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用三年相關犯罪數據破解網絡詐騙“洗腦”術
電信網絡詐騙,老生常談,卻又屢禁不止!在給人民群眾造成損失的同時,也嚴重干擾了經濟社會穩定發展。
昨日,寧波市中級人民法院召開新聞發布會,對全市兩級法院2017年至2019年受理的電信網絡詐騙犯罪數據進行了對比分析,用數據說話,用案例剖析,揭開電信網絡詐騙的面紗,給全市群眾提個醒。
昨日上午,奉化法院對一起在網絡平臺上以民間借貸之名實施網絡“套路貸”的案件作出宣判。(市中級法院提供)
套路深幾許?
電信網絡詐騙,顧名思義,每一起案件都是以騙局為起點。
“您好,我們這里是4G網絡推廣中心。從每個月手機流量消費情況來看,現在您可以低價購買一個蘋果手機,其中一部分購機費用還將以話費形式分批返還。貨到付款,您絕對放心。”
接到這樣的電話,你有沒有那么一點點動心?動心,你就已經踩在了騙局的邊緣。
2015年4月至2016年8月,張某伙同武某、王某、花某設立詐騙窩點,雇用30余人作為話務員,按照張某事先在網絡上非法購得的公民個人信息,以“4G網絡推廣中心”工作人員名義,向全國各地的被害人撥打電話,謊稱可低價購買手機。
在騙取被害人信任后,張某等人通過快遞將包裝完好的高仿真模型手機寄給被害人,以貨到付款的方式詐騙300余人,非法獲利31萬余元。最終,張某數罪并罰,被海曙法院判處有期徒刑六年九個月,并處罰金人民幣7萬元;王某等20余名被告人分別被判處四年至六個月不等的有期徒刑。
這樣的電信網絡詐騙案件,2017年至2019年,全市兩級法院共審理396件,被告人1828人,涉及被害人21050人,涉案金額約15.4億元。
騙局要想成立,通常需要滿足兩個條件,一是要有合理的“身份”,二是要有“誘餌”。電信網絡詐騙的套路,不外如是。
從三年數據來看,我市法院受理的電信網絡詐騙案件,主要有以下6種套路:
一是購物型。犯罪分子偽裝成銷售員,向被害人宣稱可以低價購買某高檔商品,但實際上根本沒有高檔商品或者寄送的是假冒的高檔商品;
二是投資型。犯罪分子披著“理財顧問”的外衣,向被害人虛構美好的投資前景和豐厚的投資回報,而另外一些同伙則扮演“托兒”,誘導被害人投資;
三是冒充型。犯罪分子假扮房東、專家、銀行業務員等角色,誘騙被害人支付房租、購買保健品、辦理信用卡等;
四是交友型。犯罪分子套上“美女”的外衣,先和被害人“在線”談戀愛,伺機騙取錢財;
五是色誘型。犯罪分子假扮色情服務提供人,發布虛假的服務信息,以要求對方預先支付嫖娼訂金、押金等方式騙取錢款;六是疫情型,今年疫情暴發后,有些犯罪分子便扮起了經銷商的角色,在朋友圈發布售賣口罩、耳溫槍等虛假廣告,騙取貨款后便銷聲匿跡。
“除此以外,一些新的詐騙手段雖然不常見,但也需引起警惕。”市中級人民法院相關負責人介紹,例如兌換積分詐騙,犯罪分子撥打電話,謊稱被害人手機積分可以兌換,誘使被害人點擊釣魚網站鏈接;二維碼詐騙,犯罪分子以降價、獎勵為誘餌,要求被害人掃描二維碼加入會員,實則二維碼附帶木馬病毒等。
緣何會入坑?
對于電信網絡詐騙,各種提醒已是老生常談,但為何還是有人屢屢入坑?
