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妝品外貿生存困境:“進出”受困,轉型不易
“這次疫情對實體制造業的沖擊太大了,如果沒有足夠的資金,企業可能說沒有就沒有了。”從事多年化妝品制造的廣州瑞虎企業負責人周垂虎對第一財經1℃記者說。
雖然目前中國疫情形勢得到有效控制,各地復工復產復學生活持續走入正軌,但在貿易全球化的今天,國內外貿行業還是受到嚴重影響,化妝品行業就是其中之一。
1℃記者歷時一周調查發現,中國的化妝品外貿產業正在遭遇“進出”受困的尷尬局面,海外客商以及原材料入境受阻,國內訂單產品又無法及時運到國外客戶手中。
“進不來,出不去”
今年1月份以來,全國最大的美容美發化妝品交易中心——廣州美博城“安靜”了好長一段時間。近日,1℃記者來此探訪發現,昔日熙熙攘攘的市場,如今卻是門可羅雀。
5月12日下午3時許,美博城一樓美發區外,幾名黑色皮膚的中年婦女客商正圍著一輛貨車,將黑色假發裝到一旁的白色蛇皮袋中。
她們來自剛果(金),今年3月份抵達廣州,經過了嚴格的14天隔離,不得不住在賓館內,沒想到這一住就是2個月左右。因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各家航司都相應調減了國際客運航班運行數量,導致全球空運能力緊張,物流運輸價格飆漲,這些客商的回國航班也暫停了。
她們實在等不及了,前幾天來美博城商戶謝老板的店鋪敲定了貨物,準備盡快裝車運走,然后通過海運將運送回國。據1℃記者了解,以前海外客商基本通過空運的方式將貨物快速地運回國內,如今卻只能走海運了。
“一般海運比較慢,疫情期間估計得在海上漂兩個多月。”謝老板說。他在這里經營假發貿易多年,見證了這幾年的行業發展。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假發生產和出口國。據海關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發制品全球出口總額約36.21億美元,非洲的貝寧、南非、尼日利亞3個國家的發制品出口額分別為3.94億美元、3.76億美元、3.28億美元,出口總占比30.39%。目前尚未有官方統計今年的假發出口量。
謝老板告訴1℃記者,“現在基本沒有老外買貨,國外客商數量銳減。”今年前4個多月,他公司的銷量僅有去年同期的20%左右。據他介紹,許多外貿訂單貨物早已打包好,卻只能放在倉庫里無法運走,“現在物流費用太貴了,并且有些貨客戶那邊受疫情影響也無法正常收取。”
受影響的遠不止謝老板。據美博城部分商戶介紹,過去,每年大批海外客商來此采購化妝品,其中非洲、東南亞等地的經銷商居多。今年受疫情影響,昔日的繁華的交易市場內,海外客商的數量銳減。
多位商戶對1℃記者介紹,主要是“進不來,也出不去。”海外疫情爆發后,一方面銷售產品難以運出國門,另一方面由于航空機票價格飆漲,海關入境檢疫嚴格,海外客商也難以進入中國。帶來的直接后果就是外貿客戶訂單量銳減。
據1℃記者調查,受影響的遠不止美博城。美博城周邊的三元里商圈,匯集了怡發國際、興發國際等化妝品采購中心,生意慘淡的也不在少數。
在化妝品制造行業耕耘20余載,周垂虎也感受到了“寒意”。他創辦的廣州瑞虎系一家致力于高端染護的老牌企業,公司的洗護產品過去遠銷美國、歐洲、加拿大等發達國家,尤其是東南亞和印度等新興市場。
原材料:漲價、進口受阻
影響遠不止體現在貿易訂單上,疫情也導致原料上漲、運輸困難等問題。
卡波姆是一種增稠劑,普通消費者對這一原料頗為陌生,但在個人護理產品和消殺用品中,乳液、洗發水、牙膏等產品中都要使用到,且短時間內難尋替代品。
“進口的卡波姆純度高,黏稠性好,我們每年的用量基本超過2000噸。今年3月份,進口的卡波姆漲價非常厲害,我們的生產基本難有利潤。”周垂虎表示。
路博潤(Lubrizol)是國內主要的進口卡波姆供應商之一,旗下的卡波姆U20/21、940/941是市面上常用的型號。據其分銷商廣州兆衡方面透露,正常情況下路博潤卡波姆U21價格為250-290元/kg,940價格一般在150-180元/kg之間。然而,在3月份疫情期間,路博潤卡波姆U21和940在市場中的流通價格已漲到300多元/kg,漲幅超過100%。
