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冰桶挑戰到跨界眾籌 直銷行業公益該咋整?
熱直銷網快訊:在經濟衰退的大背景下,我國非公募基金會籌款壓力較大,甚至有基金會迫于資金壓力,開始考慮轉型。在適應經濟新常態的過程中,是否所有基金會都面臨同樣的挑戰,存在同樣的危機感?針對籌資上的尷尬困境,是否尚存表現優良的基金會和機構,它們又有哪些有效的策略與變革?
“跨界”創造公益籌款新契機
2014年,公益籌款出現了很多新的形式,比如運動籌款活動,比如線上眾籌等等。我們將目光聚集到各種公益項目,會發現成功的公益籌款項目有個共同點:跨界。
在互聯網時代,資源整合與分享是很重要的意識??缃?,則是一種資源融合的有效方式。無論在線上平臺還是線下活動里,調動多方資源共同發力都產生了不錯的效果。比如,公益可能和科技、設計、藝術相結合。具體到成功案例,像P2P金融幫助公益組織籌款;科技界熱心參與冰桶挑戰;設計師藝術家產出公益作品等。
在一個以創新為時尚的時代,跨界本身也是一種創新。如何跨出界,跨好界,形成1+1>2的作用是公益人們該思考的問題。
粉絲經濟助推公益籌款大發展
回顧2014年,中國公益圈誕生了太多我們一年前從未見過、甚至不敢想過的籌款形式、名詞、概念,而其中很多最耀眼的事件都是基金會順應、利用大互聯時代得到的成果。
2014年公益界熱門事件中有3個最受人關注,影響深遠的事件,“冰桶挑戰”、“善行者”運動籌款和籌款新工具“眾籌網”公益頻道。
一桶冰水激起了公益行業的大水花。在新浪微博上,冰桶挑戰由最初的社交游戲演變為一場加入公益元素的互聯網公益熱門事件。
新浪微公益新媒體傳播經理余哲表示:“對新浪微公益來說籌款跟傳播是分不開的,跟我們工作結合最緊密就是熱點傳播來帶動籌款,熱點傳播其實還有兩個方面,第一個就是傳統意義上一些社會新聞由媒體報道出來形成一個熱點,然后大家進行捐款,這種傳播籌款的效果比較快,但是傳播起來品牌效應比較弱一些。另一方面就是主動策劃的熱點傳播項目,比如說像"冰桶挑戰""微笑挑戰"等等,我們用這種方式帶動大眾的捐款。過去,公益機構在策劃活動時總是先想要和項目結合。在冰桶挑戰之后,我們可以嘗試換一個思路,先考慮什么玩法有趣,對大眾有吸引力,再把公益元素融入其中?!?/p>
中國的冰桶挑戰首先由科技界、IT界知名人士參與,在微博傳播過程中逐步擴散到明星群體。經由明星的參加,冰桶挑戰迅速達到高潮,吸引到大量粉絲參加互動和轉發。在此,我們可以對粉絲群體的強大力量窺見一斑。
“粉絲經濟”是近年來新興的說法,公益領域也逐漸達成共識。2014年一個新型的互聯網公益籌款工具很是吸睛,眾籌網的公益眾籌頻道。眾籌,作為一個新概念,吸引了不少網民的關注。當公益遇到眾籌,如何在眾多項目中脫穎而出成為必須思考的問題。張舒說:“我們希望每一個公益組織負責人在策劃項目的時候都有粉絲運營的意識。”安利基金會秘書長彭翔對公益組織要有粉絲運營意識很贊同,與張舒在對粉絲的認識上不謀而合:“今天的很多粉絲是我的營銷伙伴,明天就可能是喜歡我這個項目的社會公眾,眾多粉絲的支持是一個基金會未來發展籌款的基礎和基石?!?/p>
多方打造公益籌款和諧環境
大家不斷提到公益是一種習慣,捐贈也是一種習慣。在移動大互聯時代,讓更多人有參與的機會體驗的機會才有理念轉變的機會,才有讓大眾把理念轉變成行動的可能。面對越來越多的新型手段和工具,公益籌款的機遇多了,出路多了,隨之而來的也有挑戰,包括資源的、成本的。
在現階段,公益籌款不能太過關注數字和金額,更重要的是為公眾制造更多的參與機會,關注捐贈者的感受和體驗。在籌款進行之前,機構要懂得細分市場,即首先要搞清楚項目面對的公眾指的是誰。針對不同的群體有針對性的設計籌款項目,讓捐贈者們和項目之間相匹配,再結合上面提到的“技巧”實際運行。
另外,在公益籌款過程中,無論是基金會還是捐款人,都應謹防公益詐騙。公益機構的官方微信公眾賬號有可能被不法分子仿冒,一些非法組織和個人便披著慈善的外衣招搖撞騙,他們在牟利的同時也在無情地摧殘著社會公眾的愛心。而時下也不乏一些編制了種種博得外人同情的“慘事”或者虛假公益項目去籌得慈善組織捐款的個人和機構,這就要求法律與時俱進,對“公益詐騙”如何定罪應該有一個明確而權威的說法。
希望公益籌款能構建一個項目、工具、機構、捐贈者有機結合的環境,形成一個和諧的狀態。在公益領域內,NGO也好,第三方支持機構也好,每個人每一家都去提升自己的能力,在籌款過程中有協作、有分工,共同實現中國公益籌款的大進步。(本文節選自中華工商時報《非公募基金會籌資的“中國特色”》,作者:倪碩)
- 直銷,直銷行業
- 文章鏈接:http://m.redlee.cn/news/html/133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