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治友德:專家談健康體重管理
各位親愛的家人們,大家現在好!相信很多伙伴們都知道一句話叫做——“四月不減肥,五月徒傷悲,六月肥更肥,七月無三圍”。在我們生活當中,很多男士逐漸從原來的小鮮肉變成了現在的油膩大叔,也有了將軍肚和啤酒肚;很多女士在生活當中,衣柜里都永遠少一件衣服,而這件衣服尺碼也是不斷地加大。那么,大家是否知道5月11日,世界衛生組織已經把這一天確定為世界防治肥胖日。相信在生活當中,有很多家人都非常關注肥胖這個話題。
那么,今天我們特別請來了一位重量級的人物,他是天津微量元素學會理事長、也是著名的營養學家、天津醫科大學的教授——王寶亭,王教授。
嘉賓:王寶亭教授
天津微量元素學會理事長
著名營養學家
天津醫科大學教授主持人:王教授,您好。在我們生活當中,很多伙伴都非常關注肥胖這個話題,但是甚至很多人自己本身就是肥胖人群自己可能還不自知,所以我也特別想問一下王教授,哪些人群被界定為肥胖呢?王教授:肥胖按照專業來說,應該有一定的數據說明,不能說你看著這個人胖或者你看著這個人不胖,一般來說是用國際公認的BMI指數來判斷,BMI指數也叫體質指數,它的計算方法是用兩個參數,一個是身高,一個是體重,BMI=體重÷身高2。(體重單位:千克;身高單位:米。)這個數值一般是十幾~二十幾,超過30就是肥胖,超過25就算超重。所以,我們常常提的超重人群多了、肥胖人群多了,都是按照這樣一個非常簡易的方法,就很容易能夠計算判斷出來。
主持人:其實也建議大家,現在手機都這么方便,大家都可以自己去測試一下,比如你本身是60公斤重,1.7米高,那用60÷1.72就可以測算出來剛剛王教授講到的BMI指數,看看自己到底是屬于超重、正常還是肥胖。
在我們生活當中,可能很多人都已經會通過我們的雙下巴、啤酒肚等很多的外在的形象就能看得出來這個肥胖的概率了,包括在我們生活當中,近幾年很多人也是不得已處在這樣一個疫情期間,在網上也有很多人都在說:“現在疫情把我們很多人都變成了廚師。”因為自己在家要炸果子、做油條、做豆腐腦等等這些高脂肪高熱量的食物,所以在疫情期間也催生了不少的肥胖人群。大家如果在這種是經常不能夠運動,然后又吃得比較多的情況下,王教授也給我們一點建議,如何讓大家更好地控制自己的體重,如何讓我們能夠不再偏向于肥胖人群呢?王教授:是,這個疫情使得我們的生活節奏改變了。有的可能沒有條件或者不允許到戶外去運動,所以人們的這個體力活動減少了。因為這些年伴隨我們的生活水平提高,我們整體來講,人的活動量,或者說體力活動都是在下降的,如果再加上疫情的因素,可能加一個“更”字,活動量太小了。
像您剛才提到的好多人在家里光講究吃好吃的了,但沒有什么鍛煉的方式。但是我想還是應該平衡膳食,不能吃太多,可能主旋律光想著吃了,還應該要講究進餐的規律性,如果有條件的情況下,哪怕在家里可以做一些簡單的力量鍛煉也好,或者在家里走一走也可以,如果能下來到樓下和戶外還是要動起來,所以要保證營養的攝取、能量的攝取,跟我們的消耗基本達到一個平衡,否則的話,就光蓄積能量了,就肯定要變胖的。
主持人:那我想特別的問您一下,如果按照王教授講的在家特別注重吃的健康性,然后也稍微的去做一些運動,沒有晚上9-10點鐘還要加餐,依然是一日三餐。那么,這三餐應該如何去吃才能更健康一點呢?
