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行業大咖齊聚杭州:區塊鏈技術距離“大爆炸的奇點”已經不遠
7月5日至6日,由杭州市余杭區政府指導,杭州未來科技城管委會、巴比特主辦的“擁抱產業新浪潮——2020杭州區塊鏈國際周”聚集了來自世界各地的行業大咖、互聯網大廠、創新企業、投資機構、學術機構、主流媒體,共同探討區塊鏈產業面臨問題及未來趨勢,覆蓋產業區塊鏈、DeFi、穩定幣、交易所、web3.0、IPFS、以太坊2.0等當下最熱的行業熱點。
2019年10月24日,習總書記點名的16個區塊鏈應用方向包括:教育、社會救助、養老、就業、中小企業貸、最多跑一次、食品安全、精準扶貧、信息技術設施、部門監管、醫療健康、銀行風控、商品防偽、公益、智慧交通、能源電力等。在習總書記點名區塊鏈會議過去的8個月里,各行各業都在探討產業區塊鏈的落地方向和技術發展。
杭州未來科技城(海創園)黨工委書記梅建勝在會上指出,作為數字的重要領域,未來科技城也是最早布局區塊鏈產業的地區之一。2018年4月9日就啟動了“中國杭州區塊鏈產業”的建設,到目前為止,未來科技城已經聚集很多的區塊鏈企業,此次舉辦“2020杭州區塊鏈國際周”活動,是未來科技城響應中央和省市區號召,搶抓先發優勢,聚焦創新驅動,培育未來產業,抓推動新基建縱深開展的重要舉措。“我們也將扎實推進區塊鏈技術和產業的融合發展,將區塊鏈產業培育成為重要的未來產業。”
區塊鏈產業新浪潮
從區塊鏈誕生之初,與其結合最早、最緊密的就是數字貨幣,數字貨幣一方面帶動了區塊鏈的發展和普及,另一方面數字貨幣是游離在實體產業之外的,沒有根基的數字貨幣受到政策的嚴格監管,使得區塊鏈的存在和發展備受質疑。但是近兩年,產業區塊鏈的發展,給區塊鏈的發展又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發展機遇。
中國著名經濟學家朱嘉明認為,產業新浪潮有三個新特點:產業硬科技化、產業數字化、產業區塊鏈,也就是要建立以區塊鏈為重要組成部分新的產業基礎結構,最終整合產業鏈、價值鏈和供應鏈。擁抱新產業,實現上述“三化”的目的是什么,歸納四個方面:實現基于創新的指數化增長;2.實現集群性增長;3.實現可持續增長;4.實現基于共享機制模式的增長。
對于產業區塊鏈技術的發展,螞蟻集團智能科技事業群副總裁、戰略客戶部總經理林逸飛表示,螞蟻區塊鏈最初以金融科技的形態呈現,如今應用的范圍已經不僅僅是金融行業。螞蟻從2015年就開始布局和發力區塊鏈領域,已連續四年區塊鏈技術專利申請數量和授權數量名列全球第一,在交易性能、隱私保護、跨鏈互聯等關鍵技術領域取得了重大突破,并在商品溯源、司法、版權、公益、供應鏈金融、資產證券化、電子票據等50個多場景實現了規模化商業應用。
"我們相信,區塊鏈技術距離'大爆炸的奇點'已經并不遙遠。"他指出,所有解決方案的共通點,是缺乏可信數據,而區塊鏈的特性使得交易摩擦大幅降低,同時依托阿里巴巴集團經濟體的強大生態,賦能了眾多行業網絡。
另一互聯網巨頭騰訊旗下騰訊云區塊鏈總經理李力認為,數據生產要素成為推動數字經濟發展的關鍵要素。區塊鏈賦能數據要素領域,是如何發揮其作用的呢,主要在以下6個方面:1.打破了數據孤島。多方參與,數據分布式共享存儲在多個節點,實現可信共享;2.提升了數據質量。智能合約可以創建一種一致的、基于規則的數據質量衡量方式(如數據目錄、元數據等);3.明晰數據權屬。智能合約約定數據共享范圍,確保數據權屬的有序流動;4.保障數據安全。差分隱私、同態加密等加密技術都可以實現對個人數據信息保護的前提下,實現數據計算任務;5.形成監管閉環。具備透明日志記錄以及可追溯、不可篡改的特性,可實現安全、透明的追溯審計;6.發揮數據價值。智能合約可以實現數據交換模型,支持數據等量交換或有價使用,實現高效、安全的多方利益分配機制。
