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惠:以產業為根,以創新為魂,用家國情懷推進安惠高質量發展
12月4-6日,第十六屆直銷產業發展論壇暨行業30年社會貢獻發布峰會在北京召開。會上,江蘇安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陳惠帶來主題演講《以產業為根,以創新為魂,用家國情懷推進安惠高質量發展》。
以下為嘉賓演講實錄,經愛直銷整理編輯
到今天為止,我還沒有完全承認說我就是做直銷的。我在十多年前就和遠江教授說,我們一定要做的一件事情是,跳出直銷做直銷,不要感覺我們在做直銷。直銷整體是一個商業模式,今天我們不做直銷,我做了靈芝,我做了蘑菇,只要我想賣出去,那也是要賣的,直銷只是一個商業模式。我們用這個商業模式來推動事業,但不是說有了這個模式就一定能做好,前提還是在于你的產業,所以今天產業是最重要的,就像安惠的食用菌產業。
一、深耕產業發展,推進實業進程
我是來自江蘇南通的,土生土長的南通人,安惠總部在南通,我也生活在南通。安惠成立于2002年10月24日,我們在南通的開發區,總共占地面積有125畝的土地,以靈芝和食用菌作為重要的原材料,研發生產健康產品的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我們也是一個國家農業化龍頭企業,同時我們還承辦了三次國際藥用菌的會議。
為什么說深耕呢?雖然安惠是2002年才成立,但其實我的父親1959年就開始生產食用菌,生產蘑菇,生產草菇,同時我們這個產業發展到現在為止已經快60年時間。從我父親開始是第一代,我們是第二代,包括我的孩子是第三代了,一直從事這樣的產業發展。食用菌是一個偉大的產業,我們怎么把它做成偉大的事業,其實應該來說從世界糧農組織和衛生組織提出合理的飲食結構,叫“一葷一素一菇”,我們平時經常吃食用菌,會帶來健康。
同樣,我們在發展當中經歷了幾十年漫長的過程。從我父親開始種植,為什么要種植?為了養家糊口。我們家兄弟姐妹很多,我排名老九,父母親把我們生下來以后要養活我們很不容易,所以找到一個要養活自身家庭的方法。
食用菌從栽培到育種,到做靈芝,做國際貿易,我們每一次發展都是在困難過后的一次發展,小困難小發展,大困難大發展。那個時候我們是生產大量蘑菇的,大量蘑菇生產以后出口美國和歐洲。1989年的時候,美國和歐洲對中國進行經濟制裁,所以我們所有出口的蘑菇賣不掉,這個時候我們轉型升級,從食用菌轉型到藥用真菌上,大量生產靈芝。大量生產靈芝以后,正好那個年代,在90年代初的時候,我們的“亞洲四小龍”的崛起,人們對健康需求的提高,韓國、日本、新加坡,包括中國香港和中國寶島臺灣,那個時候開始食用大量的靈芝。所以非常幸運的是,在這個時間當中,從1990年一直到1995年之間,全國出口到世界各地的靈芝有50%是通過我出口出去的。
這是一個貿易的過程。一直到了東南亞金融危機,我們又一次出現困難,我們碰到災難性的困難,但是我們殺出一條血路,找到了一個貿易道路。到了東南亞金融危機的時候是1997年的時候,又出現了這樣的問題,出口由于亞洲危機嚴重受阻,這個時候我們考慮做一件事情,就是搞科研,搞深加工,唯一的出路在深加工。為什么那個時候有這個想法?第一,我在90年代初的時候,和“亞洲四小龍”的這些國家貿易當中,我能體會到那個年代,這些國家和地區人們對健康的要求和發展,有可能十年,有可能二十年后,中國也一定會走到這條路。而另外一個,正好在這個時候,我的出口量大部分是給的直銷企業,所以和直銷企業有了密切的交往。
中國直銷行業發展30年了,其實我真正從事直銷是2002年,但是我接觸直銷,了解直銷也是在1990年就開始了。因為我是做食用菌,我沒有研究直銷,我研究這個產品,我從科研上的結合和產品上的結合,和這些直銷企業溝通和交流,在一步一步做。深加工了以后要干什么?品牌建設、文化建設,所以在這上面我們開始了下一步的工作,包括我們安惠的商標也是中國馳名商標。
