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直銷的回望與希望
三十年直銷,我們“破”了什么?我們“樹”了什么?我們“立”了什么?我們“知”了什么?
回望是為了更好的希望,希望植根于不斷的回望。
世界直銷歷史七十年,文化、種族、語言、經濟、政治等等,所有一切的元素,都在撕裂直銷、都在復活直銷、都在重塑直銷、都在信仰直銷。中國直銷三十年,圣人講“三十而立”,三十年直銷,我們“破”了什么?我們“樹”了什么?
我們“立”了什么?我們“知”了什么?
三十年的直銷,三十載的經歷。歷史的風云已經化為成功者的勛章,失敗者的記憶。歷史的經驗和教訓,是后來者的階梯和航標。不能從歷史中學到對自己有價值的經驗和教訓,那么歷史就是別人講的故事,自己聽的傳說。
認知1社會的“低調”與“高調”
人們經常說:低調做人,高調做事。低調做人是因為社會不喜歡那些飛揚跋扈、目中無人、自覺高人一等的人;高調做事,是說做事情要善于策劃營銷包裝自己,善于宣傳推廣自己,但是高調做事,并不是虛張聲勢、狐假虎威。
中國社會的傳統認知和傳統文化是,木秀于林風必摧之,堆出于岸流比湍之,人出于眾眾必毀之。所以整個社會希望你低調做人低調做事,然而現實中很多公司和領導人,做人做事都無比高調,過度包裝、打腫臉充胖子等一些高調的行為,最終都付出了慘重的代價。中國社會喜歡埋頭苦干、默默無聞作基礎,扎扎實實打根基的人和事。
認知2市場的“藍海”與“紅海”
“藍海”和“紅海”是指市場競爭的程度,某一行業或領域,競爭相對比較小,或者是新的行業新的領域,人們就稱之為市場的“藍海”;反之,就稱之為市場的“紅海”。
直銷行業是市場經濟的藍海,首先直銷行業是新生行業,是新的領域;其次直銷行業現在是體量小、存量小、增量小的行業。直銷行業相對于整個市場經濟來說是“藍海”,但是在直銷行業內部,卻又有“紅海”的局面。不同的公司、不同的項目、不同的團隊,簡單說只要沒有利益關系的,互相之間的競爭相當激烈,甚至可以說是慘烈。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當然應該共享。市場是屬于大家的,而不是屬于哪一個公司,哪一個平臺的,更不是屬于哪一個團隊的。直銷市場目前的現狀是,在大“藍海”里出現小“紅海”,有序競爭。良性競爭是市場經濟的保證,為了一己私利,不擇手段的行為是破壞市場規則的罪人。
認知3行業的“優點”與“缺點”
任何行業都有自己的優點和缺點,直銷行業的優點很多,主要有加盟門檻低、大眾化、適合低起點創業、能夠學到關于健康和美麗的知識、增長見識、強化意識、提升個人綜合能力。
直銷行業的缺點也有很多,比如由于門檻低、大眾化,所以直銷的從業者普遍知識含金量低、能力相對比較偏弱。同時由于人性的問題,在直銷行業,如果不是在一家公司,不是在一個平臺上合作的,互相貶低、互相揭短、甚至互相指責攻擊也時有發生;在同一家公司,但不在同一個團隊的,由于沒有利益上的關系,也會背地里說別的團隊不好,甚至誘導鼓動脫離原來的合作團隊關系,而重新開始新的合作關系等等。
有優點、有缺點都是正常的,放大優點掩蓋缺點,放大缺點掩蓋優點都是不負責任,甚至是不道德的。
認知4公司的“需求”與“追求”
公司的需求是眼前的、當下的、客觀要解決的,比如研發資金、生產資金、運營資金、擴大再生產資金等。追求是未來的,是對外宣傳的、是做給別人看的。所以當下需求與未來追求,有很多公司可能相差很大。很多公司文化領域高大上,使命、愿景、宗旨、理念等,無論是從定位,還是從追求等看,無不讓人心懷激動、無比興奮。然而文字描述的、圖片視覺沖擊的、視頻聲情并茂的,與實際做的往往背道而馳。