對于產業區塊鏈的發展,中科院金融科技中心首席科學家、教授、博導劉世平認為,現行法律體系滯后表現在采集主體資格無法定、數據權屬不清晰、數據使用無邊界、行業標準不完善、管理責任不明確、執法監管不到位等多個方面,而予以完善主要面臨三個疑難問題。劉世平提出要從法律、技術、管理和認知四個層面加強隱私保護力度,其中區塊鏈和大數據技術為信息安全從預防、尋找源頭和做出安全對策提出了新機遇。
產業區塊鏈成為當下各個發布區塊鏈三年計劃的省市的重點發展方向,海南區塊鏈協會會長、天涯社區董事長邢明表示,海南的區塊鏈機會實際上是被倒逼的結果,2年前宣布建立海南自由貿易港,那時候區塊鏈行業屬于政策模糊地帶,大家一直想找一個有歸屬感的地方,于是對對海南有政策幻想,同時還有像火幣這種龍頭區塊鏈企業到了海南之后,帶動了整個中國區塊鏈企業往海南遷移。那個時候,海南對區塊鏈的想法并不成熟,所以是被倒逼關注這個行業的。
政務上鏈也已經在國內大范圍的應用,巴比特副總裁、Bystack負責人馬千里在會議上提到,由Bystack搭建的杭州市政務服務鏈目前已經實現了26類可信證照的上鏈,房產證、身份證等大量的證件正在源源不斷往這條鏈上跑,這條鏈部署在杭州市政府數據資源管理局的體系下,一般人看不到,是沒有辦法查詢。但是未來大家調取證照、使用證照,只要在鏈上都會留痕,從而防止出現違規使用證照、違規給你辦事的情況。這是我們做的區塊鏈的新基建應用。
DeFi的困境與未來
2020年是以“區塊鏈發行合成資產映射現實資產”為代表的DeFi時代的起點,未來通過區塊鏈發行的合成資產、抵押的資產規模將超過萬億美元。
樂高式的基于以太坊的DeFi協議組合一方面帶來了靈活性,另一方面是黑客和套利者的天堂,這也是與MOV協議的一個區別。MOV協議通過引入工程思維建立DeFi協議簇、交叉跨鏈、主側架構、支持多元資產和交易即轉賬這五大創新,使其成為了DeFi的下一個可能,巴比特、比原鏈創始人長鋏在會議中說道。
數字資產研究院副院長、通證思維實驗室發起人孟巖認為,DeFi極力在數學和代碼營造的“算法安全區”里內卷,避免觸碰鏈外世界,卻因此跨越組織、文化、種族和國家的邊界。數字資產的重要特征是能夠全數字化算法監管,“算法安全區”擴張有三個方向:一是創造新的原生數字資產及其算法監管模式,比如Libra;二是完全基于算法創造衍生數字資產;三是向現實世界擴張。
如果DeFi作為一個金融模式,它必須要考慮如何和人類在未來二三十年所可能發生的科技爆炸、科技進步去掛上關系,用數字資產的方式來連接。
孟巖認為,搞金融的人不怎么愿意跟實體經濟打交道,原因就是因為實體太慢了,金融是用光速運行,底下還是龜速運行。解決辦法,不是我們一味強調金融要為實體經濟服務,而是應該要讓龜速變成光速。企業需要把它自己所有跟財務相關的東西,全部放到鏈上,可以計算,讓實體經濟與金融同頻,同頻之后整個現實世界實體經濟和金融之間的關系就能夠完全得到和諧。
OKEx首席戰略官徐坤表示,DeFi有非常大的想象空間,理論上,可以把傳統金融的所有功能,在區塊鏈上一一映射。目前我們已經看到DeFi生態里擁有自己的貨幣,也就是穩定幣,有交易撮合、借貸、衍生品、預測市場、保險、支付等等。但DeFi依然面臨挑戰,包括代碼漏洞、DeFi應用的系統性風險以及鏈上資產的真實價值支撐問題。
