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仁堂換帥,質量問題頻發的老字號企業路在何方?
圖片來自同仁堂官網
同仁堂人事調整終于塵埃落定
3月17日,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公告稱,公司董事會于當日收到了公司董事長高振坤的書面辭呈,高振坤因個人原因,辭去公司董事及董事會所有職務。其辭任自辭呈送達董事會之日起生效。公司黨委書記、董事、總經理邸淑兵在同日被全體董事一致推舉為臨時代行董事長職權。
高振坤為何請辭?實際上,早在2月22日,同仁堂就公告稱,高振坤涉嫌嚴重違紀違法,目前正接受紀律審查和監察調查。公司將盡快召開董事會會議推舉一名董事代行董事長職務,代行法定代表人職責。
董事長被調查,對于上市公司來說,可謂是殺傷力巨大的“黑天鵝事件”。然而,令人詫異的是,就在2月23日,同仁堂股價大漲7.34%,一度觸及年內新高。“破而后立”,這家有著350年的老字號企業,近年來多次因跨界轉型、質量問題上熱搜。新一輪的人事調整,能否幫助這家老字號企業在困境中實現新突圍?
董事長被調查 曾陷入“過期蜂蜜門”風波
公開資料顯示,高振坤是河北安國人,1979年6月參加工作。2005年8月,任同仁堂總會計師;2006年3月,升任同仁堂黨委書記。2015年6月起,同仁堂法人變更為高振坤,董事長也由梅群變為高振坤。2019年12月,高振坤再升任中國北京同仁堂(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
高振坤上一次出現在公眾視野中,還是因為“同仁堂過期蜂蜜門”事件。2018年12月,同仁堂旗下子公司同仁堂蜂業瓶裝蜂蜜的受托加工方鹽城金蜂食品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鹽城金蜂),被媒體曝光存在“回收過期蜂蜜、涉嫌更改生產日期”問題。
經同仁堂注冊地大興區食藥局經調查認定,同仁堂蜂業2018年10月起生產的涉事蜂蜜中,有2284瓶流入市場,沒收違法所得11.17萬元,沒收蜂蜜3300瓶。同時吊銷同仁堂蜂業食品經營許可證,五年內不得申請食品生產經營許可。
2019年2月11日,北京同仁堂(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就“蜂蜜事件”發布公告,表示公司配合有關部門及時啟動了對相關責任人員的調查,并作出嚴肅處理。經上級研究決定,給予中國北京同仁堂(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時任黨委副書記、總經理、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時任董事長高振坤黨內嚴重警告處分。同月,市場監管總局還直接撤回同仁堂“中國質量獎”稱號,并收回證書和獎杯。
在這一輪輿論風波中,同仁堂的管理層出現了一波較大調整。其中,總經理劉向光、副總經理張建勛被免職,同時免去了宋衛清副總經理職務。張建勛同時也是同仁堂蜂業董事長,該職務同樣被免除。此外,同仁堂蜂業總經理張闊海、副總經理王志永、韓會秀、胡艷紅和鹽城金蜂廠區負責人王志軍均被免職。
多次因質量問題被“點名”
今年2月9日,同仁堂發布“蜂蜜門”最新事件進展,公司第八屆董事會第十八次會議決議,通過了《關于子公司存貨報廢的議案》。根據議案,同仁堂蜂業召回有關蜂蜜產品及封存前期形成的庫存蜂蜜產品,共計394.98萬瓶(約合3200噸),賬面金額5058.27萬元。同仁堂已在2018年對以上存貨計提了跌價準備。
盡管同仁堂方面宣稱,過期蜂蜜事件對于公司“收入利潤等財務方面影響甚微”。但多位業內人士均指出,“過期蜂蜜事件”將影響同仁堂“百年老字號”的金字招牌,進而對業績造成更深遠的影響。
同仁堂品牌始創于清康熙八年(1669 年),在 350 年來的傳承發展中,“炮制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成為同仁堂的古訓。不過,近幾年來,包括過期蜂蜜事件在內,同仁堂的產品在多省被通報質量存在問題,讓同仁堂這塊金字招牌面臨不小壓力。