王教授:說起吃來,我們常常說應該是講究平衡,什么叫平衡呢?就是人體的工作生活中幫我們新陳代謝的消耗,應該通過我們的飲食得到補充。有的人群,比如說生長發育的孩子,或者是處在疾病康復狀態的病人,他可能需要得更多,更有一個恢復的需求。所以總的來講是你的營養素攝取跟你的消耗應該是維持平衡的。
按照我們通俗的理解,你吃飽了不餓,那你的能量應該基本上就夠了,但如果你總在吃,零食特別多,或者總有一些夜宵加餐,你總在不自覺地嘴都不閑著,這樣一來肯定能量要多起來,人們常常說要吃八分飽,或者說七分飽,就是指不要超標了。但是吃的應該是多樣化的,我們常常說應該是動植物食物搭配。拿植物性食物來講,像糧谷類、水果蔬菜類、菌藻類,這屬于植物類食物;動物性食物,我們常常講的就是五大類食物,肉、魚、禽、蛋、奶。所以營養是來自于這樣一些普普通通的食物,當然有的是所謂的高級食物,有的好像是一般化,但它都是含有各自的不同成分,應該是綜合的均衡的攝取。
在我們在訪談節目之前幾天,就是4月26號,我們權威部門剛剛公布了新的《中國居民膳食指南》,還是倡導平衡膳食的理念,按照食物多樣化的原則來搭配。主持人:這一點是很重要的,可能如果王教授不講,我們很多伙伴、包括有一些不同地區的人,比如說像東北或者南方的一些伙伴,包括像海邊城市的人,大家可能平時的飲食都有自己原有的那一套方法,所以經常是吃的可能會挑食或者偏食。剛剛王教授也特別的提示大家要注重這個吃動平衡,注意飲食的多樣化,這點非常重要。但是我相信現在觀看視頻的很多伙伴也會提出一個問題——其實都知道這個肥胖是不應該的,也知道肥胖會影響顏值,比如說,兩個人三觀的契合或者說找工作等等,在社會當中很多人會關注這一點,但是依然會有很多人不關注肥胖,他們的想法是愛美之心人皆有之,雖然那些愛美的人,他們注重自己的身形,但我覺得我本身就是一個自由學派,不太關注自己的這個吃怎么樣、生活怎么樣,所以胖也就胖了。那我想問一問,像這樣的一些人群,是不是就不需要關注肥胖這個話題了呢?王教授:我以為應該要樹立一個理念,就是每個人要關注自己的身體狀況,就像我們關注所謂三高或者說四高,高體重也應該算一個需要關注的,因為現在的理念是體重越重,或者說腰圍越長,那么壽命越短。
肥胖的潛在影響是必須要重視的,因為我們現在發現威脅人的健康的主要問題就是慢性非傳染性疾病,我們常常講的心血管疾病、腦血管疾病、高血壓、高脂血癥,甚至包括脂肪肝、腫瘤、痛風等等。這些都是威脅到人的健康,甚至說是死亡的主要原因都是這些慢病。那么,這些慢病是肥胖的一個基礎,或者說肥胖的后果造成了這些不利的病癥,所以應該關注肥胖的潛在影響。也許你覺得好像無所謂,但它對人的損傷、對心腦血管的影響可能潛移默化就在發生當中了,可能伴隨時間的積累,這種爆發點就會比體重正常的人要來得早、來得兇猛,這是必須要關注的,所以人們強調肥胖是一個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就跟我們現在關注的疫情一樣,叫突發的全球公共衛生問題,全球都在受影響。那么,肥胖不僅在我們中國,在世界上也都是一個受到關注的問題。世衛組織經常發表報告來警示人們要重視肥胖帶給人們健康的影響。
主持人:也就是說,肥胖已經不是一個外在看到的形象氣質的問題,更是關乎到身體并發癥和健康的問題。
王教授:它跟人的壽命、跟人將來的健康、是不是能夠健康長壽、都能活到90多歲是有直接關系的。
很多比較胖的人,他的關節就不好,太重了,關節性疾病就出來了,將來行走都困難,很多人奔跑或者進行比較好的體育活動,就沒有這個能力了。另外很多人早早的血脂就異常、血糖就不正常,吃藥來伴隨將來很多年,你為什么不現在就重視這些現象呢?
