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寶萊身陷傳銷疑云 直銷行業亟待深入洗牌
熱直銷網訊,不需學歷、不需經驗、不需大資本、不需投入過多精力,當上“品牌大使”月收入可高達百萬元,還能無限次免費環球旅行……這一張張誘人的“大餅”就是保健品廠商康寶萊在北京的部分經營網點不斷向“來賓”們灌輸的。近日,有媒體報道,一條隱蔽在康寶萊“業務等級”、“團隊計酬”營銷模式背后、疑似傳銷的利益鏈條正逐漸浮出水面。
按照康寶萊提供的“收入可行性分析”和所謂“遠景展望”,銷售該公司的保健品,用1到3年就可以成為“業務總監”,月收入6萬至15萬;3年晉升為“產品大使”,月收入20萬元以上;5年左右時間成為尊貴的“品牌大使”,月收入達到50萬元至100萬元。按照他們的說法,除了獲得豐厚的收入,還能免費旅游。這些煽動性的宣傳的確很迷惑人,可是聽起來是不是有些耳熟呢?
其實,類似的夸大宣傳、利益誘導,這還只是一些直銷企業亂象浮現的冰山一角。近年來,許多企業從商務部獲得直銷資質后,實際操作中卻是“掛羊頭賣狗肉”,通過偷換概念、變換手法,欺騙不明真相的加盟者參與。在這種金字塔式的利益鏈條中,真正賺錢的只是位于塔尖的極少一部分人,而這些“品牌大使”的光鮮背后是其無數下線的傾家蕩產;如果沒有下線,不要說薪資,連最基本的社保也沒有。
再聯想到此前富迪健康科技、哈藥集團等一批獲得直銷牌照的企業相繼被曝涉嫌傳銷疑云;我們不禁要問:為何裹上了直銷的外衣,打著知名品牌的幌子,這些傳銷的伎倆就能堂而皇之招搖過市?一方面,經過這些年的打擊治理,傳銷的表現形式也更為隱蔽多樣,不法企業通過套用國際營銷學中的直銷概念,為“經濟邪教”的丑惡面目蒙上一層遮羞布。其實關于什么是直銷、什么是傳銷,國家此前已相繼出臺《直銷管理條例》和《禁止傳銷條例》,這些企業自己對于兩者的區別也是心知肚明,但社會上普通百姓對此往往無從分辨,發現上當受騙往往悔之晚矣。另一方面,相關部門在對直銷企業的監管上存在空白和漏洞,牌照發放后就對其經營活動不聞不問,給一些企業玩弄偷梁換柱的貓膩提供了可乘之機。直銷企業的實際執行情況如何?經營中有否違規行為?這些都應該納入日常監管環節,定期開展整頓排查。
我們不知道還有多少直銷企業在玩弄疑似傳銷的把戲?!爸蝸y世當用重典”,相關部門有必要對整個直銷行業重拳出擊,發起一輪深入徹底的整頓規范,視違規情節輕重從經濟處罰直至吊銷牌照,而不能坐等群眾舉報或是其自我現形。企業自身也應認識到,要重塑自身的聲譽和形象,就應以實際行動和傳銷劃清界限;摒棄急功近利的發展思維,遵紀守法經營才有出路。對于廣大民眾來說,也應學會認清直傳銷的區別,對于一夜暴富的創業神話不聽信、不參與,對于類似“畫餅式”的宣傳保持清醒的頭腦,也就不會給傳銷活動以生根蔓延的土壤。
- 康寶萊,直銷行業
- 文章鏈接:http://m.redlee.cn/news/html/43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