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治友德丨順天時“冬病夏調” 防誤區科學養生
冬病夏調是我國傳統中醫藥療法中的特色療法,它是根據《素問·四氣調神論》中“春夏養陽”、《素問·六節臟象論》中“長夏勝冬”的克制關系發展而來的中醫養生治病指導思想。人與自然界是一個統一的整體,人體的生物規律與自然規律有著內在聯系,人們只有順從自然界的變化及時地作出相應的調整,才能保持健康。
01
何為“冬病”
“冬病”:是指某些好發于冬季或在冬季易加重的虛寒性疾病,由于人體素來陽氣不足,又值冬季外界氣候陰盛陽衰,以致正氣不能祛邪于外,或重感陰寒之邪,造成一些慢性疾病反復發作或加重。
“冬病”一般包括慢性咳嗽、哮喘、急慢性支氣管炎、咽炎、反復呼吸道感染、過敏性鼻炎等呼吸系統疾病,以及慢性胃炎、潰瘍病、慢性腹瀉、慢性腸炎、胃腸功能紊亂等脾胃虛寒性疾病。
02
何為“夏調”
“夏調”:是指在夏季三伏時令,自然界和人體陽氣旺盛之時,通過溫補陽氣,散寒驅邪,活血通絡等治療措施,一方面能增強人體抵抗病邪能力,另一方面又有助于祛除陰寒之病邪,從而達到治療或預防上述冬季易發生或加重的疾病的目的。
臨床實踐表明,有些冬病,冬天調理效果很差,而在夏天“三伏天”時期調理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03
冬病夏調的原理
冬病夏調其實和治理洪水一個道理:當洪水來臨時(冬季冬病發作的時候)大家忙著抗洪排水,等洪水退去不等于就沒事了,在旱季(夏季冬病緩解期),大家都在加緊進行河道的疏浚與河堤的加固(調理身體),也就是外力破壞還沒有來臨時,我們要加強內部健康的力量,這就是冬病夏調的通俗理解。
“冬病夏調”的原理歸結起來只有兩條:一是針對寒邪;二是針對體質虛寒。自然界存在許多致病因子,古人將之概括為風、寒、暑、濕、燥、火,稱為“六淫”,其中寒邪引發的病,多發病于冬季。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說:“陰盛則陽病,陽盛則陰病。”說的是陰陽的對立失調,就會導致疾病的發生。冬為陰,夏為陽,夏季為陽盛陰衰之季,也正是人體陽氣旺發之時,冬病夏調就是利用夏季氣溫高,人體陽氣較為充沛的有利時機,調整人體陰陽平衡,使一些宿疾得以恢復。
04
冬病夏調的誤區
【誤區一】所有人都適合冬病夏調
冬病夏調實為溫補陽氣,比較適合陽氣不足、不能固護溫煦人體,致使陰寒之邪侵襲人體引發疾病的人群,可通過貼敷、艾灸、拔罐等特色療法,補益人體陽氣,護衛身體,制衡陰寒邪氣,再到冬季時,身體就能有效抵御陰邪,即使致病,病情也會大大減輕。而平素陽氣充足、陰氣虧虛的人群,不適合冬病夏治。如果一味增補陽氣,會損害陰氣,導致人體陰陽失衡,反而不利健康。
【誤區二】不分疾病盲目冬病夏調
常見的呼吸系統疾病、風濕免疫系統疾病、耳鼻喉科疾病,例如支氣管哮喘、肢體麻木、風濕性關節炎、過敏性鼻炎等,這些疾病如果因為素體陽虛、因感受風寒邪氣引發所導致的就適合冬病夏治;而如果上述患者出現黃痰、咽干口燥、心煩胸悶等熱證的征象就不適合。因此冬病夏治前應咨詢醫生后再進行。
【誤區三】“夏調”有效就不再治療
有些人夏調過程中一旦癥狀有所減輕,就不再繼續調理,比如有些患有哮喘、慢性支氣管炎的患者選擇三伏貼,在貼了一伏或者兩伏的時候,覺得咳嗽氣喘不嚴重了,就放棄繼續貼敷,這樣做法屬于半途而廢。慢性疾病病因和病機十分復雜,治療方法也必然要采取“慢病慢治”,堅持長期管理。
【誤區四】“夏調”可保冬病不發作
人體發病與否由多種因素共同導致,情況極為復雜。例如,青壯年和年老體弱者對治療的敏感性和疾病的抵抗能力就不一樣,疾病嚴重程度、病程長短等因素都會影響發病。雖然冬病夏調確實有科學依據和效果,我們還是要正確認識,不可過度依賴或迷信。
- 和治友德
- 文章鏈接:http://m.redlee.cn/news/html/506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