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企屢屢被罰 如何看直銷行業監管和公關?
最近在很多場合,聽到很多行業抱怨的聲音。自去年以來,近些年發展得順風順水的多家企業,都不同程度遭遇到了被“嚴打”的問題,輕則被罰款,重則進局子,甚至還出現了被公開審判的情況。
該怎么來理解行業的現狀,我覺得,不能簡單用成長的代價,來定義現在的情況。過去,我們總的認為,企業在發展的不同階段,會遇到不同的情況,并采取相應的措施。這一點本身沒有錯,但是還是缺少了些前瞻思維,到企業真正經歷了某一個發展階段時,遇到困難還是來不及反應。最重要的是心態轉不過來。
舉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直銷企業做到20——30億左右業績的時候,大家都知道,企業會面臨大量的公關事件,但是又有幾個企業在面臨這個問題之前的時候,真正把公關的重要性提到很重要的位置呢?
心態沒有及時轉過來,會出現哪些問題呢?
第一,出了事,第一反應是想省錢,省事,不要給公司造成太大的損失,但往往是這種心態把事情搞大。
第二,出了事該由誰負責任?在外事還沒有成為公司重要部門的時候,能調動的資源,和能承擔的責任有限,更不要說快速反應和迅速判斷事件的走向了。
第三,公關事件,這應該誰來承擔這個成本,老板,市場部還是外事部?
總結這三個問題,其實關鍵就在一點,就是權責的問題。很多突發的公關事件,靠一個地方的外事經理所掌握的資源,根本不足以擺平。我印象很深的是,安利的公關,可以為一個地方上看起比較小的媒體報道,直接在一天之內打通整個大區的公關力量和資源,大家協力配合,把事件壓制在萌芽狀態中。
我們經常說,安利是這個行業的教父級企業,一直在制定行業的標準。但是我們的內資企業,往往更看重的是安利的培訓和獎金制度,主要落腳點還是在市場上面,也就是抓業績上面,而對安利的另一條生命線公共事務,就沒有那么熱衷了——因為這是個花錢而不賺錢的部門。大家進入了一個誤區,就是先有了業績,再去開分公司,然后再想到外事的事情。
理論上這樣沒錯,以業績來養團隊,這樣公司從成本考量上可以立于不敗之地。但為什么安利不這樣做?因為安利深刻了地了解這個行業,它不會天天講行業主流化,它反而比內資企業更加尊重中國的國情,更加深刻地理解直銷的利益與風險,因此安利自從選定了在中國做直銷,就一直把風險控制當成絕對重要的一環,對政府和媒體的公關從來沒有松懈過,不管業績好不好。
因此,我們在盛贊直銷模式強大的營銷能力的時候,同時也應該正視直銷模式帶來的爭議和風險,不能把責任一古腦地推給監管者和政策,尊重游戲規則并通過利用游戲規則獲利,這是在全球都通用的。
有了這個心態,我們可以做些什么呢?
第一,承認現有運營模式和游戲規則存在一定沖突,那么被罰,被管制就是必然的,既然是必然的,就應該主動去接受管制,做提前勾通。既然你要講搶占市場先機,那么支付市場的開拓成本是應該的。
第二,把市場開拓成本列入預算成本。想走直銷這條路,你可以省中間的代理商,渠道商等環節,但是你不能省公共事務的成本。主動把公共事務列入公共成本,這樣公司才有可能由上而下建立起專業的公共事務團隊,這樣才能長遠。
第三,家家都有本難念的經,不要因為喜歡直銷就隨意放肆,真正的愛是要克制。就是既要愛直銷的好,也要理性地面對直銷的壞。
- 直銷,直銷行業,公關
- 文章鏈接:http://m.redlee.cn/news/html/120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