2016年,同仁堂的翻白草、加味左金丸、熟地黃、(熟)骨碎補等產品被四川、山東等地監管部門抽檢發現不合格。2017年,原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公布了22份不合格中藥飲片名單,同仁堂旗下的四家公司涉及其中。2020年7月23日,國家藥監局發布《關于25批次藥品不符合規定的通告(2020年第50號)》顯示,天津同仁堂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生產元胡止疼片(批號:JP24001)檢出金胺O,被認定不合格。同年9月,經珠海市食品藥品檢驗所檢驗,北京同仁堂健康藥業(福州)有限公司生產銷售的浙貝片含量項不符合規定。
質量問題頻發,對于“世代以真材實料著稱”的同仁堂而言,信譽和品牌面臨的沖擊是無形但又不可忽視的。
老字號玩跨界效果不佳
除了因“質量問題”頻頻上熱搜,同仁堂近年來的“跨界轉型”也備受關注。最近的一個出圈的跨界便是“同仁堂咖啡”。
2019年,同仁堂在北京部分門店,做起了咖啡生意,主要產品包括枸杞拿鐵、羅漢果美式、肉桂卡布奇諾等。
同仁堂稱,咖啡店只是其新零售轉型的一個落地產品。在此之前,同仁堂推出新零售子品牌“知嘛健康”,旨在打造橫跨象、食、養、醫四大產品與服務,覆蓋多元化購物休閑場景。
知嘛健康業務負責人俞睿曾表示,知嘛健康將打造大健康生態,將全國同仁堂門店的中醫師和營養師全部接入平臺,對用戶的身體健康數據進行實時追蹤,提供個性化的最優解決方案。
在跨界咖啡之前,同仁堂已經涉足藥妝、涼茶、保健酒類,甚至是與中藥關聯度并不高的日化和母嬰行業。
2003年,同仁堂就推出了“同仁本草”“伊妝”“麗顏坊”等系列中藥化妝品。2016年,同仁堂高調宣布推出同仁堂涼茶和瑪咖烏龍茶兩款草本飲品,2018年,同仁堂相繼再推出化妝品和衛生巾。
不過,從最近幾年的成效來看,上述的轉型話題性十足,但并未取得與話題匹配的收益。2016年,同仁堂科技年報披露,其托管的北京同仁堂化妝品有限公司年度凈利潤僅14.2萬元。涼茶業務也因市場不買賬出現滯銷,經銷商終止合作。
而目前,北京的“知嘛健康”門店的擴張也比計劃中更緩慢,目前門店數量還停留在個位數。
守住質量底線是老字號多元化的品牌基礎
老字號同仁堂為何要瘋狂趕追風口跨界?
實際上,這也跟傳統業績進入瓶頸期有關。業績的下滑,在“過期蜂蜜門”事件之后,表現得更加明顯。
2019年,公司業績出現自2007年以來的首次負增長,當年營業收入132.77 億元,同比下降6.56%,凈利潤9.85 億元,同比下降13.12%。2020年,同仁堂業績仍在持續下滑,1-6月,營業收入、凈利潤分別同比下降16.11%、27.28%。
其中,主要的心腦血管類三大品種,包括安宮牛黃丸、同仁牛黃清心系列和同仁大活絡系列,2019年共生產1981萬盒,銷售2533萬盒,同比分別減少了27.61%和12.55%。
億歐智庫分析認為,受疫情影響,2020年同仁堂股份在前三季度的營收同期對比2019年以及2018年,依然是下降的趨勢。一直以來,同仁堂都以中藥為核心,將品類向大健康外延,是希望依托其強大、傳奇的品牌優勢,孵化出像云南白藥一樣成功的產品,通過提升消費者的購買粘性,給企業帶來增長。
不過,這種類似快消品的打法需要企業自身有強大的品牌力,這也解釋了為什么 “蜂蜜門”事件給同仁堂的銷量帶來了如此大的影響,也給逐漸停滯增長的同仁堂又一次重擊。
此次同仁堂掌舵人的變更,二級市場上釋放出來的股價“不降反升”的信號,或許也代表著長期以來外界對于這家老字號企業”不破不立”的期待。其中,光大醫藥團隊就曾點評稱,蜂蜜事件后,董事會免去了總經理和副總經理等共計3位高管職務,后續或將迎來管理體系變動,長遠看也許是利好。
對于同仁堂這樣的老字號企業來說,想要繼續煥發生命力,光靠一杯咖啡、一杯涼茶或者一片面膜還是遠遠不夠的,顛覆式的創新還是得依托于固有的歷史文化價值和品牌形象的的重塑和延伸。企業的跨界轉型,其安身立命之本在于質量,因此,提升內部經營管理質量是勢在必行也是尤為關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