主持人:我也聽很多的家人和我的很多同學,三四十歲就已經開始反應說,現在好多疾病都開始出現低齡化了,可能30多歲一檢查身體就發現疾病了。
王教授:過去我們說中風的人應該是老年人,現在青年人得中風的也很普遍了,因為工作壓力大、生活不規律,再加上飲食也是不科學的,另外也缺乏鍛煉等,很多因素促使很多疾病就低齡化、年輕化甚至爆發得很危險,這樣的例子很多。
主持人:我也想問王教授一個問題,可能也是很多伙伴們想問的,就是知道肥胖不好,也知道肥胖會帶來很多的并發癥,包括您剛剛講到的一些問題,甚至比如說現在有人就已經是低齡化的一個痛風患者了。可能很多人也知道自己肥胖跟自己生病是直接掛鉤的,但是,很多人總會發現一個問題,在生活中有很多減肥的方法,比如說喝減肥茶、或者是經常看到一些小廣告說多少天減重多少斤等等。大家就會關注這些問題,也是屬于一直奔跑在減肥的道路上,但是總是感覺收效甚微,所以也想請教一下王教授,如何非常好地讓肥胖人群找到一個有效的減肥方法。
王教授:說到減肥的方法,是一個永恒的話題,也沒找到一個特別有效的或者特別迅速的方法,這也是很多人減肥不能成功的原因。據有關報道,全國有幾百家的減肥訓練營都在做這樣的探索。很多人,尤其是胖人或者想減肥人都投入到里面去了,但成功的人不多,這是為什么呢?因為現在很多方法就是單純從飲食角度,就是節食或者不吃,用饑餓的辦法,這肯定是不能成功的,甚至反彈更厲害。另外,我想借此機會說一個現象,前些年很多人都在推崇一種叫做生酮飲食的減肥方法,概念就是少吃碳水化合物,不怎么吃主食,可以敞開吃肉、吃各種好吃的,這迎合了很多人的需求,但是后來發現是不行的,為什么呢?因為這種極低的碳水化合物攝取量帶來了很多負面的效應,敞開吃肉的話脂肪很多,已經超過人體的代謝負荷,實際上對人是一種摧殘。也有很多人推崇生酮,因為這是外國人發明的,但實際上是不對的,因為這個發明人最后是被他的這個理論所打敗的,是不能成功的。還有很多,比方說現在借助于外科的方法來抽脂,有的人甚至葬送在手術臺上了,這個危險是很高的,所以這些方法人們不要輕易去嘗試。如果用風險度比較高的方式減肥,應該有科學的指導,要在醫務人員的指導之下進行。
但從一般意義上來講,94%~98%的肥胖,都是單純性的肥胖,不是因為內分泌等引起的,所以這種肥胖就應該通過代謝、通過飲食、通過運動來加以消解,而不要介入別的方法,否則還是不能成功、不能持久,很多人沒有辦法堅持,一陣子下來有激情、投入多,但沒成功,也就放棄了。幾經反復,最后也失去信心了,這樣的人很多,所以還就是那六個字“管住嘴、邁開腿”,國家方面建議它叫做“吃動平衡,健康體重”。體重也不是說越輕越好,得跟身高和體能活動相匹配,而且還建議一般中老年人不要過瘦。過去說老來瘦,現在批評這一概念,是不對的,因為太瘦的話,營養可能不全面,可能免疫力降低了,就經不住有一些小病小災的出現;那些體重適中,甚至略微偏胖一點兒的,反而更長壽。這是現在醫學上一些觀點。所以我們就是要從每一餐開始,每一天開始,就像我剛才講的不要吃過飽,有生活規律。疫情打亂了,也得講規律,幾點看書幾點干什么都得有節奏,不然光吃光閑不住嘴,那瘦不下來。
現在很多人生活不規律,調查發現很多人三餐不規律,甚至很多人不吃早餐,這也是我們出現肥胖人更多的一個原因。
主持人:不吃早餐還容易肥胖嗎?王教授:不僅容易肥胖,而且還能引起膽石癥呢!而且鄉村地區這個現象越來越普遍了,三餐不規律,這是很應該加以改變的。
然后我們從飲食角度就強調的是三餐的這種合理搭配,就像我們剛才介紹,應該是動植物性食物、主副食或者干稀、粗細糧均衡的攝取,這樣的話能量不過剩,體力活動能夠適當維持,就不會有過多的熱量產生。而對于胖人來講,應該適當的減低些熱量,增加一些消耗,需要一個比較持久的功力。比方說,一個月減1斤或一年減個10斤8斤,時間一長就看出效果來了。想速成的減肥沒有成功的,欲速則不達,肯定是這樣那樣的風險和危害都出現了。
