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權健時代”的直銷行業:史無前例的低調
權健事件以后,監管部門加大對拿牌直銷企業的監管力度,公眾和媒體更聚焦持牌直銷企業。有直銷行業專家受訪時表示,在2019年度,持牌直銷企業體現出三個“史無前例”:史無前例的低調,史無前例的失聲,史無前例的業績嚴重下滑。
2019年1月8日,國家市場總局、工信部等13個部委聯合部署整治“保健”市場亂象百日行動。
在該月,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和商務部對當時91家直銷企業召開集體約談和提醒告誡會。同年2月14日,商務部新聞發言人高峰在例行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商務部已經暫停辦理直銷相關審批、備案等事項。
“直銷現在很多變成傳銷和金融詐騙,將整頓直銷行業,保持對直銷持續的監管,打擊傳銷。”國家市場總局局長張茅在2019年兩會會后接受采訪時表示。
2019年6月,商務部向社會依法披露直銷備案產品、直銷培訓員和直銷員復核登記信息。此次完成復核登記的共有89家直銷企業(權健自然醫學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河北華林酸堿平生物技術有限公司涉嫌傳銷犯罪且未按程序進行復核登記),直銷備案產品復核前(2018年12月底)數量4304種,復核后減少1917種,減少44.5%;直銷培訓員復核前數量2935人,復核后減少478人,減少16.3%;直銷員復核前數量391.8萬人,復核后減少65.1萬人,減少16.6%。
“直銷業失信現象頻發暴露出了直銷制度的失靈。”有專家向澎湃新聞分析指出,有沒有直銷企業牌照,并非區分直銷、傳銷的唯一標準,在實踐中如果界限沒有把握好,直銷的某些行為極易被認定為傳銷。
與此同時,專家還指出,目前我國對于直銷公司僅僅實行牌照管理,對其日常活動監管不足,且發現違法多數依靠舉報。
針對如何規范直銷、打擊傳銷行為,專家建議應考慮降低打擊傳銷的入罪門檻,重視事先預防與源頭治理,同時重新制定直銷行業的主體準入門檻并完善監管執法部門合作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