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康 | 臨沂大學再生醫學創新研究院成功舉辦腸道微生態與2型糖尿病高峰論壇
前言
7月27日,一場科學界的盛事——由臨沂大學再生醫學創新研究院主辦的腸道微生態與2型糖尿病高峰論壇盛大啟幕。
美國醫學與生物工程院院士文學軍,山東大學微生物技術國家實驗室劉雙江教授,山東中醫藥大學二附院消化科主任江學良,國家萬人計劃科技創業領軍人才、臨沂大學教授、臨沂大學再生醫學創新研究院院長王宗繼,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真菌學博士王海英,美國Ohio州立大學 Wexner醫學中心博士后劉慶軍,臨沂市人民醫院老年病醫院原院長陳傳欣等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共探腸道微生態對逆轉糖尿病的作用,共話腸道微生態的最新研究進展。論壇由臨沂大學再生醫學創新研究院院長王宗繼主持。
前瞻報告:這是生命科學領域的學術盛宴
再生醫學作為當下快速發展的一門新興生命學科,已成為國內外科學家們和公眾關注的熱點問題。與會兩位專家的前瞻學術報告,呈現了一場頂級學術盛會。
01
劉雙江教授:微生物組學研究中幾個問題及解決方案
劉雙江教授:山東大學微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微生物資源前期開發國家重點實驗室。
微生物組是指特定環境包括人、動植物共生的全部微生物(對象)。微生物組更加注重研究微生物群體、微生物與環境和宿主的互相作用(內容、路線)。以C. minuta為代表的腸道共生菌通過產生新型次級膽汁酸——3-O-酰基膽酸,通過 “腸道微生物—3-O-酰基氨酸—腸道FXR”的腸-肝信號軸的調節改善主代謝的新機制,證明小克里斯滕森氏菌Christensenella minuta及酰基膽酸具有治療II型糖尿病等慢性代謝類疾病的應用潛力。
02
文學軍教授:醫療技術創新研發和臨床轉化
文學軍教授:美國醫學與生物工程院院士、山東省干細胞與再生醫學技術創新中心首席科學家。
文學軍教授詳細介紹了合成生物學新技術、干細胞技術、高活性干細胞因子技術料等多個方面的先進研究成果,展示了這些創新醫療技術在纖維化疾病、糖尿病、神經類疾病及抗衰老等多方面疾病的應用成果和廣闊前景。其中干細胞技術中的五項關鍵技術構建的無免疫風險全系列細胞培養體系在I型和II型糖尿病治療中表現出顯著的潛力。
思維碰撞:這是智慧迸發的未來火花
腸道,被譽為人體的"第八大器官",其在維持人體健康方面的作用不可忽視。與會專家多維度共同探討腸道微生態的理論與實踐,為與會者提供了一場思想的盛宴。
01
江學良教授:腸道微生態在慢病治療中的應用探索
江學良教授:山東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消化中心主任。
菌群移植,即利用來源于健康人的腸道菌群,重建病人的腸道微生態系統,恢復腸道菌群平衡,糾正免疫紊亂,控制炎癥,為腸道內和腸道外疾病疑難疾病的治療帶來了顛覆性的新策略。腸道菌群在糖尿病的發病機制中起著重要作用,如影響胰島素抵抗和炎癥反應。在糖尿病預防和治療上,腸道菌群可能成為糖尿病預防和治療的新策略,如通過調節腸道菌群來降低糖尿病的發病風險,改善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
02
王海英博士:高膳食纖維在腸道微生態研究中的作用
王海英博士: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真菌學博士。
膳食纖維作為自然療法的新興力量,其在提升胰島素敏感性和改善血糖控制方面的潛力已引起全球醫學界的矚目。全品類膳食纖維,作為一種前沿的營養健康食品,其獨特的物理和化學特性,可使腸道內特定的有益“生態功能菌群”增多,促進胰島素分泌和提高胰島素敏感性,進而改善2型糖尿病,有望為2型糖尿病患者開辟一條更為健康、有效的治療新路徑。
聚焦“健康中國”戰略,以“人民健康”為需求,臨沂大學再生醫學創新研究院未來將繼續深耕腸道微生態領域,持續以噴涌的科研成果推動腸道微生態產業創新發展,促進研究成果轉化,全力為健康中國建設貢獻力量,堅定為中國乃至世界糖尿病逆轉提供中國方案。
【特別聲明:部分文字及圖片來源于網絡,僅供學習和交流使用,不具有任何商業用途,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平臺贊同其觀點。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版權或來源標注有誤,請及時和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迅速處理,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