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防范非法集資和傳銷?河南警方點名這6類項目要高度警惕
5月12日,河南警方召開新聞發布會,對外通報河南打擊經濟犯罪相關情況。那么面對繁雜多樣的投資理財項目,群眾如何規避風險和陷阱,迅速識別和有效防范非法集資和傳銷違法活動?河南省公安廳涉眾型犯罪偵查總隊副總隊長蔡晨凜在會上給出建議。
要“平和心態”樹立正確的投資理財觀念
堅信“天上不會掉餡餅”、世上“沒有免費的午餐”,拋棄不勞而獲的念頭,克制占便宜和“我不是最后一棒”的僥幸心理。對“高額回報項目”“快速致富之路”要時刻保持警惕。
要對這6類項目保持高度警覺
金融投資型。宣傳互聯網金融投資、海外炒匯、投資境外貴金屬等,承諾高收益,引誘投資。常見的有“金融互助社區”“金融互助平臺”“金融慈善”“國際交易所”等。
假借養老型。以舉辦所謂的養生講座、免費體檢等方式,宣傳投資養老院、消費養老等,引誘老年群眾投入資金。
原始股權型。假借國家政策,虛構上市名義發售原始股或吸收存款。
虛擬貨幣型。借助自發的“XX幣”等道具或權益,鼓吹數倍于本金的高額收益,設置推薦獎、碰對獎等獎金制度,引誘投資者發展他人加入。
免費購物型。宣稱“購物不花錢”“買得越多掙錢越多” “循環消費”“消費增值”“一邊上網娛樂,一邊上網賺錢”吸引群眾投資。
“國家工程”型。打著“國家扶持”“有政府背景”等旗號,偽造國家機關文件,虛擬公司企業,打著新產業的幌子虛假宣傳。
“冷靜大腦”清醒認識巨大的風險
眾所周知,風險與回報成正比是投資的鐵律,而非法集資和傳銷活動恰恰反其道而行之,只說高收益,從不講風險。一旦參與,輕則損失財物,重則家破人亡,甚至滑向犯罪的深淵。
今年5月1日,國務院發布的《防范和處置非法集資條例》已正式施行,條例明確指出,國家禁止任何形式的非法集資,集資參與人自行承擔因參與非法集資的損失。大家只有看好自己的“錢袋子”,才能過好自己的小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