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生菌產業升溫規模接近850億元,誰會成為領跑冠“菌”?
直銷快訊:日前,科信食品與營養信息交流中心發布了《中國益生菌消費認知狀況報告(2020)》(以下簡稱報告),據報告顯示其中,女性占51%,男性占49%。超過半數消費者認為健康人群也需要補充益生菌,從未購買過益生菌產品的消費者中有近一半人考慮將會購買,市場空間巨大,預計2020年產品規模將接近850億元。
2020年規模接近850億元
益生菌是近年來國際上的研究熱點和社會熱議話題,各種益生菌產品也備受青睞。目前全球益生菌產業市場規模約400億歐元,大部分益生菌產品在發達國家已形成了較成熟的市場。近年來,國內市場對益生菌產品的需求大幅增加,行業也迎來了快速發展,預計2020年產品規模將接近850億元。
根據報告顯示,本次調查共獲得有效問卷8336份,其中,女性占51%,男性占49%。超過半數消費者認為健康人群也需要補充益生菌,從未購買過益生菌產品的消費者中有近一半人考慮將會購買,市場空間巨大。
調查顯示,發酵乳制品、益生菌飲料和益生菌保健食品是目前最受歡迎的益生菌產品類別。由于部分消費者對益生菌認識模糊,其購買的“益生菌產品”有可能實際是普通乳酸菌產品。
益生菌產品是食品產業健康轉型的重要品類之一。雖然益生菌需求旺盛,市場日益活躍,但公眾的認知誤區較多,需要加強科學傳播。
調查顯示,發酵乳制品(60%)、益生菌飲料(50%)和益生菌保健食品(44%)是目前最受歡迎的益生菌產品類別。當然,由于消費者對益生菌認識模糊,因此部分消費者購買的“益生菌產品”有可能實際是普通乳酸菌產品。
對此,中國農業大學副教授、中國科協特聘營養科學傳播首席專家范志紅指出,未來還需要加強益生菌的科學傳播,比如如何區分乳酸菌、益生元和益生菌等。
食品、醫藥企業加碼布局
業界認為,益生菌已成為大健康產業的新風口,國內該市場發展速度極快,平均每年增速約15%,吸引多家食品、醫藥企業進入,但與此同時,也需要制定和明確相應的標準,規范行業發展。
科信食品與營養信息交流中心主任鐘凱認為,未來消費者對益生菌的需求會越來越多元化,益生菌產品也會隨之創新發展。有消息顯示,目前多家食品、醫藥企紛紛推出益生菌相關產品,加碼益生菌市場。其原因是疫情期間李蘭娟院士提到,“要運用微生態制劑來調節腸道的細菌,讓腸道的細菌保持平衡?!边@句話直接促使國內益生菌產業升溫。
從事益生菌產業人士表示,在李蘭娟院士提出關于益生菌的觀點出來之后,有很多益生菌廠家、微商都借著這個由頭順勢進行宣傳,疫情期間益生菌的銷量普遍都在上升。
這在健合國際控股有限公司的財報中也有體現。該公司表示,一季度益生菌補充品需求顯著上升,相關業務板塊收入同比增長36.3%。公司認為,此乃由于2019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后,中國消費者對益生菌有助提高免疫力的意識增強。
與此同時,不少企業也推出了益生菌相關產品。5月7日,雀巢旗下品牌“GardeofLife”推出了含有900億活菌的博士系列鉑金款免疫益生菌。雀巢中國表示:該產品來自美國。目前,在雀巢其他產品例如奶粉中,也會適量加入益生菌。
澳優也有添加益生菌的嬰幼兒配方乳粉及成人奶粉以及益生菌營養品等。據悉,該公司已并購專門做菌種研發和生產的錦旗生物,進入前端益生菌研究、開發和工業化生產領域。
此外,藥企華潤江中藥業、白云山星群、白云山維一實業,以及廣東湯臣倍健等也推出了江中利活益生菌固體飲料。
大企業進入有利促進行業規范
在益生菌市場不斷增長的同時,其價值也在不斷受到爭議。2018年9月,頂級科學期刊《細胞》雜志發表論文指出,益生菌很難在腸道系統內存活,同時指出,如果在抗生素治療后使用了益生菌,還會阻礙腸道內微生物的恢復。
對此,中國農業大學副教授朱毅表示:“益生菌研發的難度不僅在于益生菌株的獲得,還在于該菌株進入體內后能夠過五關斬六將,經胃液、膽汁等圍剿之后還能活著到達腸道,駐扎一定時間,進而發揮作用。顯然,能夠一路通關的益生菌并不多。”
除了到達體內后能夠產生作用的活菌數有限之外,多位業內人士都指出了目前行業中的一個問題:一瓶益生菌飲料,消費者在食用時飲料內含有的活菌數與飲料出廠時產品標注的數量不少也并不一致。
朱毅提到,目前我國對益生菌飲料的標準比較寬松,要求益生菌飲料在出廠的時候活的益生菌數量是每毫升100萬個,而國際標準是每毫升1000萬個。另外在益生菌飲料走上貨架的時候,我國目前的標準是有活菌檢出就可,對活菌的數量是沒有明確規范的。
朱毅表示,但在出廠、貯運、貨架、到達消費者手里這段時間,活菌會有損耗。同時,由于入口之后益生菌在到達腸道的過程中還會有損耗??梢哉f,一瓶益生菌飲料最后可以起到作用的活菌數量和瓶裝上標注的數量大為不同,而商家宣傳的功效通常都是在活著益生菌理想狀態數量下達到的。
所以一些企業,尤其是有些在三四線城市銷售的益生菌飲料產品,在出廠時候標注的益生菌活菌數量就是虛標的,實際出廠時的益生菌數量也是未達到標準的。之后再加上損耗,最后消費者喝的時候其實就是一杯糖水。
朱毅認為,益生菌產品的生產者要對自己有高要求,國家標準只是最低門檻,而不能把它當成免死金牌。企業如果要想做出好產品,就一定要有高標準。
除此之外,目前在終端市場,也存在益生菌產品宣傳不規范的情況,益生菌食品在線下的宣傳并不合規。益生菌產品分為有藍帽子的保健品和食品,只有保健品才能宣傳功能,比如調理腸胃、便秘等。而沒有藍帽子的益生菌食品是不可以宣傳功能的。
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指出,國內益生菌市場存在亂象較多,隨著越來越多大企業進入,產業規模不斷發展,可促進中國益生菌市場的規模化、品牌化和規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