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生(中國)黃金寶相對論:拿第一有多重要?
熱直銷網快訊:6月初,寶哥相對論開啟一周年活動,我邀請小伙伴們一起來寫本書。兩周的時間,收到了很多稿件和留言,其中提到最多的一篇文章是《想成為大樹,就不要和草去比》。這個結果,我并不意外。這篇借著大樹來談企業管理的文章,從今年1月發出后,轉載+抄襲的總量超過了10000條,保守估計閱讀量已經過千萬。
站在作者的立場,看的人越多,知識產權受侵犯越嚴重,而換做企業家的角度,這至少證明我的經營管理理念很受認可。
今天是“寶哥相對論”申請微信原創認證后的第一篇文章,就借著這個話題,來聊聊商業上的創新和模仿吧。
創新和模仿,表面上看來很容易被區分,其實卻很難界定。我們每個人都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任何新創造出來的東西都離不開人類文明的積累,但不能因此就認定“天下文章一大抄”;同樣的,那些山寨產品,也不會就這樣成了創新的成果。
如果我們問自己一個問題:我有沒有模仿過別人?我想答案一定是“有”。小時候模仿父母的語言和動作,讀書時模仿范文寫作,練字時臨摹字帖,但這些我們都可以理解為“學習”。最初的“有樣學樣”只是一個階段,最終我們形成了自己的語言和動作習慣,有了自己的行文和寫字風格。
商業創新也是一樣。所以我的區分標準是:創新的人“會學”,而模仿的人則只“會抄”。
會學的人,領會的是別人的精神。他會帶著自己的思想、理念和目標,從創新的模式和形態里去吸取營養,最終融會貫通,為我所用。
而會抄的人,注重的只是形式和外殼,沒有自己的想法,往往做著做著就做不下去了。
2004年,曾經有朋友向我描述過“信息的高速公路”,11年后的今天再來看,這是一個很有預見性的想法,但當時很多人連互聯網都不了解,更別說是基于互聯網的應用了,所以這位朋友的項目很可惜地“前浪死在沙灘上”。
2007年,也有人向我推薦過一個項目,我到現在還很清楚地記得,他和我說:“這是一個比馬云更厲害的商業項目。我們現在都用文字短信來聯系,這個項目做起來后,我們要聯系,可以錄一段語音給你發過去,也可以拍了視頻傳輸過去。”
這不就是今天的微信嗎?是的,最終把這個項目做起來的,并不是先想到這個點子的人,而是騰訊。
第一個想到的人,未必是最終做到的人,但這不一定全都歸咎于別人的學習或模仿。
我當然不是在為模仿和抄襲者開脫,我認為那些不經思考去照抄形式的人,是贏不了真正的創新者的。但是,如果只有想法而沒有方法,就算拿到了“第一”,也可能和成果無緣。
這些年,我們學習過別人,也有過想要模仿別人的想法。與此同時,我們創新的想法和實踐也一直在被學習和模仿。我認為,在不違反商業道德和法律法規的前提下,那些難以界定的東西,都是在可允許的范圍內的。因為不管你是首創還是跟隨,最終做不做得成,還是看你自己。
- 三生,三生直銷,東方素養,產品
- 文章鏈接:http://m.redlee.cn/news/html/145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