比原鏈CEO朗豫在會議上提出,DeFi發行代幣的意義主要在于獲得更多的真實用戶,一個成功的DeFi應用不是在某條鏈上,而是能產生現金流,自己養活自己。
他還指出,DeFi對于開發者來說,是一種低成本的創新,但對于CeFi交易所來說,則需要考慮更多的事情,比如資金保管、撮合引擎等。
鯨交所CEO趙翼表示,以太坊上的絕大部分合約,都是有超級管理員的權限。所以,雖然合約代碼是開源經過審計的,但是其控制權是中心化的,這是很多DeFi參與者沒有意識到的問題。“我們看到市場上有一些畸形的現象,比如一個新的協議瞬間累計幾億美金的規模,而用戶并不了解其中的風險,這是非常可怕的區塊鏈最核心的價值是不能做惡,要保證不作惡是靠代碼和智能合約的控制權來實現的,而不是靠簡單的開源和審計。”
路印協議創始人王東認為,訂單薄交易所的角度會很快和中心化交易去競爭,DeFi可以部分取代非頭部交易所,因為:第一,安全。通過智能合約,Defi是默認的安全;第二,吞吐量。對于吞吐量的問題,雖然沒有徹底的解決,但是如果我們提升一兩千倍,如果以太坊在layer1再提升一萬倍,至少在短期之內是完全沒有問題的;第三,運營成本。我們知道一筆交易如果用layer1交易可能要3美金,但是如果用其他的就解決了這個問題;第四,用戶體驗。很多小白用戶其實不管記錄再好,他就是不太愿意自己來承擔管理資產的風險。如何讓小白用戶上手Defi,這是一個巨大的過程;第五,跨鏈資產。
DeBank創始人湯洪波在提到CeFi時說道,不看好CeFi交易所做公鏈,公鏈這個賽道發展了多年,并且驗證了很多事情,現在公鏈在生態上很難有質的突破,很難像以太坊這樣吸引一批開發者。CeFi如果想要參與DeFi的生態,不應該是自己做一條公鏈,而是把資產層面的事情做好,比如穩定幣、衍生品等。
Messari創始人兼CEO Ryan Selkis表示,Synthetix令人興奮的點在于,其潛力不僅僅在依靠單個國家的交易所獲取股票回報,而是能夠利用這些股票提供的潛在回報,即使你投資的是一家位于美國的中國公司,反之亦然。或者說如果你在印度,你想要投資一家發展迅猛的公司,合成資產協議將為你創造這樣的機會。這種增長之所以驚人,原因顯而易見,因為傳統股票市場是當前加密貨幣市場的很多倍。
“現實世界的股票存在大量的需求,比如那些試圖在投資組合中獲得國際敞口和多樣化的人,這在現在可能尤為重要。因為我們看到了民族主義的崛起,我們看到新冠疫情引起的‘去全球化’,合成資產可能是為數不多的幾種獲得正確敞口的方法之一。”他說。
庫幣高級合伙人Alicia認為,技術無罪,重要的是人們要去如何使用它。高杠桿僅作為金融衍生工具,無需戴上“阻礙合規發展”的高帽子。“我們需要做的是引導投資者了解產品,然后更好地去使用它。這樣不僅有利于用戶自身風險管理,也有利于促進加密行業的健康發展。”
DeFi、Dex這些能夠解決用戶需求的項目正在成為下一個藍海市場。DeFi受到追捧必然會帶動其底層公鏈的競爭,未來專注于金融領域的公鏈也會是下一個熱點。
BitMart創始人夏爾特在會議上表示,DeFi里面有很多創業的機會,但是里面的難度也很高,包括政策上的問題,還是有很大的難度。但無論是投資者還是開發角度,DeFi都是可以關注的方向。
穩定幣的治理是重點
Circle CEO Jeremy Allaire認為,我們正在走向一個以數字貨幣為主流的世界,在公鏈結算交易的第一個階段過后,目前,我們正處于數字貨幣發展的第二個階段,也就是穩定幣大規模興起的階段。