張謇,是南通非常有名的人物,是愛國企業家的典范和楷模。張謇是一個很了不起的人,他是專員,45歲考取的專員,那個時候政府腐敗,他棄官回到自己的家鄉南通實業救國。南通因為有紡織,做棉花,他開始生產紡織廠,生產棉花,生產紡織的時候他在二十幾年當中建立了三十多家實體企業。另外,辦教育,總共有370多所學校和他有關聯。為什么要開這樣的一些學校,因為你要去搞實業就要有人才,人才從哪里來,就要念書,念書沒有老師怎么辦,先開學校,所以第一個師范學校、第一個聾啞學校開始,包括南通的博物院,這都是做實業的基礎。張謇也是創造了我們南通商業界的典范和楷模,我們在學習的過程當中,感受到了張謇所做的是,用世界的眼光來辦一個縣的事情,把一個縣的事情做到了極致,所以吳良鏞院士將南通定為中國近代的第一城。
那么南通為什么要辦國際學校呢?因為我們海外有很多的南通通商在那邊,我們目前南通的通商有將近20萬的人在世界各地,有120多個國家有我們南通的通商。同時我們也成立了南通世界通商總會,全世界目前有13個國家有我們的分會組織,真正在沿線的“一帶一路”做了大量這樣的工作,我們這些人才辦工廠,辦公司,把這些小孩送到世界各地去。
我想辦法在南通開了一個從小學一年級一直到高中所有的年級的學校,總共有71畝地,能夠招1728名學生,目前已經開始招生。我也創造了一個歷史,用11個月的時間建4萬平方米的學校,從開始挖土到建好,再到正式招生,目前已經有220幾個學生了。張謇喜歡什么,我感覺我和他差不多,他喜歡種樹,喜歡蓋房子,我好像這一輩子也常在自己起房子。
同樣我有一個概念,我在1993年的時候發現了食用菌產業的偉大性,我說我這一輩子做一件事情,就是做食用菌這個產業,絕對不做兩個事情,一個是股票,一個是房地產。90年代初轟轟烈烈搞房地產的人群開始了,炒股開始了,我說這兩件事情不做,為什么不做呢?這兩個可能不小心掙錢很厲害,掙錢很快,很容易以后就會忘記自己姓什么了,我說就想老老實實把一件事情做好。我們的海外市場,有日本、泰國、馬來西亞、美國和加拿大,包括南非有我們的市場,在國內應該來說也是在12個地方有分公司在建設。
二、重視科技創新,構建自主體系
我們自己擁有科研技術,我們有一個微生物研究所,有一個科研中心,另外我自己在旁邊還建立了知識產權館。我為什么要建這個知識產權館?今天我們看起來好像是,大家都要重視知識產權保護,其實我在十年前就考慮,希望知識產權保護,這里保護有幾種,一種是菌種的知識產權保護,一種是我們在深加工過程當中很多專利技術的保護,安惠目前已擁有100個發明專利。
科研方面和大專院校,包括和我國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藥科大學合作,和大專院校的合作是科技項目,就是國內的項目當中承擔一些項目,這是我們自身的科研團隊,我們目前公司當中擁有高級職稱的專業科技人員有50多位。
這是我們拿的一些獎項。此外,我們還承擔了國家的“863”項目,在國家“863”項目中作為課題組的組長,其中差不多有10所國內大專院校去參與,今年我還承擔了食品安全的檢測方法科技項目。其實科技的創新,科技的發展,也是考驗這個企業能不能持續發展的重要方面。包括“十二五”期間和“十三五”期間承擔科技支撐的項目,包括“星火計劃”等等這些項目,我們一直在做。為什么要做這些?看起來和我的企業沒有太大關系,因為花的精力和人力、財力很大,但是我們就是要承擔社會責任。當我們在行業中能夠承擔相關課題的時候,相信自身企業在行業當中就會有一定的位置和條件。
三、弘揚家國情懷,堅定文化自信
