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藥直銷休克
哈藥集團(下稱哈藥)再次因為直銷被卷入輿論漩渦。不同的是,哈藥這次是主動披露旗下兩家直銷企業的業務混同亂局。
2月22日,哈藥下屬黑龍江銷售分公司與其子公司哈爾濱哈藥健康產業有限公司被哈爾濱市工商局認定涉嫌違反《直銷管理條例》違規從事直銷業務,要求其立即停止違規經營行為,并積極做好經銷商的退貨退款工作。
2009年底宣布啟動直銷運行,到2011年10月哈藥旗下哈藥健康產業宣布轉為店鋪模式,再至近日哈藥公開宣布旗下兩企業的業務沖突,這期間哈藥發生了什么,對于哈藥直銷產生了什么影響令人深思。
兩套直銷班子
哈藥股份(600664)作為國內首家進軍直銷業務的醫藥上市公司,直銷之路一直備受業內矚目。
近日,哈藥再次因為直銷業務成為業內關注焦點。一切沖突源于一份自揭家丑的公告。
2月17日,哈藥股份發布公告披露稱,公司于2月14日收到所屬分公司哈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黑龍江銷售分公司及全資子公司哈爾濱哈藥健康產業有限公司提交的《直銷業務自查報告》,發現上述兩家公司在直銷業務運營過程中存在不規范運作情況。
2月16日,兩家公司主動向哈爾濱市工商局說明相關情況,2月22日,哈爾濱市工商部門認定上述兩家公司違規從事直銷業務,要求其立即停止違規經營行為,并積極做好經銷商的退貨退款工作。
自2009年12月啟動直銷以來,哈藥對于直銷板塊一直寄予厚望,但為什么會自揭家丑引發業內關注。
據悉,健康產業主要業務是通過電子商務系統向登記注冊的經銷商銷售保健和護膚產品,哈藥集團宣傳部部長高也向記者介紹,健康產業自2011 年11 月起正式停止原業務運營模式,并進行轉型,推行店鋪經營模式,在這個過程中預計原經銷商退貨退款損失達2.8 億元,這才發現了兩家公司不規范經營的情況。
“兩家公司在業務上有區別,但是卻出現了業務混同人員混同。”高也向《華夏時報》記者強調,“黑龍江銷售分公司負責商務部允許范圍內的直銷業務,而健康產業本應屬于電子商務模式。”
記者在健康產業公司網站找到去年10月31日發布的一份宣傳文件,稱對于新的店鋪模式,健康產業將設置華北地區、東北地區、華東地區等六個區域營運中心進行管理,由公司直接投資管理。
但對于具體開始時間,記者以經銷商加盟名義采訪了健康產業,相關工作人員稱可以留下資料,并稱若健康產業感興趣,會主動聯系記者。
隨后,記者從健康產業的一位欲轉為店鋪模式的前經銷商處了解到,店鋪模式何時運作他暫時也不知情,一切要等待健康產業方面的通知。
草草收場的合作
就在此時,16個月之前健康產業與寧波三生那場直銷業高調的合作再次進入記者視線,但該合作被后者直言為“并不美好的回憶”也讓記者詫異不已。
提到這項合作就不得不提到關鍵人物鄭鳳強。曾在安利、天獅等多家直銷企業出任高管的鄭鳳強,在業內頗有名氣,2009年12月,哈藥集團宣布正式聘任其出任哈藥集團顧問,這在當時被業內解讀為哈藥發力直銷戰略的實質性舉措。
此后的2010年1月,鄭鳳強曾對媒體表示:“直銷板塊已經提高到與哈藥三精、哈藥六廠平起平坐的位置,3億元啟動資金比2005年安利的2000萬美元還要多。”
但在2010年10月16日,事情似乎起了變化。當日,哈藥健康產業與寧波三生公司簽署戰略合作協議。當時,業內有聲音認為,直銷行業中的企業之間、團隊之間的整合并不少見,但兩家存在競爭關系的擁有直銷牌照的企業的整合實屬首例。
值得注意的細節是,因為兩者直接的合作,寧波三生聘請鄭鳳強兼任該公司顧問。另據媒體報道,當年11月,哈藥數據庫開始對寧波三生開放。
據悉,兩者之間的合作是兩企業在營銷渠道、營銷人員、銷售產品、生產研發四方面的合作。具體到操作形式,哈藥現有直銷員可自愿擁有三生會員資格,自主運作,直銷員可自由選擇在其中一家公司報單。