“我們將在2021年走向數字貨幣的第三個階段,即大規模普及階段。這一階段將出現混合中央銀行數字貨幣,這是中央銀行和私營領域之間的分工。央行是貨幣供應與貨幣政策的核心調控者,是貨幣供應與貨幣政策的核心調控者,但是私營部門,包括開源區塊鏈社區,則是真正建立連接世界經濟的基礎設施。”他表示。
比原鏈 CEO朗豫提到穩定幣時說道,一切資產皆UTXO,BUTXO是對UTXO的擴展 ,是多種資產的組合,所有資產在鏈上是平等的。BUTXO采用遞歸的設計,除去了中間變量被重入的風險,鏈下處理鏈邏輯,鏈上處理業務邏輯,既簡約又安全。
MOV在今年下半年的路線規劃,即7月初實現單幣種超兌,7月至8月推出儲備池借貸和BApp應用框架,9月底至年底實現MOV穩定幣、交叉跨鏈和標準跨鏈協議Draftv1。
MakerDAO中國區負責人潘超表示,穩定幣的使用不在于用在哪里,而是哪里不給你用,因為其最終的應用場景一定是用于繳稅。要讓穩定幣得到更大規模的應用推廣,需要和傳統機構進行,比如DeFi協議和交易所的合作、穩定幣發行方和加密貨幣銀行卡的合作。
歐科云鏈OKLink商務負責人姜孜龍在會議上提到,現階段穩定幣具有價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職能,穩定幣出圈的一個關鍵在于其價值尺度。在一些貨幣體系不穩定的地區,已經有很多用戶開始使用穩定幣來作為衡量商品/服務價格的重要手段。
就流通手段的方向而言,Fintech(金融科技)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利用科技簡化傳統業務的成本和流程,比如現在很多機構利用穩定幣進行跨境支付。
隨著世界經濟呈現出逆全球化的趨勢,未來在世界各國會有越來越多跨境支付的需求。穩定幣的一級兌付、二級定價等特點,使其流轉變得更便捷,這一點有在JP Morgan Coin的應用中體現。
原力協議CEO雷宇表示,對于法幣擔保型穩定幣,比如USDT,其最大的風險來自于是否具有足夠的錨定資產作支撐,這是中心化帶來的風險;對于去中心化的穩定幣,其主要的風險來自于市場的波動,另外是增加了底層的擔保資產之后,每增加一種擔保資產,這種擔保資產自身的風險也就被引入到穩定幣的系統中。
挖礦行業正在復興
Blockstream CEO Adam Back在圓桌會議上提出:“Blockstream一直在對不同的方法進行經濟測試,將挖礦作為我們自己的軟挖礦投資資產,這是礦工平均成本的典型。人們可能對美元平均成本更熟悉,那么挖礦平均成本就是,如果你有高效的礦機和合理的運營成本,你就能保證你的時間穩定。如果你把挖出的幣留下來,你會比美元平均成本做得更好。我們已經看到了挖礦比直接買幣更有利。我認為應該投入資金,保留挖出的幣。如果你在挖出這些幣的同時就賣了或者賣了其中的一些來支付電費,你就失去了對沖優勢。”
OKLink商務負責人姜孜龍表示,相對來講,今年減產,今后市場狀況是利潤率降低,但沒有讓大家覺得不好到礦難這種感覺。無論是挖礦還是幣圈領域,已經逐漸在野蠻生長中通過認知獲得大量收益,逐漸到精耕細作,需要用自己比較完善或者是精細化的產品吸引大家參與到其中。包括云算力平臺最近也越來越多的進入,包括幾大交易所都在進入挖礦這個領域,就意味著整體來講大家對未來的發展是看好的,可能它的運作模式和之前不是很一致了。
