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藥亂排污從未收罰單,難怪臭你沒商量
由于尚未達到檢修規定的大限,因此哈藥總廠暫時沒有處罰之虞。哈藥總廠宣傳部部長蔡女士表示:“暫時還沒有涉及到這個問題,不過可以肯定,此前哈藥總廠從未受到過環保處罰。”此前,哈藥的廢氣問題曾困擾哈市居民多年。哈藥方面也宣稱,只有2009年8月12日晚9時至12時的一次監測中,顯示硫化氫超標1.37倍。其暗指哈藥廢氣排放一直正常。(6月10日21世紀經濟報道)
環保部門作為政府下設的一個職能部門,擔負著保護環境之重任,理當對破壞環境的行為不留情面,及時查處并將有關查處情況向社會公開,接受公眾的監督,從而形成“保護環境,人人有責”的良好社會氛圍。但令人遺憾的是,哈藥的廢氣問題曾困擾哈市居民多年,其宣傳部部長蔡女士也表示并未因此受到過處罰。相關環保部門的不作為,不免讓人疑竇叢生了。
在我國,該設的職能部門一個都不少,就拿環保部門來講,一直下設至縣一級,由此也可以看出國家對環境保護的重視。可近年來,污染環境、破壞環境的事件一直不絕于耳、不絕于眼,有的達到令人觸目驚心得地步——地方百姓因為企業長期排污,竟罹患絕癥!很顯然,出現如此令人痛心的環境事件的根子是環保部門,它們與某些排污企業結成了利益共同體,慢作為少作為或不作為,聽任或縱容某些企業肆意妄為地破壞環境。
保護和改善環境也是保護和發展生產力,如果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去換取地方經濟的暫時發展,肯定是得不償失的。環境一旦遭到嚴重破壞,投入較大的人力財力不說,而且短期內很難恢復,像淮河、太湖的污染治理,教訓是極其深刻的。因此,國家強調要又好又快地發展,努力構建環境友好型社會。
相關環保部門為何不對哈藥的違規排污予以處罰,什么原因不得而知,不過這種做法十分不妥是肯定的。這不僅嚴重危害了當地居民的身體健康,更重要的是在變相保護排污企業,給其發出了錯誤的信號。排污企業有可能因為環保部門的“猶抱琵琶半遮面”而有恃無恐地“將排污進行到底”,在環保上與媒體、與公眾玩“躲貓貓”。
任何職能部門手中的權力都是人民賦予的,必須依法行政、執政為民。保護環境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任何環保部門無權溫柔執法,隨便拿環境作人情而對排污行為網開一面。該處罰的就要從嚴處罰,該公開的就要盡快公開,不能讓“環保”蛻化為“污保”,否則就對不起老百姓、對不起子孫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