當然,直銷行業也有很多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卓越公司。這些公司一般都有比較長的發展歷史,經歷過市場和行業的多次洗禮,最后成為行業發展的標桿和榜樣。如果一個公司的眼前“需求”與未來“追求”不能一致,那么必然是人前說一套,背后做一套,這樣的公司如何培養忠誠的消費者和忠誠的經營者,又怎么能培養出長久穩定持續的市場呢。
認知5平臺的“作秀”與“作為”
公司作為企業發展的平臺、創業者的創業平臺、消費者對提供優質產品和優質服務為依賴的消費平臺,所以平臺作為市場行為的載體,它的社會影響力、市場關注力、行業評價力、經營者和消費者的認可力等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一個創業和消費平臺所承載的直銷公司,不能腳踏實地做好產品研發生產,市場的推廣與服務,而是一味炒作制度、炒作非產品與服務的元素,這樣的平臺就是在“作秀”。而一個有“作為”的直銷平臺,始終關注社會、關注民生、關注消費者和客戶、關注經銷商的未來發展。一個直銷平臺如果為了“作為”而適度的“作秀”是可以理解的,如果是為了“亂為”而“作秀”不僅是可恥的,而且是可惡的。
認知6團隊的“人氣”與“財氣”
團隊沒有“人氣”,肯定沒有“財氣”。團隊的“人氣”來自于團隊的“人才、人材、人財”。團隊的“人才”是指團隊舵手、領航人、領袖;團隊的“人材”是指骨干、精英、楷模、榜樣等可塑之材;團隊的“人財”是指那些在團隊里,社會人脈關系比較好,人脈層次比較高,個人又非常拼命干的人,他們會給團隊創造更多財富。
直銷的“人氣”帶來“財氣”,“財氣”需要“人氣”。如果只注重一時的“人氣”,而不注重長久的人才培養,沒有人才梯隊,那么這種“人氣”是一時的,那“財氣”也就不會長久了。要想團隊“人氣”旺,就要做好團隊“人”的建設,團隊合作,大事講原則,小事講風格。團隊只有“人氣”旺,才能“財氣”旺,有“人”無“財”是空談,有“人”無“才”是空想。
認知7個人的“志氣”與“運氣”
人有“志氣”固然很重要,但是要靠志氣就能實現夢想完成使命,這種現象和概率并不高。一個人要想實現夢想成就事業,“志氣”之外還要看“運氣”。什么是“運氣”,運氣就是在人生的某個時間段,天時地利人和等各種主客觀條件,都形成對你非常有利的形勢。
如果一個人只是憑借自己滿腔熱血的志氣,而不能綜合考慮外在的客觀因素是否對自己形成有利的條件,一旦出現結果的不滿意或者不順心,那么這個時間段的個人挫敗感會非常強烈,有的直接導致放棄直銷,或者意志消沉,整天怨天尤人。一個人創業成業的“志氣”是個性的、主觀的、有時甚至是盲目的,而創業成業的“運氣”卻是偶然的,也可能是必然的、客觀的、甚至是不可改變的。一個人要想有出息,“志氣”必不可少,“志氣”之外還要有“運氣”。
認知8產品的“定位”與“越位”
直銷產品國家主管部門有明確規定,按照國家主管部門對直銷產品的定位和備案,市場上才可以分享這些產品。
現在有直銷牌照的公司,很多產品也是自我做主,隨便向市場推廣,不按照主管部門的“定位”,而是在產品類型、產品功效宣傳、產品價格上等隨便“越位”。還有一些沒有直銷牌照的公司和平臺,雖然本質上市場推廣的模式屬性就是直銷,但這些公司和平臺常常是掛羊頭賣狗肉,這不是打直銷市場營銷模式的擦邊球,而是在挑戰國家法律、市場規則、行業道德。