滾石礦工創始人Alex認為,目前礦業呈現四個特征:1.最新一代礦機的壽命越來越長;2.中國仍然是全球挖礦最適合的地方;3.算力暴漲可能性越來越低,因為存量礦機的存在,長期市場教育和芯片工藝極致化基本完成;4.POW挖礦將始終支撐著比特幣為首的數字通證公鏈運行,散戶參與門檻越來越高,出入金,買機器到維護機器,信息搜集門檻等。他還指出,云算力門檻很低,但是目前散戶賺錢很難。
圓桌會議上,貝寶金融創始人兼CEO楊舟表示,礦業不是金融化,而是礦業本身就是金融服務,因為挖礦就是在產生一種大家認為的“貨幣”。不論比特幣還是以太坊,如果把它當做“貨幣”的話,本身就是金融屬性的東西。現在礦業只是從一個不成熟的階段到了越來越成熟的階段,礦工從原生的、比較小的礦工向集約化、集團性的礦工進化,那么他們需要的服務會越來越復雜,所以才產生了現在更復雜、專業的金融服務,從最開始的金融借貸,逐步發展到期貨、期權等衍生品方面的交易服務,未來礦業金融服務機構也需要與時俱進,提高自己的專業能力和服務能力。
BSN對區塊鏈應用的解決方案
BSN(區塊鏈服務網絡)的設計初衷是降低區塊鏈應用的開發成本,任何一個事情只要是大眾都在用的時候,一定要有基礎設施,基礎設施目的就是降低成本,降低產業成本、行業成本、社會成本。
BSN發展聯盟常務理事、紅棗科技CEO何亦凡認為,不管是云服務,不管是一些新的技術,例如AI、區塊鏈。當大家都去做的時候,就需要廣泛的基礎設施降低整個行業成本。成本降到一定程度,這個行業才能蓬勃發展,這是人類史上所有科技總的發展歷程。
浙江省數字經濟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章豐表示,區塊鏈標準的工作本質上是區塊鏈應用場景推動的,需要標準來降低整個成本,這是第一個考慮。第二個考慮,為了更好的給區塊鏈市場來做一些推動的工作。區塊鏈還是一個新事物,無論是政府的認知,公眾的認知,包括更大規模行業以外的各個產業界企業、企業家,對區塊鏈認知還剛剛開始。
比特幣的未來在哪里?
在美元即將崩盤和人民幣崛起的未來,比特幣超主權價值存儲將會是最好的選擇,比特幣會成為掌握自己資產的最佳選擇,幣信星空發言人在會議中提出。
他還指出,美元為基礎的穩定幣將遇到新的監管挑戰;以比特幣為基礎的穩定幣,如USDS ,將會成為用戶使用的橋梁;多樣性的二層網絡將會獲得全新機會;智能合約系統將會更加關注安全性;沒有安全保證的只能合約只能是玩具;以比特幣價值存儲為基礎的加密貨幣體系,包括比特幣,穩定幣,二層網絡,按照智能合約,將提供最具競爭力的全球加密貨幣系統等比特幣將來發展將會遇到的問題。
OKEx首席戰略官徐坤認為,比特幣走過了11年,經歷過起起落落與無數黑天鵝事件,但依然健壯的發展,已經擁有10000+全球節點,120E全網算力,超過3000萬鏈上地址。
在經濟下行的情況下,比特幣的「反脆弱性」,在逆境中能夠進化到比之前更強大、更好的狀態。她認為,第三次減半完成,產出與需求的平衡會趨向新的穩態。當所有曲線疊加碰到一個中軸線的時候,才會對這個市場形成大的刺激,這個時間點可能在減半完成之后半年左右到來。
巴比特礦業COO李宗乘認為,ETH市值可能超過比特幣。原因可能有兩方面:從面向市場的定位上講,比特幣仍舊是數字黃金,ETH已經面向數字資產。
以太坊的天花板要比比特幣高很多。從技術層面上講,比特幣的技術進展緩慢,而以太坊在區塊鏈上的可能性要比比特幣更高,以太坊未來的功能性會遠超比特幣,用戶數未來會更多。
HBTC霍比特創始人巨建華在會議上提出,預計今年12月份,比特幣有機會上漲至1.5萬美元到1.6萬美元,到明年四五月份的時候,有機會到2萬-3萬美元之間。
