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藥產業科研能力尚較薄弱,互聯網技術將是未來發展風口
在疾病預防及早期干預成大趨勢的背景下,具有“治未病”獨特優勢的中醫藥產業迎來巨大的發展機遇。
近年來,隨著人口老齡化時代的到來以及健康意識的普遍提高,在醫療健康支出逐漸從疾病治療向健康護理轉變,社會醫療保障福利提升,疾病預防及早期干預成大趨勢的背景下,具有“治未病”獨特優勢的中醫藥產業迎來了巨大的發展機遇。尤其在今年特殊情況下,中醫藥發揮了重要作用,更是為其產業化發展提供了良好契機。
據相關機構調查數據顯示,2014年我國對中草藥的需求量為290萬噸,到2020年需求量將達到670萬噸,巨大的市場需求將進一步推動行業的發展。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雖然我國中藥產業在規模上有了很大突破,但科技研發能力相對薄弱,在這競爭日益激烈的市場環境中仍面臨著巨大挑戰。
尤其是中醫藥產業的生產與質量難以標準化問題,特別需要重點關注。因為與擁有標準化流程的西藥相比,中醫藥從原材料到加工再到成品,都難以標準化,還是以傳統的湯、丸、丹、膏、散為主。其生產與質量離《中藥材生產質量管理規范》和新版《藥品生產質量管理規范》等的要求都尚有距離。
面對市場環境復雜多變,藥品質量要求日益提高等情況,要想穩穩的占據市場份額,就必需緊跟時代潮流,不斷改革創新。對此,業內普遍認為,在中醫藥發展已經上升到國家戰略部署的情況下,堅持傳承發展中醫藥事業,利用大數據、互聯網技術將是未來中醫藥事業發展的風口。這個觀點是基于近年來,隨著互聯網的迅猛發展,國家密集發布互聯網+政策,各行各業都在積極踐行國家“互聯網+”戰略,運用互聯網的思維改革創新而得出的。
業內分析認為,從長遠看,互聯網+政策的密集發布將給中醫藥行業帶來巨大發展機遇,在“互聯網+”背景下,中醫藥人需要全產業鏈的格局和思維,并在各個節點上尋找機遇。
比如,可以利用“互聯網+”思維建立中藥材基地。保證中藥材的道地,進一步提升標準,建立基地,種植上嚴格按照相關標準,各項操作均具有完整的記錄。運用互聯網+思維,建立可追溯制度的企業在未來很可能就會成為相關標準的制定者。
再如,利用“互聯網+”思維布局醫療終端。由于醫院為主的醫療終端是主要的藥品銷售市場,開設醫療終端得到國家層面的政策支持,如鼓勵中醫師的多點執業、鼓勵社會辦醫等。立足未來,中醫藥醫療終端要運用互聯網思維,充分考慮運用云平臺、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區塊鏈技術,提前布局。
同時中醫藥企業,還可以利用“互聯網+”思維開拓中醫藥大健康版圖。中醫藥在大健康領域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從可行性角度,發展中醫藥大健康食品養生產業和便攜式可穿戴智能健康產品,市場前景巨大。相關企業可以運用整體觀和辨證施治的理念創新生產養生產品,開發藥食同源的食品,在產品營銷環節考慮網絡渠道拓展,比如社群營銷的架構、為養生大數據收集布局等。
總之,根據《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關于推進中醫藥健康服務與互聯網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爭取到2020年,中醫藥健康服務與互聯網融合發展邁上新臺階;到2030年,形成以中醫藥理論為指導、互聯網為依托、融入現代健康管理理念的中醫藥健康服務模式來看,互聯網+中醫藥在未來一定大有可為,其將為中醫藥發展提供更加廣闊的發展前景,并貫穿中醫藥服務、產業、文化、傳承等各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