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雙碳”進行時,安利“零碳”里程碑
來源 / 財經故事會
采寫/陳紀英
編輯/萬天南
6 月 5 日,是一年一度的世界環境日。
位于湖北咸寧的安利大健康智創園草坪上,一陣青春洋溢的歡歌熱舞后,四位代表拔腿上臺,拼接起四塊 " 光伏板 ",燈光瞬間點亮,穿透了逐漸暗沉的暮色。
儀式感拉滿的背后,安利湖北工廠剛剛完成了光伏并網發電。在廠房屋頂上,連片起伏的 16436 平米光伏板,組成深藍色的 " 海洋 ",源源不斷吸收陽光,持續輸出潔凈電力,年均有效發電量近 300 萬度,對應減碳量達到了 1613.52 噸。
到 2030 年,這家工廠將會成為安利全球首家 " 零碳工廠 "。 不止于此,安利(中國)已經制定了清晰的碳中和目標—— 2038 年,安利(中國)實現碳中和。
相比于中國政府提出的 3060 雙碳目標—— 2030 年碳達峰,2060 年碳中和,安利打算提前 22 年交卷。
In China for China,作為一家深扎本土的全球企業,安利不僅服務中國用戶,賦能中醫藥產業,助力中國大健康事業,在推動中國降碳大計上,安利也是先行先試的先遣力量。
" 零碳工廠 " 在望,安利先行先試
柔軟如毯的綠色草坪傾瀉平鋪,剛勁有力的羅漢松、風雅別致的紅楓樹、暗香自來的桂花、秀氣柔美的櫻花樹矗立在側。
走在綠意盎然的安利湖北工廠,如同漫步于公園之中。
從 2021 年 6 月奠基開建,到當年年底完工,以及次年 6 月正式投產運營,安利湖北工廠,創下了安利全球建廠新紀錄。
在速度上創了新高,在減碳上也在創新紀錄——去年 10 月,這家工廠就榮獲了湖北省 " 綠色工廠 " 稱號,也將成為安利全球首個 " 零碳工廠 "。
為了達成 " 零碳 " 目標,安利湖北工廠在建筑設計、生產制造、能源管理等多個環節,都竭盡所能節能降碳。
園區內各種植物生機勃勃,受益于在建筑環節使用了排水材料,園區透水率高達 30%,既能高效過濾雨水把其輸送到地下水庫,也能有效防止水土流失,還能為地表植被提供充沛水源。
與大部分工廠追求平坦如鏡不同,園區地面順勢起伏,因地制宜,為的是盡量保留原有地貌,減少對地表干預;園區里甚至保留了一些老樓沒有拆遷,經過改造之后繼續使用," 也是為了減少浪費 "。
廠房的墻壁上安裝了大面積的長條窗戶,不僅是為了美觀,也是為了最大限度利用自然光源,再結合 LED 節能燈的全面普及,就能最大化的節能降碳;用地集約化,充分利用了廠房夾層空間,集中式能源供應,減少傳輸消耗;車間布局緊湊,提高產線地塊空間的高使用率。
廠房建筑材料則使用了來自美國的巴特勒專利輕鋼結構,相比比傳統的鋼筋混凝土,更為低碳環保,可以重復拆裝使用,進而減少了建筑廢料率;屋面墻面采用的新型材料,既能保證建筑的結構剛性,又兼顧輕質化、防腐蝕和保溫隔熱等優點,避免頻繁維護。
而在生產環節,則改良了傳統的純化水工藝,采用常溫傳輸終端即熱的方式,有效降低能源消耗;針對不同的作業空間,工廠通過科學的空間規劃和分區優化,實現精準控溫節能,比起常規做法,起碼可以節能 20% 以上。
光伏并網,則是園區實現節能降碳的 C 位主角。
全盤把控園區建設的安利中國供應鏈副總裁陳森林,對這一項目分外上心,各種技術參數,他都可以脫口而出。
比如,項目選擇了技術難度更大的 10kv 高壓并網方式,余電可并入國家電網,提升整體消納和使用率。
對于應對極端氣候,也做了充分準備,建筑屋面能承受百年一遇的雪荷載,光伏組件可承載 5400Pa 雪荷和 2400Pa 風壓," 無論是大雪還是凍雨,這些極端天氣,都可以經受得住 ",陳森林胸有成竹。
而為了實現全方位的節能降碳,安利還在園區安排了一個 " 智能大腦 " ——自動化的能碳管理系統,能源管理和碳管理結合,自動采集能源計量數據,捕捉耗能點和異常點,合理管控碳排放。
用地節約化、建筑節能化、能源低碳化、生產潔凈化、原料無害化、廢物資源化,安利湖北工廠實現了全鏈路、無漏點的閉環節能減碳。
