時代產物的‘濁毒垃圾桶’”,李佃貴不無憂慮地說。也因此,在李佃貴的理論里,新治療觀就是“化濁毒”,既固本以清源,又解毒以澄流。注重治未病,防治結合。
主旨演講之后,論壇還邀請幾位嘉賓進行了圓桌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