Amber Group CEO Michael Wu在演講時提出,數字化是人類社會復雜關系擴張演進的基礎,資產的數字化進程使金融模式發生巨變,影響著未來的經濟增長和社會財富的流向。
隨著人類逐步從物理世界向數字世界遷移,資產上鏈將成為一種未來趨勢;作為鏈上資產的交易憑證,加密貨幣在今后的支付、服務、商業將得到廣泛應用,未來價值深遠。
以太坊2.0正面臨困境
Sigma Prime聯合創始人Paul Hauner認為,在啟動以太坊2.0 phase 0之前,還需要運行一個長期存在的多客戶端測試網2-3個月的時間,此外,開發者還需要對所有涉及到的以太坊2.0客戶端進行安全性審查,他還預測稱,以太坊2.0的主網上線日期預計將在今年11月或12月。
比原鏈高級研究院馬烈表示,我覺得現在以太坊的價值是高于它在當初ICO熱潮高峰的價值的,我自己覺得ETH回到自己的市值最高點沒有問題,只是一個時間問題。
但是如果說它能不能超過比特幣,雖然不是沒可能,但可能中間存在比較多的變量。最大的變量可能是其他公鏈和基礎設施的發展,如果說未來以太坊是唯一占據主導地位的通用性公鏈,那它可能超越比特幣是非常有可能的。那種情況下以太坊可能除了自己很強的實用性以外,也會被大家廣泛接受,成為像比特幣那樣的價值存儲。
以太坊2.0還給其他公鏈留下了很長的時間窗口,在這種技術開源的環境下,其他公鏈完全可以吸收很多的發展經驗,趁這個時間去發展自己的生態。
未來很有可能是一種多公鏈的巨頭局面,在那種局面下,我覺得比特幣會作為一種跨鏈的資產廣泛參與到鏈的經濟活動中,比特幣本身的實用性就不會比以太坊差,這種情況以太坊超越比特幣就比較困難。
HashQuark CEO 李晨認為,ETH 2.0幾個重要的點,第一個是它的共識從PoW轉為PoS,普遍認為會快一點。第二個是架構來說也是采取分配的架構,還是從高速公路的角度來說,我們馬上在這個階段要上的信標鏈,我們認為是未來的主干道,每一條分片鏈是支干一樣的,這樣車速會越來越快,因為你開的路越來越多了。
第二個主干道主要是解決共識的問題,主干道的壓力會比較小。所以整個以太坊2.0完成以后,不管是性能還是其他方面都會有比較大的提升。在這方面更上層的應用會變得越來越繁榮,面對極端情況也不會出現其他的問題。 所以我覺得這是我個人理解的以太坊2.0最大的意義。
交易所要創新、要準守規則
一家交易所要想取得成功,靠的不是站臺,而是靠成千上萬個喜歡它、熱愛它、重視它的用戶。任何一個賽道要想取得成功,首先一定要敬畏市場、敬畏法律、敬畏規則、敬畏用戶。 其次要堅持創新,只有不斷創新才能支撐一家交易所走得更遠,巴比特CEO王雷表示。
虎符創始人王瑞錫認為,對于想要進入期貨交易市場的創業者來說,首先要考慮自己對于期貨這件事的了解程度是什么樣的,這當中你的核心點在哪里。行業競爭非常激烈,創業者必須考慮清楚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再做決定。做交易所的核心點在于發現優質項目,第二個就是能滿足用戶的需求,能滿足市場的需求,解決市場上的痛點。
Web 3.0的未來已來
現在幾乎可以看到所有的應用、所有的社交網絡全跟數據有關,數據管理應用占絕大多數。而我們現在區塊鏈所涉及的是一些輕內容或者是不含有內容的,只含有價值交換的東西,所以在這里面Web3.0要真正打開,要把社交網絡加上信任,必須要解決存儲的問題、解決數據流轉的問題。
