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嫌傳銷質疑聲不斷:商務部為何要推動社交電商等規范健康發展?
9月26日,商務部消費促進司副司長王斌在商務部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推動直播電商、社交電商等規范健康持續發展,實施生活服務數字化賦能行動等。
那么,商務部為何會強調推動直播電商、社交電商等規范健康持續發展?事實上,過去兩年里,社交電商與直播電商在疫情期間得到迅速發展,然而今年以來,隨著貝店供應商拉橫幅委屈,淘小鋪宣布關停,這都意味著社交電商的熱潮已然漸行漸遠。此外,隨著監管趨嚴,一輪輪處罰與整改,讓拉人頭模式的社交電商平臺面臨挑戰。
值得注意的是,在淘小鋪被關閉前,多家社交電商平臺出事,如閑來優品、未來集市、蜜芽、環球捕手、環球好貨、淘集集、貝店等平臺,或拖欠貨款,或涉嫌傳銷被處罰,或宣告破產,或業績萎靡。
此外,這幾年社交電商平臺日漸式微,有諸多原因:首先,短視頻、直播、種草等帶貨模式興起,流量大遷徙,用戶的消費習慣、品牌的銷售路徑,均被快速改變,微信生態內的社交電商的生存空間再度受到擠壓;其次,監管日益嚴格,讓一些類傳銷的社交電商平臺玩不下去。社交電商最初是監管外的 " 飛地 ",行業野蠻增長。2017 年以來,按照《禁止傳銷條例》,不少社交電商相繼被認定涉嫌傳銷,到 2019 年已有 50 家社交電商平臺被罰,2020 年被處罰的就超過了 20 家。
雖然,當前社交電商市場依然有多名玩家在努力轉型,而倒下的玩家基本上都有一個共同點:堅持走分銷模式的平臺。無論是最早的淘集集,還是近期暴雷的貝店以及主動關停的淘小鋪,均屬于分銷類社交電商,這類平臺一般會負責提供供應鏈、倉儲、發貨與售后等服務,用戶成為會員后在平臺開設店鋪,成為無貨源店主并靠訂單成交獲得分銷費用。為什么分銷類社交電商難以為繼?
首先,分銷電商只適合代餐減肥、個人私護等少數產品,然而此前分銷類社交電商平臺均在向全品類發展,保健、日化、服裝、食品、家電等產品均被拿來分銷,沒有競爭力;其次,分銷電商對平臺供應鏈能力有較高要求。分銷電商與淘寶、京東等傳統平臺競爭,要更物美價廉就要強大的供應鏈能力。很多平臺在品類擴張與規模擴大后,供應鏈能力跟不上,出了問題;最后,部分平臺通過燒錢模式吸引用戶成為分銷客,給用戶高額補貼,這種補貼玩法雖然崛起很快,但倘若沒了資本輸血就會很快崩塌。
不過,分銷類社交電商不等于社交電商。社交電商行業真正遇到困難的是分銷類平臺,因為這類平臺遇到困難而斷定整個行業進入終局未免言之過早。任何行業都會經歷潮起潮落,社交電商前些年在監管外野蠻增長,魚龍混雜,如今潮水退去行業加速洗牌,少數實力派玩家撐到今天,新的春天或許已為時不遠。
總而言之,社交電商將從過去強調的 " 渠道驅動(分銷)" 升級到 " 營銷驅動 ",本質上其跟直播電商一樣,將成為電商基礎設施,發揮獨特的導購價值,幫助用戶 " 購物省錢、分享賺錢 " 得到真實惠,幫助品牌經營私域流量,實現降本增效。在行業全面合規,微信開放外鏈、短視頻直播爆發等因素影響下,社交電商將迎來更大的爆發,未來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