我們知道運動員是有一個減重問題的,我以前也跟我導師研究過運動營養,有的運動項目,他參加什么級別的,我們知道摔跤柔道都有級別,那么他應該是維持這個相應級別略微重一點兒,他的體能是最好的,不能輕得太多,否則摔不過人家。然后他在臨參賽之前要通過適當措施把體重恰好達到他的參賽標準,我們知道兩個人成績相同的情況下,誰體重輕誰是冠軍。在這種情況下,他們總要面對一個毅力,因為減肥沒有毅力是不能成功的,就是要面對豐美飲食的誘惑、要懂得拒絕,不為所動。就是吃飽了,就得離開桌子才行,只有這樣再加上適當運動才行。運動我想說一下,現在強調一個人一天應該要快步走6000步左右。有的人在朋友圈中曬,一天走了2萬3萬步,我們并不提倡,那樣的話就有點過度了。有的人去遛彎,他的步數顯示都是2、3萬,而且還是經常的,我覺得這樣并不好,有點過度了,可能對人也有損傷。就6000多步,包括一些體力活動在內,如果有條件的話,做一些有氧運動:游泳、騎自行車等活動,一星期的運動時間要能達到150分鐘,150分鐘的概念就是一周有5天活動,每天你活動30分鐘,這樣就可以了。如果有兩天偷懶不活動,或者忙得沒時間活動,就維持在150分鐘左右中等強度以上的運動就可以。我們把嘴管住,但是還得吃得平衡,然后再把運動加上去,這是減肥的唯一正確之道。
主持人:也就是說,不僅僅在我們生活當中吃動平衡,然后要補充我們應該有的膳食纖維和能量,然后也不要給我們身體造成過重的負擔,并且每周做一些有氧運動。
在我們身邊有很多的伙伴,也特別關注是否有一些代餐的產品可以在我們生活當中,因為現在太多的年輕人都感覺生活壓力很大,或者每天作息時間特別匆忙。做飯的時間又希望能夠每一頓餐都很豐富、有特別多的營養……如果是不會做飯的人,該怎么辦呢?是否在某一餐當中可以有非常好的營養代餐粉,既可以解決我們三餐的問題,又可以讓我們達到非常好的營養,同時又讓我們獲取非常豐富的能量,所以在這里也希望王教授給我們一些推薦好嗎?
王教授:好的。這些年來,關注經濟形勢的人都知道,資本市場很多人發展新型的快餐,或者是儲備餐這種加工的方式越來越多了,為應對生活的快節奏。但我們現在聊到的減肥這個話題,如果你飲食上不能夠平衡、不能均衡,一味地強調減熱量或減某個導致肥胖的因素,可能帶來身體的損傷。我們還是要保證營養均衡的,像我們提到的蛋白質類、適當的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包括微量元素當中的維生素、礦物質等等。這樣一來,某些代餐食品就彌補你可能由于飲食不能夠全面,或者由于過于忙碌不能夠得到經常的充足能量,有一些能量補充,這樣的話,既把營養能夠滿足了,又適應你快節奏的生活。就像半成品的菜、預制菜之類的,可以讓你的生活更便捷一些。伴隨我們物流冷鏈的發展,都有廣闊的空間。
另外,從國內外的經驗去看,減肥還是很多有知識、有意念的人可能會成功,因為他可能得到很多這類相關的資訊。他也樂于嘗試一些能夠改變他這種飲食方式方法的措施。因為現在發現肥胖的人,在全球范圍來講,很多低收入的,或者說是相對的文化程度比較低的人群當中反而更常見了。
過去我們常常說,歐美人比較肥胖,現在東方人、亞洲人胖的也很多了,就因為他很多的理念還沒有改變,可能他從膳食的角度還沒有達到一個既全面,又能夠適應減肥的需求,所以我們要選取有某些特色的能夠補充營養需求,同時適應快節奏生活的營養補充劑還是有必要的。
主持人:非常感謝王教授!今天王教授關于肥胖話題給我們大家非常多的指點迷津,讓大家了解了肥胖帶給我們的一些生活不便,包括一些并發癥的問題,感謝王教授!
- 和治友德
- 文章鏈接:http://m.redlee.cn/news/html/382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