正如陳森林所言,此次光伏并網,不僅是零碳化的重要里程碑,也是安利中國綠色供應鏈建設的堅實一步。
新增工廠以零碳為目標,成熟工廠也把低碳視為基準。1995 年建成,如今名列安利全球最大生產基地的安利廣州工廠,在節能低碳上,也是行久致遠,早在 2017 年,就入選國家首批綠色工廠示范名單。
也正是基于以上全鏈條節能降碳布局,安利才底氣十足的提出了碳中和路線圖,目標分階段、進展可衡量、項目可落地—— 2023 年,安利按計劃實現了蛋白粉產品的全線碳中和,下一步,安利將在 2025 年實現 TCM(傳統中草藥)產品線的碳中和、2030 年實現在湖北建成零碳工廠、2038 年實現安利企業碳中和……
談到上述藍圖的推進,陳森林很是感慨。作為美資企業的安利,剛剛進入中國時,國內發展要亦步亦趨跟隨美國本土。如今,在零碳工廠的進展中,中國則全面領跑安利全球," 我們是很自豪的,而這個效應是超越了安利本身,帶著‘ Made in China ’這個標簽面向全球。"
從源頭到終端,全鏈條低碳
不止零碳工廠,節能減排、可持續發展是安利的長期戰略,也是其從一而終的慣性基因。
入職安利近 30 年的陳森林,剛進公司時就知道," 從 1959 年誕生第一款產品,環保意識就是安利的基因 "。
公司的企業愿景 " 幫助人們過上更健康,更美好的生活 ",也與 " 雙碳 " 目標不謀而合,身心健康、人與自然和諧等,皆是上述愿景的題中之義。
而安利的主營產品和聚焦賽道,天然也具備低碳屬性。
根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的報告,全球范圍內,食物系統排放的溫室氣體,約占人為溫室氣體排放的 30%;動物類產品,包括動物排放、飼料、土地使用變化和能源密集型全球供應鏈,占食物相關碳排放的近 60%。
另據安利植物研發中心董剛強博士介紹," 同樣量的牛肉蛋白跟同樣量的豌豆蛋白,牛肉蛋白需要消耗的水和土地、生產資源是 20 倍還不止。"
整體而言,相較于動物蛋白,植物蛋白獲取能夠減少高達 90% 多的溫室氣體排放。到 2050 年,中國蛋白質需求將會比現在增加 50%,動物蛋白需求量如同步增長,將不可避免導致溫室氣體排放量快速提升,如果提升植物蛋白占比,則能相應減少碳排放。
而安利旗下膳食補充劑品牌紐崔萊,自誕生之日迄今 90 年,就從植物中提取營養物質,自帶綠色低碳和可持續基因。
安利中國植物研發中心
目前,安利紐崔萊在全球 27 個國家和地區,擁有 134 個自有和認證有機農場,其堅持的可持續農耕體系和九大高標準原則,奠定了低碳基石:保持多樣性、保護有機體、作物輪作和覆蓋種植、杜絕污染、保護種子延續種植、種植歷史的活動跟蹤、融入社區生態和自然生態、通過研發改進耕種技術等。
此外,安利還在探索再生有機農業,減少土壤擾動和碳排放;試水智慧農業,借助物聯網、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技術,提高農業效率。
" 有機種植 + 可持續農耕 + 零碳工廠 + 綠色供應鏈 " ,從源頭到終端,實現了全鏈條的閉環低碳。去年 5 月,國際公認的測試、檢驗和認證機構 SGS,認證紐崔萊 8 款蛋白粉全部達成碳中和并符合 PAS2060:2014 標準要求,成為 SGS 認證的 " 中國首款零碳蛋白粉 "。
安利的低碳之路,并不限于公司內部,與安利保持密切聯系、利益共享的 20 多萬營銷伙伴,也是安利低碳的重要一環。
據安利公益基金會理事長彭翔介紹,明年發布的安利 ESG 報告中,將首次披露溫室氣體(GHG)核算體系的 " 范圍三 ",也就是企業價值鏈中產生的所有其他間接碳排放量。
安利持續對 20 多萬營銷伙伴數字化賦能,營銷人員通過微信社群等,在線推廣產品、完成服務閉環、傳播健康理念,都在踐行低碳模式。
安利也在帶動產業鏈上下游的伙伴,一起跨進低碳之路。
在物流環節,2022 年 10 月,京東物流氫能源卡車,為安利實現部分供應鏈運輸的零碳排放;在包裝環節,安利訂單包裝逐步輕量化,目前約 23% 的訂單使用循環紙箱,全年減少紙箱使用約 420 萬個,綠色包裝預計每年可減少碳排放 2011 噸。