“疫情期間進口卡波姆曾一度漲到上千塊每公斤,現在維持在八九百元左右。”周垂虎告訴1℃記者。過去,他們都會在儲存一些卡波姆,但也僅有百余噸,根本不夠滿足生產需要。
據1℃記者調查,卡波姆之所以漲價,一方面是疫情影響,進口卡波姆供應受阻,另一方面國內需求又在增長。
不過,也有業內人士認為,這背后也存在物流成本上漲的因素,“從海外運到中國的物流費用增加了幾倍,中間商也要承擔相應的運費。不僅僅只是卡波姆,很多其它日化原料都會因此受到影響。”
進口卡波姆暴漲之下,亦帶動了國產卡波姆的售價上升。事實上,國內生產卡波姆的企業并不多,其產品在疫情之前的售價僅40多元/kg,如今卻漲到了幾百元。
“進口的卡多姆純度還是比較高,國產原料相比還是存在一些缺陷。最后我們不得不咬牙高價購進進口卡波姆,因為公司的產品配方一時間沒法改變。可是,這樣生產下來發現,公司基本沒有利潤了,但我們的產品出廠價又不能隨意調。”周垂虎無奈地表示。
卡波姆供需極度不平衡的問題只是化妝品原料短缺的冰山一角。
“現在絕大多數化妝品企業都或多或少地使用國外進口原料,因此在原料無法運進來的情況下,許多企業只能更改配方。”廣東省美容美發化妝品行業協會會長馬婭在接受1℃記者采訪時表示。
“比如常用的化妝品防腐劑,如果合成另外的防腐劑或者香精,這就需要企業的科研團隊重新調整配方,以使得消費者能夠接受。”一位化妝品行業人士對1℃記者表示。
“企業備案的配方以及批文,就應該嚴格執行。一旦更改配方,就必須重新報批,監管部門需要進行多種檢測以及專家評審等環節。這個拿證周期估計要一兩年,如果涉及到特殊用途化妝品證,審批時間可能就更加漫長。”前述工程師說。
然而,化妝品作為快消品,消費者對于產品的要求非常快,比如顏色、活性等,這就要求企業快速做出產品以滿足市場需求。
由“外”轉“內”并非易事
馬婭認為,現在行業遭受的環境是“被動”的,企業需要自己去改變,主動觀察和發現,目前環境下可以發展的元素、機會等,否則就會出現落后的局面。
“這次疫情已經使得廣東很多中小化妝品企業出現經營危機。”業內人士告訴1℃記者。
在廣東從事多年化妝品生產的一可化妝品有限公司總經理盧琛告訴1℃記者,復工后企業面臨較大的困難其實是供應鏈的供貨效率受阻,部分企業的大部分原料和部分包材來自海外,在疫情環境下,原料、包材出現漲價,交貨周期的延長,都影響著企業的生產和成本投入,為了保證客戶及時供貨,生產端的壓力就顯現出來。
“雖然外貿訂單量多,銷售額較高,但是利潤率卻特別薄,能有5%左右就已經很不錯了。可是疫情這段時間以來,海外原料、包材出現漲價,我們的利潤就被壓得更薄。”盧琛說。
面對困境,整個行業都在尋求破解之法。
作為傳統的化妝品制造企業,一般的銷售渠道分為線下代理商以及電子商務模式,后者已經成為了一些企業抵制此次疫情沖擊的有力武器。
周垂虎說,廣州瑞虎的電商團隊銷售勢頭良好,“這樣可以反哺外貿下滑對業績的沖擊,我們基本算了一下,今年5月份的營收同比去年并未有太大波動。”
在馬婭看來,目前疫情環境下,許多經營多年的從業者早有謀劃,而真正受影響的還是入行不久的年輕從業者。
據1℃記者調查,在疫情對于線下門店客流量和銷售都造成嚴重影響的情況下,許多企業除了給予代理商支持外,還紛紛轉型直播電商領域,轉戰國內市場。
然而,真正由外貿專為內貿,許多企業又面臨新的挑戰。
在馬婭看來,化妝品企業由外貿轉內貿,過程會非常痛苦,“外貿和內貿是兩個完全不一樣的系統,銷售模式也不一樣。長期做外貿的人,并不一定會做內貿。”
馬婭告訴1℃記者,外貿轉內貿并非馬上就可以看到效果,“從原料采購、生產制造,以及樣品款式,包材設計,品牌故事、IP,以及銷售模式等,內貿客戶與外貿客戶相比,二者需求完全不一樣。”
另外,“一般老外客戶下訂單的速度比較流暢,雙方定好之后,基本可以‘板上釘釘’,等著對方付錢交付貨物。而內貿就不一樣,每個訂單都需要與國內客戶一一商談,對方還會壓價,并減少訂單量,回款周期還較長。”有外貿企業人士告訴1℃記者,這是很多國內客戶無法適應的地方。
“企業的轉型以及業務恢復需要經歷幾個月甚至大半年的過程,并沒有那么容易。”馬婭對1℃記者表示,在目前的特殊情況之下,政府以及相關部門應該與企業共渡難關,采取減免稅收等措施為行業降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