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涉嫌傳銷到違規收集用戶信息:社交電商花生日記蒙眼狂奔屢遭監管
近日,因存在數據安全隱患和違反個人信息保護規定的問題,社交電商平臺花生日記被廣東省通信管理局通報。公開資料顯示,花生日記是一款電子商務平臺商品智能導購App ,由廣州花生日記網絡科技有限公司(下稱花生網絡)開發。
2019年花生日記拿到了一筆新的融資,同時宣布布局出行與教育行業,如今一年多過去有外界質疑花生日記的戰略并不成功,支柱業務依然是社交電商。同時其靠為淘寶、京東等平臺導流賺錢,也使得外界質疑花生日記的增長不可持續且存在一定風險。
因違規花生日記App被通報
日前,廣東省通信管理局官方通報稱,88款App存在數據安全隱患和違反個人信息保護規定的問題。其中,花生日記(4.7.8)存在未經用戶同意收集使用個人信息,首次開啟App未同意隱私政策前行為監控發現獲取GET_TASK檢索了應用程序、Android ID、MAC地址、IMEI、IMSI;更換頭像時只同意存儲權限不同意相機權限無法正常使用;隱私政策中未逐一列出第三方SDK收集個人信息的目的、方式、范圍。
對此廣東省通信管理局表示,將不斷加大對App的監督檢查力度,并強化對已責令整改或行政處罰的App進行跟蹤復測,對問題突出、整改不徹底的App及運營企業,堅決采取下架、停接入、停域名、行政處罰以及納入電信業務經營不良名單或失信名單并公開曝光等措施進行嚴厲處置。
此前,花生日記因采用多層級傭金計提制度和收取會員升級費用等拉下線手段被廣州市市場監督管理局認定為傳銷,據監管調查發現其從平臺—運營商—超級會員等共設定了51級會員層級,會員遍布全國各個省市,共發展了2100多萬會員,并收取了高達4.5億多元的傭金。
花生日記的運營主體花生網絡被罰150萬元,并被沒收非法所得7306萬元,共計被罰款7456萬元。引發行業熱議,當時有花生日記內部人士在朋友圈表示,“學費是云集的8倍,學費交了自然會吸取教訓,現在我們一切都往正規上走了,為IPO而努力。”
云集也是社交電商領域的玩家,其通過“拉人頭”、“層層獲利”的商業模式被杭州市監局曾認定其為“涉嫌傳銷”,罰款958萬元。2019年5月云集在納斯達克敲鐘上市,也被不少媒體稱為“中國會員電商第一股”。
有業內人士認為,花生日記是在走社交電商其他玩家的老路,相比之下缺少核心競爭力,變現能力及增長似乎不可持續。
新業務發展不如預期,花生日記遭質疑
近年來,花生日記增長迅速。
2019年8月,花生日記獲得起行資本3億元A+輪融資。同時,花生日記將開拓出行、線上教育等新業務模塊,并將推出“超新星”計劃,提供1億元補貼助力運營商成長,按原計劃到2020年其將孵化1W+年收入破百萬的超級新星。
同時,花生日記還推出了一個號稱是“年度重磅項目”的花生課代表。花生課代表項目的初衷是希望并通過社交分享的方式,讓更多家長和孩子享受線上教育產品,突破區位的界限,促進教育平等。未來,花生日記預計花生課代表項目將實現100億GMV,讓10萬寶媽共享20億紅利。
理想很美好,如今2020年已經快過完了,出行、教育及“超新星”新業務似乎均發展的不如預期。出行領域似乎未有實質性的進展;超新星計劃除了路演的宣傳之外,也未見到更大的水花;至于重磅項目花生課代表則變成了其自我宣傳的工具,目前該項目上線了一些線上課程,讓用戶了解花生日記的項目。若是向新用戶推薦成功,會有相應的收益。與宣傳時的“促進教育平等”的愿景相去甚遠。
目前來看,社交電商仍然時其支柱業務。2019年12月,其總用戶數突破1億,GMV全年突破690億;2020年雙十一當日通過花生日記成交額突破59億,同比2019年雙十一增長40.48%。
在電商方面,花生日記有做了“賦能新國貨品牌”和“扶貧助農”這兩個新項目。前者類似于自營電商,公司組建選品團隊,同時組織社群會員前往生產地進行產品溯源,后者則是通過花生日記的電商平臺對接農戶和消費者。不巧的是,國內頭部電商平臺在兩個領域均有布局,花生日記相比之下就缺少核心競爭力。
上市了的云集也同樣不好過,會員制增速放緩,會員在自營商城的購買意愿下降,導致其營收與凈利均出現大幅下滑,雖然引入了第三方平臺入駐,但仍未能挽回頹勢。
目前,返利的傭金仍是吸引用戶主要手段。有消息稱,花生日記目前有兩個等級,分別是超級會員和運營商,凡是注冊了賬戶的就是超級會員。按照規則,若是自購,可以拿到商家給的100%傭金,同時還能以超級會員身份拿到直接推薦的用戶的返傭傭金,具體返傭比例是19%。行業競爭激烈,僅靠這些似乎高速增長難以持續。
和訊網就新業務進展、推廣返傭模式及App被監管通報等問題向花生日記進行詢問,但截至發稿時未獲對方回應。
花生日記依靠淘寶,為其進行導流賺取費用,但有分析認為,這種模式存在被淘寶斷流的風險;雖然之后其又增加了京東、蘇寧、唯品會等平臺的合作,但仍然存在終止合作的風險。
新業務進展不順,支柱業務又存在一定風險,顯然外界對花生日記的質疑并非是空穴來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