從上游的有機農業,到中游的先進制造,再到末端的倉儲物流,以及在線的交易服務等,安利在每個環節,都在踐行低碳環保理念,打造可持續綠色供應鏈。
為了更快達成碳中和目標,安利甚至主動戴上社會監督的 " 緊箍咒 "。
眼下,安利公益基金會理事長彭翔和她的團隊,正在籌備 2025 年 ESG 相關報告的制作和發布,彭翔坦承," 我們公布成績的目標也是請社會監督,保證我們在 2038 年能夠現安利企業碳中和這樣一個目標。"
安利標桿的輻射力
就在安利湖北工廠完成光伏并網發電前一周,中國國務院剛剛發布《2024-2025 年節能降碳行動方案》,明確了今明兩年節能降碳的具體目標和行動路徑,而企業則是完成節能減碳目標的第一關鍵主體。
秉持 "In China for China" 的安利,也在躬身入局,通過持續的節能降碳,助力于中國降碳的短期和長期目標。
而其持續創新、初步驗證的節能降碳模式,于行業也具備借鑒和復用的價值。
彭翔認為,在減碳之路上," 各個企業都有各自的高招 ",但也存在一定的共性方法。
其一,企業在認知層面要達成戰略共識,不要固執地把節能減碳視為成本和負擔,要充分認識其在經濟效應、環境效應、社會效應的共贏價值。
其次,企業要具備前瞻意識和創新精神,大力推動技術創新,去實現節能減碳。比如安利的自動化能碳管理系統,以及建筑新材料的使用等,都是如此。
其三,要在企業內形成自上而下、上下呼應的綠色低碳文化,深入到一線員工,融入到日常工作之中。
在安利湖北工廠,低碳體現在諸多細節之中,比如,待客所用的杯子不是一次性紙杯,而是多次復用的可降解杯子。
難能可貴的是,安利除了具備戰略自覺性之外,還在有意識的進行系統的量化研究,去反哺與公司的戰略制定,同時也把相關成果共享于社會。
世界資源研究所北京代表處研究員張艷萍曾提及," 雙碳 " 戰略的實施,為企業帶來了發展新機遇,也提出了新挑戰。
在降本增效成為共識的當下,企業如何統籌實現保營收、保利潤、保增長與保生態的兼得,并不容易。
如何衡量低碳戰略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環境效益,科學量化投入產出比,始終是難題。量化指標和評估標準的缺失,導致不少企業在低碳布局上無所適從,搖擺不定。
而安利正在聯手國內權威機構,制定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價值評估體系,科學的量化分析,不僅可以有助于安利自身,也能反哺行業和社會。
這也是上述工作推進雖然相當不易,但安利卻堅定入局的原因," 如果真的有一些數值跟指標或者評價標準出來,我相信對整個行業的推動是非常有利的 ",彭翔斷言。
低碳是長期戰略,也是系統工程,在低碳環保公益之路上,安利領先行業的先成,源于其先發先行,低碳已成為企業基因和發展慣性:
長達 21 年支持中國南北極科考、保護極地環境;在全國植樹 100 萬棵 " 安利林 ",清掃珠峰登山垃圾;搭建 " 環保嘉年華 " 互動教育主題樂園,吸引超過百萬個家庭參與;" 低碳嘉年華 ",陸續走進 10 個城市,指引公眾低碳生活等。
低碳之路上,安利不止獨善其身,還帶動伙伴,達濟行業,普惠社會。
在安利等企業的帶動下,未來可期,類似咸寧零碳工廠的模式,也許不會再是個案,而是成為常態。
【特別聲明:部分文字及圖片來源于網絡,僅供學習和交流使用,不具有任何商業用途,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平臺贊同其觀點。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版權或來源標注有誤,請及時和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迅速處理,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