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招聘之名為直銷拉新?此風不可長
“昆明找工作避雷!”“成都找工作避雷貼!”
《知識經濟》在小紅書等內容電商平臺搜索某保健品公司相關訊息時,發現很多“避雷貼”,主要內容都是控訴應聘被騙購買保健品、加入直銷公司的經歷,以營養保健品為主營產品的直銷品牌是“重災區”。不過《知識經濟》在深入了解后發現,這些招聘信息的發布主體并非直銷公司,大多是分布在全國各地的工作室和體驗館乃至經銷商個人,招聘類目多為“營養師”“儲備店長”“人事助理”等崗位。
記者聯系到一位通過招聘軟件拓展市場的經銷商,他表示自己會在招聘信息上標明工作性質和工作方式,例如注明“寶媽、自由職業者”“分享創業機會”等,面試時也會向應聘者解釋清楚直銷事業底層商業邏輯。“這種合作是雙向的,如果只是靠把人騙進隊伍來沒有后續長遠發展,其實沒有太大意義。”
以招聘之名
2024年9月20日,IP屬地為云南的一位博主發布了自己找工作被騙的經歷。“在招聘軟件上,這些公司一般叫‘某某食品’,多為個體工商戶,聊幾句就讓你加微信詳聊。”微信聊天過程中,對方向博主介紹了薪資構成:第一個月底薪3600元+200元全勤獎勵+300元餐補+200元房補+200元保險補貼。雖然沒有五險一金,但薪資看上去符合常規實習水平,博主應約前去面試。
面試時,對方為博主簡單介紹了某保健品公司的文化背景和營養師專業就業前景,接著邀約博主參加“說明會”。據該博主介紹,說明會的內容主要是介紹該公司保健產品功效,展示很多成功案例,以及如何推廣該公司事業。參加說明會的一般在10人左右,有入職意向的,需要先繳納298元耗材費,隨后可以參加為期兩天的基礎培訓班。基礎培訓班上會為入職人員講解參加該公司的兩種方式:創業或打工。
該博主介紹,所謂創業,主要工作是白天招聘更多的人加入,晚上去鬧市區“地推”,加微信,名為拓展和零售。另外,選擇創業需要再次繳納450元學習費和50元工位費,除此之外還會要求購買1.5萬元產品,即備貨沖刺1000點。“拿到產品后,他們會督促拆封打包,保證所有產品全部拆開沒法退貨。”
所謂打工則是三選一:一是每天邀約2個人前來面試,二是每個月銷售3萬元業績,三是招聘進來的2個人完成2000點業績(1點=13元人民幣)。
在該帖子下方有200多條留言評論,不少人分享了類似的經歷。一位IP屬地為四川的網友稱她遇到過一模一樣的經歷,唯一區別是繳納的耗材費是318元;另一位IP屬地為云南的網友稱,在接受2小時培訓時他就坐不住離場了,培訓現場還有兩位“黑衣人”站在門口……
另一篇題為“BOSS直聘營養師騙局”的帖子中,博主講述了類似的經歷:“他們(公司)里面要么就是用他們的產品成為顧客式員工,要么就是成為他們的合伙人,一直給你畫餅!”
根據前文所述工作內容“三選一”,不難看出這是典型的市場“拉新”行為。與常規直銷市場拓展不同,被這樣“拉新”而來的應聘者只會更加憤怒:一部分人“認栽”,買了產品憤而離開;還有一部分則會采取投訴、曝光等方式進行反擊。但無論是哪種結果,都在各大社交平臺極大損害了品牌形象。
亂象叢生誰之過?
IP屬地為重慶的一位博主遇到相同經歷后,在BOSS直聘平臺將該公司舉報下架,但沒過多久該公司就換了個賬號繼續以相同方式“招聘”,該博主直接曬出該公司所在地,并提醒找工作的網友不要上當受騙。
根據該博主曬出的公司地址,《知識經濟》發現該招聘主體并非相應的保健品公司或下屬分支機構,疑似是經銷商工作室的個人行為。
另一篇題為“營養師這個行業無論是誰想來都趕緊跑”的帖子中,博主詳述受騙行為,稱這個行業的招聘大多“掛羊頭賣狗肉”。在該帖子的留言評論中一位網友稱“參加入職培訓時才發現是賣**的”。
這種打著招聘的旗號、實則誘導求職人士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成為經銷商的行為,既擾亂了求職市場秩序,又嚴重損害了品牌形象。被污名化的直銷企業對這種市場亂象是否知情?針對這種市場展業行為是否有所規范?
一家美資直銷企業的工作人員告訴《知識經濟》,該公司對此類情況的查處非常嚴格:“公司有明確規定,禁止以招聘為名拓展市場,違反規定視情況進行處罰,嚴重的會直接注銷經銷商賬戶。”另一家直銷企業的商德相關負責人則表示,這種負面情況對企業來說“非常嚴重”,很容易損害企業的市場口碑,所以公司會進行定期宣講,督促經銷商規范市場行為。
但同時,也有直銷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這種情況在整個直銷行業不是個例,不少公司都為此頭疼不已。“很難從根源上徹底管制,畢竟經銷商和我們只是合作關系,他們擁有法人資格,有權利進行招聘活動。除非有消費者收集到明確的證據投訴到公司,公司能夠根據投訴情況去規范經銷商的具體行為,否則公司很難在全國大范圍主動去排查市場是否存在這樣的亂象。”還有一些公司為了平衡市場關系,提出經銷商可以招人,但必須標明“創業”屬性,不能欺騙求職者,更不允許在沒有講清楚事業邏輯之前收取任何費用。
可以看出,無論是企業、經銷商還是消費者,排斥的不是“招聘拉新”這種行為本身,而是隱瞞實際情況的欺騙式招聘。除了這種新興的“展業”方式,行業里還存在一種似乎見怪不怪的亂象:把人連哄帶騙先帶到會場再說。這種不講事業原則、全靠哄騙的“拉新”,偶有成功案例,但大部分情況會增加消費者對直銷企業形象的誤解。
直銷是經營“人”的事業,常有從業者強調“做事之前先做人”。經銷商的不規范市場行為,不僅損害了企業多年深耕的品牌形象,更會在廣大消費者心中埋下“直銷都是這樣亂來”的種子,為本就在努力為自己正名的直銷行業的前行道路增加更大阻礙。規范市場行為,推動行業向陽發展,這或許不僅是企業該思考的,更是每一位從業者的共同責任。
【特別聲明:部分文字及圖片來源于網絡,僅供學習和交流使用,不具有任何商業用途,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平臺贊同其觀點。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版權或來源標注有誤,請及時和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迅速處理,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