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污曝光哈藥請自掏腰包 政府應重拳出擊
近日哈藥集團排污問題被曝光,環保部門曾多次要求其限期治理,但始終未能徹底解決。對于何時能夠異地建廠,哈藥總廠曾表示會因投資巨大導致企業虧損,希望政府給予政策支持。據悉,該集團年廣告預算超過5億元,而環保預算僅為1960萬元。(6月9日北京日報)
企業自己有錢不花卻伸手問政府要扶持,哈藥集團的矯情還真是讓人哭笑不得。
電視上鋪天蓋地花樣繁多的哈藥廣告可是用重金“砸”出來的,這個制藥巨頭年銷售額近50億元,而年廣告費用就達5億多元。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卻是環保費用只占廣告費的1/27。這種只重宣傳不重環保的結果便是:哈藥集團的名號響徹大江南北,廢氣廢水廢渣卻危害當地居民。
廣告對于促銷產品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現代公司集團也都花費重金打造品牌,應該注意的是企業要對資金流向進行合理調配。哈藥集團利用重金塑造的醫藥巨頭形象已經深入人心,而在哈爾濱當地卻形象欠佳。原因便是忽視了對環保的投入,以致三廢垃圾物污染了當地環境,并危害了公眾的身體健康。
哈藥集團致力于公眾的健康,而他們最應該要做的便是保證當地居民的健康,起碼生產環節對周圍環境“無害”,這樣才不愧為“造福公眾健康”。要解決三廢問題其實也很簡單,增加環保費用,提升廢物凈化水平,甚至搬遷生產地,這對于資金雄厚的哈藥集團都不是問題,關鍵是他們掏不掏腰包。
而當地政府對現狀也是有責任的。作為納稅大戶,許多地方企業集團受到了當地政府的“百般呵護”甚至是“縱容”。對于哈藥的違規排污行為,當地相關部門不會不知,卻未能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說到底都逃不過一個“利”字。
政府增加財政收入無可厚非,但不能“竭澤而漁”以犧牲當地環境來換取。扶持地方企業的方式有很多種,從政策到稅收都可以對地方企業加以扶持幫助。但是對于企業的違規行為如“零處理排污”,相關部門絕不能“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理應重拳出擊,切實捍衛當地居民的生活環境。
另外,當企業過分逐利而忽視環保,政府的監管“缺位”時,公眾可以通過各種合法渠道來捍衛自己的“環境權利”。一方面可以通過人大代表進行提案,對政府相關部門加以問責糾偏,督促環保部門采取措施;另一方面利用媒體力量,對企業的違規行為加以曝光報道,迫使企業采取行動,改進企業的廢物處理環節。
企業收回索要扶持的手,政府出重拳加以督促,公眾利用合法途徑加以監督,這樣才能換回曾經的“青山綠水,美麗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