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食品行業復蘇 人大代表們提出重要建議
今年以來,受疫情影響,公眾的健康意識進一步加強,國內保健食品行業的發展也備受關注。
近日,國家市場監管總局、中宣部等七部門聯合印發《保健食品行業專項清理整治行動方案(2020—2021年)》(以下簡稱“方案”),明確下一階段保健食品行業的整治重點,強調保持高壓態勢,嚴厲打擊當前保健食品市場存在的各類違法行為。
此前在2019年“權健事件”之后,國家對保健食品行業已經進行了最嚴厲的行業治理整頓,今后如何建立一個健康的市場生態成為當務之急。
相關題話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成為熱點之一,對于如何鼓勵、支持保健食品行業健康發展,科學引導全社會認知國內保健食品,人大代表們紛紛提出重要建議。
強監管常態化
在2019年“權健事件”發酵以后的這一年里,國內的保健市場和直銷行業經歷了前所未有的一系列嚴厲監管。
2019年1月8日,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安部等十三個部委在全國開展聯合整治保健市場亂象的百日行動。到2019年4月18日,全國共立案21152件,案值130.02億元,已結案9505件,罰沒6.64億元,移送司法機關案件446件,為消費者挽回經濟損失1.24億元。
2019年6月4日,商務部發布《關于發布直銷備案產品、直銷培訓員和直銷員復核登記結果的公告》(下稱《公告》)顯示,此次完成復核登記的共有89家直銷企業,直銷備案產品復核前(2018年12月底)數量4304種,復核后減少1917種,減少44.5%。
《公告》特別注明,“權健自然醫學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河北華林酸堿平生物技術有限公司涉嫌傳銷犯罪且未按程序進行復核登記”,意味著這兩家企業已被主管部門從直銷企業名單中剔除。
2019年8月20日,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發布《保健食品標注警示用語指南》(下稱《指南》),要求保健食品生產經營者在標簽專門區域醒目標示“保健食品不是藥物,不能代替藥物治療疾病”等內容。該《指南》于2020年1月1日起正式實施。
同日,國家市場監管總局會同國家衛生健康委發布《保健食品原料目錄與保健功能目錄管理辦法》,推進保健食品注冊備案雙軌制運行,建立開放多元的保健食品目錄管理制度,從2019年10月1日開始實施。
進入2020年以來,對于保健食品領域亂象焦點欺詐和虛假宣傳,監管力度仍然處于高壓狀態。此次《方案》同樣將整治保健食品欺詐和虛假宣傳行為作為重點,嚴厲打擊食品生產經營者以會議、講座、健康咨詢、專家義診、免費體檢、組織旅游等任何形式對食品保健食品進行虛假宣傳、欺詐營銷的違法行為。對欺詐老年人、病人等弱勢消費群體的,從嚴從重查處。
方案還提出嚴查傳銷和違規直銷。嚴格保健食品直銷市場準入,對存在虛假宣傳、欺詐消費者等嚴重違法行為的直銷企業,依據《直銷管理條例》予以處罰,直至吊銷違法企業的直銷經營許可。
毫無疑問,直銷企業迎來了告別野蠻生長、如何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時刻。業內預計2020年的保健食品市場規模將接近4500億,作為醫療醫藥的重要補充,形成一個健康的市場生態是當務之急。
扶持與管控并重
前瞻產業研究院保健食品行業研報指出,2020年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使得民眾對保健食品的需求增大。疫情之后,將是健康產業加速發展的窗口時期。研究人員認為,保健品占據較大比例的膳食補充劑類產品、增強免疫力的產品將有較大的市場需求。在2019年保健食品得到最嚴監管后,保健行業市場將得到進一步規范。2020年保健品行業可能得到較好的發展。
目前中國為全球第二大保健品消費市場,市場規模僅次于美國。不過,我國出口低價保健食品原料、進口高附加值保健食品的現狀不容忽視。
中國是保健食品原料生產大國,美國、歐洲、澳大利亞等使用的保健食品原料80%以上從中國進口,但國內市場主流保健品品牌均為國外品牌。中國出口低附加值的保健食品原料,由國外制成保健食品又通過電商、海淘等返銷國內,一出一進之間價格相差上百倍。
一些行內人士表示擔憂的是,許多資本和企業去國外設廠或收購國外品牌,造成大量資本外流,嚴重影響和制約了國內保健食品行業的健康發展。
為此,全國人大代表、晨光生物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盧慶國建議,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加大對產品虛假、夸大宣傳的打擊和處罰力度,提高企業的違法成本,及時清除害群之馬,促進行業自律,提升本土保健食品的形象。同時,正確引導媒體,加大力度宣傳優秀企業,樹立正面典型,擴大中國保健食品影響力,持續提升消費者對本土保健產品的信心。
同時,盧慶國建議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進一步出臺政策,支持有實力、規范的保健食品企業,在新產品研發、技術進步、功效研究等創新工作上加大投入。結合國家五年規劃等途徑,設置保健食品科技專項資金,依靠科技創新助力國內保健食品行業健康發展;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在保健食品管控政策方面,結合中國實際情況,明確審批流程,對于效用良好的保健食品審批開通綠色通道,加快相關保健食品審批速度,讓更多更好的保健食品加速推向國內市場,滿足人民對健康的消費需求。
鼓勵創新加大支持
統計數據顯示,從人均保健品消費支出水平來看,中國與發達國家人均支出水平仍有較大差距,如2018年中國人均保健品消費支出為30美元,僅為同期美國的1/7左右,保健品市場發展潛力巨大。
但是,不少國內保健食品企業陷入無休止的廣告戰、會務戰、促銷戰的惡性循環,原因在于新品種研發周期長,短期內無法看到經濟效益,致使行業技術創新和研發投入少,同質化現象嚴重。同時,消費者購買營養健康產品的渠道有限,藥店不再是傳統的保健食品銷售渠道。
去年以來各地陸續出臺了保健食品不能進藥店銷售的政策。據不完全統計,目前約有20個城市的醫保部門以公開發文或以協議約定的方式,明確禁止定點藥店擺放、銷售保健食品。
在全國人大代表、安琪酵母股份有限公司研發中心總經理姚鵑看來,這導致購買渠道變窄,部分消費者無保健食品可買。但消費者的實際需求并沒有改變,易被不法商家忽悠購買非正規渠道的非正規產品。
同時,姚鵑指出,國內外進口保健食品監管尺度不一。國外產品通過跨境電商和代購等渠道進入中國市場越來越容易,而法規監管卻相對寬松,標簽限制較國內寬松,更容易被消費者所購買。這些問題都嚴重制約了營養健康產業的發展。
對此,姚鵑提出了以下建議。鼓勵營養健康產業技術創新,設立專項科研基金項目。建議國家加大營養健康領域科技投入,對相關研究給予一定的政策支持,鼓勵企業參與行業相關科研創新,優化投資環境。設立專項科研基金項目,促進營養健康領域的重點項目科技攻關。鼓勵加快新原料、新功能的產品審評審批,滿足國民對營養健康的需要。
健全營養健康產品營銷體系,暢通銷售渠道,創新銷售模式。消費者有消費保健食品的需求,不能因為個別醫保藥店違規而“一刀切”、禁止所有定點藥店銷售保健食品。
姚娟建議,從政策上加大對國內營養健康產業的支持力度,加快國外已有的新原料、新功能產品的審批。同時,國內外生產的產品標簽標準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