在11月30日,我參加了北大醫學部副院長,原北醫大副校長的研究靈芝五十年的學術報告會。在這個學術報告當中,就像今天遠江教授一樣,問我是不是能講兩句,他需要我來參與講這個工作。他會上都是學術的老師,就找我們唯一一家企業去講,我說我們在做情懷做靈芝,同時很多人想做靈芝,因為看到靈芝很能掙錢所以他才去做,當有一天其他蘿卜青菜能掙錢的時候他就做別的去了,但我們不一樣,我們哪怕賠錢,我們哪怕用其他方面掙的錢也要把靈芝養起來。90年代初的中華靈芝寶等等他們為了掙錢所做的,到最后慢慢退出歷史舞臺了。
另外我非常贊同秘書長講的話,科學普及,請專家講專業是可以的,我們林志彬教授就是專業的,他那次請我一定要講.1997年左右的時候,我和他一次談話中,他說我批評他了,那個時候交流的時候他很自豪研究的成果,但是沒有辦法產業化。后來我說你忽視了產業化的辦法,忽視怎么把產業帶向為人類健康提供貢獻,這才是搞科研,并不是放在腦袋里和抽屜里的成果。后來他說,你影響了我后面所有為企業、為產業發展奠定了基礎。他從技術研究開始、藥理研究開始朝著這個大健康的方向發展,今年已經80多歲了,還一直在這個產業當中奔波。
另外需要合理的競爭,助力產業健康有序發展,我們需要團結,才能夠把產業做大,直銷也是一樣的,也同樣需要帶著這個情懷,我們要自立、自管、自控,這是最重要的。
另外講文化,我在2002年的時候建立了中華靈芝文化館,當年大家不理解,認為我有錢沒地方花。其實我2003年的時候也沒有錢,但是我為什么還要建?那是因為,一個企業的發展要文化先行,沒有文化的時候靠行業的靈芝文化,靠中國中醫中藥的文化和500年的傳統文化,和養生文化來推動企業文化的發展,當時的初心就是這樣,為了推動企業文化而建,同時起到了很好的科學普及的作用。
我們搞“小蘑菇,大產業”健康萬里行的活動,我也很自豪,今年4月20日的時候,總書記到陜西提到小木耳做到大產業,2007年在人民大會堂啟動“小蘑菇,大產業”健康萬里行和健康中國行的活動,當時在任的政協副主席周鐵農還參加了這個活動。
四、堅持綠色發展,傳承紅色基因
這是遠江教授給我們提煉的話,始終堅持聽黨話跟黨走的紅色之路,始終堅持食用菌產業的藍色之路,始終堅定持續健康發展的綠色之路,始終堅信中華傳統文化的金色之路,我們會努力的,以后也希望接受更好的監督。食用菌是非常好的產業,可點草為金,變廢為寶,實現全產業化的科學發展。2020年是全面實現脫貧,全面小康,全國有580多個貧困縣,其中有470多個貧困縣脫貧項目就是食用菌產業。
聽黨話,跟黨走。我們專門成立了黨建政治生活館,我們員工的1/4是黨員。我有黨委,還擔任黨委書記,我們有107名黨員。一名黨員就是一面旗幟,一名黨員就是一個高標準的要求,在這樣的過程當中,探索了“五抓五強五提升”,用黨建引領安惠產業綠,事業青,用黨建引領安惠產業的高質量發展。
人有三大自由,財務自由是在心靈自由的基礎上實現的,另外我也寫了一本書,叫做《秩序大于自由》,自由要建立在有序的情況之下。我為什么做直銷?我的人生當中有三個導師,一個是我的父親,食用菌產業的發展,他是我人生中第一個導師;另外一個是張謇,20多年前做企業的時候一直在說,小時候就是聽張謇的故事長大的,我們是民族的企業,南通是民族工業的發祥地,安惠總部設在南通,第一個理由就是接受父老鄉親的監督,接受曾經關心過我的所有領導們的監督,另外因為張謇,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希望腳踏實地地深耕在自己的家鄉。關于我為什么要做直銷,那是源于我的第三個導師,吳齊南先生。在直銷行業當中,我看到了他所做的貢獻,同時也看到了我們直銷界的一些問題所在,我希望50年、100年后行業還在健康持續地發展,未來需要我們更加謹慎、更加用心地將這份事業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