區塊鏈世界對數據避而不談,是因為區塊鏈沒有解決數據的存儲問題,沒有實現可信的數據存在和交換,也就是說區塊鏈還沒有解決存儲問題。Web3.0要真正打開,要把社交網絡加上信任,必須要解決存儲的問題、解決數據流轉的問題。
web3.0時代的基石是信任,區塊鏈是web3.0重要的技術支撐,Filecoin要做承載人類文明的基石網絡,所有人類文明的數據都可以在這個網絡當中進行存在、流轉和交易升級,這將揭開web3.0時代。
IPFS原力區聯合創始人CTO李昕認為,目前Web3.0還沒到來,Web3.0的應用普遍局限于金融,而數據是重要的生產要素,區塊鏈世界對數據卻避而不談是因為區塊鏈沒有解決數據的存儲問題。
接下來會邁入第三代互聯網的時代,互聯網會進入第三代。第三代互聯網中,未來屬于Web3.0,是分布式、去信任的數字世界,是一個用戶可以控制自己數據和身份的新興網絡。
IRISnet創始人曹恒認為,web3.0首先定義了區塊鏈價值互聯網,這也是我們一直非常專注的方向,拿跨鏈技術以及更好支撐應用者開發的應用專有鏈技術一起,能夠讓應用得到更好的,更快捷的,用區塊鏈技術完成信任的支持。
通過跨鏈的技術,讓系統之間的價值毫無障礙的進行流動,而且可信的流動。在這樣的技術支撐之下,可以給我們帶來非常多,非常精彩的新應用場景。包括現在大家已經在期待的DeFi,開放金融,在跨鏈技術支持下資產可以更加安全,更加高效的進行流動。
曹恒還指出,可以創造一些新的應用領域,就是在跨鏈技術下,甚至能夠支撐我們把數字世界和生活,和實體經濟,和商業系統更好的連接起來。
這里可以帶來的想象空間以及應用場景是無窮盡的,當商業系統都能用區塊鏈進行非常高效的協作,能夠讓價值不僅在傳統的系統當中,甚至在聯盟鏈,還有公鏈當中得到非常高效的互操作,這將會大大加快商業的效率和進程。
NEAR聯合創始人一龍在會議上表示,web3.0核心原則就是能夠賦權于用戶,數據并不是屬于Facebook等這些中心化的機構。數據價值都是屬于用戶的,不是屬于提供服務的公司。
用戶不需要擁有銀行和社交網絡控制資產和數據,應用程序并不限于從用戶那里獲得的用戶,可以根據用戶所擁有的數據,還有資產進行組合和操作,所以對于用戶來講我們是有更多的靈活性,更多的掌控權。
獨立于資產發行人時,DeFi就是很好的例子,資產是屬于用戶的,任何應用程序都可以使用它。在web2.0當中沒有辦法實現的創意在web3.0當中就可以成為一個可能性,因為它提升到一個新的維度。
本體聯合創始人季宙棟認為,區塊鏈引入到web3.0之后,每個個體都可以參與網絡的治理,每個個體可以在網絡里參與按勞分配,能拿到激勵。
每個個體在這里可以根據透明公開的規則,來程序化的實現共識。延伸來說,web3.0既然叫web,肯定有網絡效應的。現在區塊鏈離web3.0還有點遠,現在區塊鏈的公鏈也好,聯盟鏈也好,特別多,不止是百條鏈,千條鏈、萬條鏈都有可能。
現在很多項目在做一方面探索,就是跨鏈,很多跨鏈探索是為了讓鏈變成鏈網,還有網絡效應,提供更好的基礎設施服務。最近我們有更多新的判斷,跨鏈是一個方向,但如果有一個鏈能夠變得特別龐大,它也能有網絡效應,現在我們從以太坊或者以太坊2.0看到這樣的網絡效應。web3.0未來的組成會是多種可能性的,有跨鏈的方向,也有單個鏈的方向。
1475IPFS生態投資基金創始人王青水提出,區塊鏈是web3.0重要的基礎設施和基建,其終極目標是信息自由、數據自由,讓產權和用權的數據實現分離,而沒有數據的互聯網和區塊鏈都是在耍流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