原因之一,在于騙子作案手段越來越高明。
假如你是股民,有人推薦你加入一個炒股群,里面有專業人士講解股票和現貨知識,你會不會加入?如果加入了,這有可能是騙局的開始。
2015年,何某通過多種途徑,先后接入多家公司的交易平臺,后又注冊成立公司,招聘了黃某、但某等人。幾人合謀開始了布局:
第一步,黃某、但某采用QQ查找或發送短信等方式,以股民為目標,將其拉至事先建立的QQ群;
第二步,雇用專業人員在群里講解股票和現貨知識,制造該群正當、專業的假象;
第三步,公司業務員假扮客戶,在群里發布假贏利單,以進一步爭取被害人的信任;
第四步,推出所謂的“指導老師”,吹噓那些盈利都是因為該“老師”的指導,樹立“老師”的權威;第五步,誘惑被害人在平臺投資,從而非法獲利。
如此真真假假、環環緊扣,當真是防不勝防。
原因之二,在于部分群眾辨別力不強,禁不住利益的引誘。
隨著電信網絡技術的發展,電信網絡詐騙手段不斷“升級換代”,偽裝性更高、隱蔽性更強,而不少人的防騙意識可能還停留在“彩票中獎”不可信、“醫保凍結”不可理的初級階段,對金融交易類詐騙、“釣魚網站”“殺豬盤”等新型詐騙手段辨別能力不強,再加上蠅頭小利的誘惑,很容易就放松警惕。尤其是老年人,往往成為詐騙團伙的優選目標。
原因之三,在于個人信息的大量泄露,為騙子精準施騙提供了便利。
日常工作、生活、消費等過程中,人們填寫的各種個人信息、財產狀況等,很容易被不法分子收集。犯罪分子在獲取這些個人信息后,量身定做騙術、話術,定向、精準撥打電話詐騙,精準施騙的成功率遠高于傳統詐騙,如以前較為常見的假扮老板讓會計轉錢、假扮老師詐騙學生家長等。
此外,就是監管難,使得犯罪分子抱有僥幸心理,從而實施詐騙。
傳統的偽基站具有流動性強、成本低、使用便捷等特點,因此被廣泛用于電信網絡詐騙犯罪。而最近新出現的“多卡寶”,犯罪分子可以利用手機軟件遠程操控,一天可輕松撥打上千個詐騙電話。遠程、非接觸的特點,給監管帶來了極大的困擾。
“一部電話,一張銀行卡,就是全部的作案工具,絕對低成本;而一旦詐騙成功,便能獲得成千上萬元的回報,可謂高產出。”法官介紹,風險小、收益大,使得犯罪分子鋌而走險,電信網絡詐騙屢禁不絕。
怎樣去防范?
電信網絡詐騙主要是利用固定電話、手機、微信、QQ等通信設備及軟件,依托通信網、互聯網等媒介,向不特定受眾虛構事實或隱瞞真相,實施欺詐活動,騙取公眾財產。
要防范,首先要有準確識別的能力。這就要求相關部門加強普法宣傳,使廣大群眾能理性認識詐騙犯罪分子宣傳的各種所謂業務,提高對金融產品和服務的認知能力及自我保護能力。
遇到親朋好友借款、業務匯款、轉賬支付等情況,應及時核實信息,避免草率轉賬匯款;要戒除貪利心理,注意甄別各種電話、短信、即時通信消息等,不隨意登錄不明網絡,不隨意點擊不明鏈接,不隨意掃描非正規渠道獲取的二維碼、不隨意下載未經認證的APP軟件等。
要防范,還應該加強個人信息保護。一方面,廣大群眾要切實保護好個人信息,不隨意向他人提供身份證號、手機號、資金賬戶等重要信息,不要將上述信息拍照或者存儲在手機中,以防止被木馬病毒竊取。另一方面,一些掌握公民個人信息的部門應加強信息安全監管,采取有效措施加大信息保護力度,實現事先預防、事中監督、事后查處等全面覆蓋。
要防范,亦應該加大打擊力度,形成震懾。法院要用好用足法律政策,充分發揮職能作用,嚴懲電信網絡詐騙犯罪。同時,針對電信網絡詐騙大多分工實施、衍生犯罪較多且形成犯罪鏈條的特點,司法機關要加大對侵犯公民個人信息、擾亂無線電通信管理秩序、掩飾或隱瞞犯罪所得等上下游關聯犯罪的懲治力度,徹底斬斷犯罪鏈條。此外,注重依法適用罰金、沒收財產等財產刑,加大經濟上的懲罰力度。
要防范,更要各部門齊抓共管,共筑防線。要建立健全協作機制,形成打擊合力,從信息、資金等關鍵環節抓起,完善互聯網準入、第三方支付、網絡實名制、銀行卡支付管理等一系列制度設計,規范網絡服務提供者、網絡服務使用者、第三方網絡服務器提供者的權利和義務,筑牢防線,防患于未然。
當然,基于現代通信網絡技術的迭代更替,新形式、新手段的電信網絡詐騙犯罪仍會層出不窮,作為市民,要始終繃緊防范這根弦,還是要提高警惕,擦亮雙眼,當自己有所懷疑或不能確定時,一定要多問問周邊的人。謹記不輕信、不貪財,守住這個底線,就是最好的防騙。一旦有了貪念,離上當受騙就不遠了。
- 網絡詐騙
- 文章鏈接:http://m.redlee.cn/news/html/179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