“定位”就不能“越位”,也不能“錯位”,這是保證市場的公平公正。隨便“越位”和“錯位”的行為,短期看對公司或平臺可能會有一定的效益,但從長期看,潘多拉魔盒一旦被打開,將給行業帶來滅頂的災難。
認知9選擇的“邊界”與“越界”
選擇不對努力白費,這是行業普遍流行的說法。那么正確選擇的“邊界”在哪里?如果大家不知道正確選擇的“邊界”,那么在選擇的時候出現“越界”“出界”“跨界”等,也就在所難免了。
行業正確選擇的“邊界”就是“直銷牌照”,沒有直銷牌照就不能做直銷,這是選擇的“底線”,也是“紅線”,更是“生死線”。選擇直銷行業不要有僥幸心理,不要去打擦邊球,不要選擇灰色地帶。當今時代,任何一個成年人都要與時俱進,都要了解時代的科技發展和生活方式的改變。選擇的“邊界”清晰就不會“越界”,選擇的方向正確,努力的成果才能殷實。任何一個作出正確選擇的人,都是對法律、規則、原則等有敬畏感的人。
認知10人性的“積極”與“消極”
《三字經》開篇就說人性之初,善良為本。一個人在一件事上態度的“積極”與“消極”,跟這個人的“善良”與“罪惡”沒有內在必然邏輯關系。人性的“積極”與“消極”只跟利益的大小有密切的關系,如果一件事情能夠給一個人帶來超過想象的利益或者是未來的一種預期利益,那么這個人就會對這件事表現出非常積極的態度,甚至不管這件事是正確的,還是錯誤的。
直銷業在中國三十年,從人性的角度,凡是持積極態度的人,說明是從直銷行業中有過收益;凡是消極的人,說明沒有從直銷獲得收益;還有一部分人,純粹就是什么都不高興,什么都反對,這是社會進步的對抗者。
認知11文化的“助力”與“阻力”
這里的“文化”是指“傳統文化”,文化顧名思義就是“以人化文”和“以文化人”的過程。任何民族的傳統文化都有積極的一面和消極的一面,中華民族五千年燦爛的文化與文明,是我們屹立于世界東方的源頭與保證。
傳統文化對直銷行業有“助力”,也有“阻力”,“助力”表現在重視“親情、友情、感情”等,“阻力”表現在“學而優則仕”、“士農工商”等。絕大數人從骨子里看不起做生意的人、經商的人,特別是你的生意不大,你的事業還沒有成功,社會普遍不會尊重你,包括你的家人和親朋好友。一個民族的文化是這個民族賴以繁衍和發展的源泉和保證,傳統文化是流在人們血液里的基因,是短時間內無法改變的,任何民族的傳統文化都會對時代產生“助力”和“阻力”。
認知12
直銷的“根本”與“基本”
直銷的“根本”就是做一件事的初心、是起心動念、是出發點,直銷的“根本”是以優質產品為市場導向,以優質服務為營銷宗旨。直銷的“基本”就是把物美價廉的產品,用最優質的服務分享給客戶和消費者。
“根本”不牢靠,根系扎得不深,“基本”就不會做好。最近幾年由于主客觀的各種因素影響,很多公司和團隊進入發展的瓶頸期、業績的荒涼期、人脈的離散期、市場的冰凍期。這些現象的出現,表面看是大環境的影響,其實本質是這些公司和團隊沒有真正理解直銷的“根本”到底是什么。不以優質產品和優質服務為市場導向,而是靠炒作制度,炒作平臺,炒作老板等為導向,那怎么能有抗風險的能力。
圖文皆系《知識經濟》原創作者:陳震
- 直銷,直銷企業
- 文章鏈接:http://m.redlee.cn/news/html/337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