對于雙方的合作,2月22日,三生副總劉彥余向《華夏時報》記者表示:“當時哈藥也是拿了直銷牌照,它的傳統產業做得非常的棒,但是他們啟動直銷板塊時可能因為經驗的缺失,不是非常的順利,三生的主體是直銷板塊,當然傳統業務之前也是有的,也在做的,當時也賺不到什么錢,在這種情況之下,也是通過中間人在建議,哈藥想借助三生的一個管理經驗,民營企業的管理經驗,三生想借助哈藥的產品開發、研發、銷售管道的綜合優勢,在這種背景情況下談到了合作。”
然而,到了2011年初,也就是兩者合作大約兩個月左右時,鄭鳳強向媒體回應稱已經正式離開哈藥,但仍留任寧波三生。推進兩企業的合作,似乎成了鄭鳳強任職哈藥顧問最后的一單工作任務。
高調的合作,本應有扎實的后續故事,然而實際的情況卻截然相反。 2月22日下午,記者趕到寧波三生公司所在地,寧波市鄞州區石碶鎮車何渡村三生健康產業園,從該公司董事長助理張敏進女士處了解到,雙方的合作僅維持了幾個月便“流產”了。
“去年就停止了合作,也沒有終止,就是自然而然地結束了,一開始就是企業獨立運作,各自管自己,后來在合作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問題后,各自就不再做對方的產品,業務上基本沒有了往來。”張敏進表示。
“合作一開始的時候,有人愿意跳槽,那可以選擇哈藥公司或三生公司,一個業務員可以做兩家公司的產品銷售業務,后來隨著產品同質競爭,兩家企業的公司性質不同等問題的出現,矛盾越發突出,最后公司方面發現這樣發展脫離合作初衷,就不再繼續做對方的產品,這方面的合作就不了了之。”張敏進對記者表示。
“不約而同地結束,自然結束了。”張敏進對記者重復道。
30張牌照,2000億灰色資金
首單拿牌企業間的高調合作草草收場,加上哈藥對旗下直銷業務的整頓,使得哈藥直銷漩渦愈發撲朔迷離。
2月21日,中國市場學會直銷專家委員會副秘書長龍贊對本報記者表示:“像安利這種企業,最核心的載體是直銷員,哈藥當初與三生合作,就是把自己的直銷員梳理出去,這可能是出于各方的原因。”
龍贊認為,哈藥就是要慢慢將直銷概念淡化掉,因為從哈藥自己實力來看,兩家都有直銷牌照,哈藥沒必要與三生進行合作。哈藥最終可能會逐步放棄直銷業務。
但顯然,盡管面臨著一盤亂棋,哈藥對于直銷這塊大蛋糕顯然并不愿意放手。在采訪中,高也對記者強調稱:“不會放棄,未來仍會在商務部規定的范圍內從事直銷業務。”
不可否認的事實是,由于國內直銷牌照的稀缺,加之直銷行業市場空間的巨大,讓這個行業日漸升溫。
龍贊對本報記者提供的數據顯示,2011年度,批牌直銷企業的業績總額約為700億-800億元人民幣,而未批牌的相關企業業績總額則達2000億元人民幣。
巨大的市場像一塊待開發的土地吸引著大批企業涌入,據龍贊介紹,根據他們掌握的數據,未拿牌但從事直銷的企業大約有一千多家左右。
但實際上,商務部直銷行業管理信息系統顯示,目前擁有直銷牌照的僅有包括寧波三生、哈藥在內的30家企業。也就是說,在2011年度,未拿牌直銷企業的近2000億業績成為巨大的灰色地帶。
按照相關規定,直銷企業應當在國務院商務主管部門和國務院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共同指定的銀行開設專門賬戶,存入保證金。保證金的數額在直銷企業設立時為人民幣2000萬元;直銷企業運營后,保證金的數額應當保持在直銷企業上一個月直銷產品銷售收入15%的水平,但最高不超過人民幣1億元,最低不少于人民幣2000萬元。
但大量非法直銷企業的存在,讓這個行業以及整個消費群體面臨著不可控的風險。
- 哈藥,直銷
- 文章鏈接:http://m.redlee.cn/news/html/35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