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限極邀您觀看人民網《健康公開課》
《健康公開課》
中醫藥是我國古代科學的瑰寶,是我國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在藥物資源與理論基礎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和深刻的科學內涵。為助力推進健康中國戰略實施,增加全社會健康科普知識的高質量供給,由人民網·人民健康聯合多方力量推出、無限極特約播出的《健康公開課》系列科普互動類視頻節目在近日陸續播出。
節目邀請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風濕病科主任醫師王海隆,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心血管科主任醫師王師菡,北京首頤中醫醫院、冬奧中醫藥國際保障中心神經外科主任醫師劉海生,圍繞中醫養生等相關話題,為大家帶來一堂中醫養生健康公開課。
“中醫養生在提升免疫力、預防疾病發生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明代的馬蒔在《黃帝內經素問注證發微》中第一次提出了免疫的概念。”王海隆介紹,中醫認為加強免疫,治療疾病要有整體觀念,應通過整體性思維理解疾病,同時根據個人體質選擇具體治療方案。此外,中醫強調“正氣存內、邪不可干”,可通過中醫藥調養來扶正氣、平陰陽、調臟腑,保障人體機能的平衡。
王師菡同樣認為,加強免疫要保持“正氣”,“藥食同源”理念認為一些藥物可作為日常食物來提升“正氣”,如黃芪可以扶陽補衛氣,人參可以安神補元氣,進而提升人體免疫力。
通過食補來疏肝解郁、平衡情緒是中醫理論中保持健康的另一主要理論。
“《黃帝內經》指導中醫認識疾病的時候就強調要維持一個比較健康的精神狀態。”王海隆說,肝氣不疏,就會導致情緒出現問題。現代人工作生活壓力大,經常會面臨緊張、生氣等情況,所以中醫理論認為,疏肝、理氣、解郁的治療,對緩解疾病有一定幫助。
劉海生介紹,中醫理論認為,如果情緒經常處在不平衡的狀態,可能是經絡氣血循環不足、五臟有隱疾所導致的陰陽不平衡。“可通過深呼吸、冥想來降低交感激活、中醫按摩或針灸,來讓情緒變得平穩。”王師菡建議。
當前,中醫養生正被越來越多的群體所認可,針對日常生活中進行中醫調養、中醫養生時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專家們分享了一些建議。
王海隆認為,中醫養生首先要注意應在專業人員的指導下進行,根據個人實際情況采取相應措施。一些經典中醫處方,如四君子湯、八珍湯、六味地黃等在正虛病人的調養中可以起到重要作用。
“中醫藥在調節人體正氣方面發揮著一定功效。”劉海生說,如像參類包括黨參、紅參都有很強的補氣作用,還有三豆湯(綠豆、黃豆、黑豆)也具有平衡補氣的作用。此外,茯苓、酸棗仁、生姜、大棗、茯苓、枸杞等也可在日常養生中使用。
王師菡認為,要注意飲食和起居的規律性。飲食和起居的不規律會導致臟腑陰陽失衡,進而產生一系列疾病,因此要在日常精神、飲食、起居、睡眠等方面保持平衡和規律。
更多科普詳情,敬請留意后續節目更新,無限極視頻號、媒眼無限極視頻號也將陸續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