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銷”or“傳銷”? 哈藥深陷漩渦
哈藥直銷業務目前倍受爭議,不過有分析師認為,此事對傳統藥業影響不大。CFP供圖
哈藥集團(以下簡稱“哈藥”)“依托醫藥產業”確立經濟增長點的步伐看起來走得比較遠:據報刊日前披露,其運營了一年半的“直銷牌照”被質疑實質很像“傳銷”。這家擁有兩個上市公司的藥業巨頭陷入了“傳銷”的漩渦。
據了解,哈藥致力于拿到直銷牌照,數年前就開始發力,直到2009年底獲得商務部許可。這個投資3億元資金啟動的直銷產業,有著用10年創收100億的夢想,而哈藥集團欲實現這個十年暴利夢想的手段,就是其目前備受懷疑的“直銷體系”。
哈藥“直銷”:“這是一個發大財的好機會”
哈藥之所以陷入“傳銷”,是在其龐大的“直銷系統”中,直銷會員不斷地以“退單申請書”、上訪信函等方式要求退單或者希望改善經營制度和市場環境的聲音和舉動引起的。
據資料,2006年8月哈藥在商務部直銷行業管理信息系統上發表申牌聲明,2008年11月,商務部批準其拿到了醫藥界首張直銷牌照:這也是國內首家A股上市公司進軍直銷領域。2009年12月1日,哈藥集團宣布其直銷業務開始運行。
哈藥直銷開張之初,為了將安利、天獅、完美等直銷經驗復制到哈藥,成立了哈藥健康產業有限責任公司。其副總經理蔣順蓮是原天獅集團中國區市場總監,蔣曾帶領天獅創造出銷售額每年遞增20%以上的業績;原安利(中國)高級經理鄭鳳強受聘擔任顧問。
從其領軍人物的配置來看,業內分析,其根本立場已經站在了“直銷”的撒網體系上,而非是產品制造體系。
哈藥集團為其直銷項目準備了第一批資金2000萬,之后又投入了3億元資金。集團三年內對直銷公司沒有任何利潤要求,建立直銷項目主要是為了達到集團利潤飛躍性突破。在直銷起步初期,其主要任務是擴大直銷區域和建立服務網點。10年后直銷公司要創收100億元。
當時,除了安利以200億元銷售額一枝獨秀外,其他直銷企業離100億元還有很遠的距離,天獅也才只有二三十億元的銷售額。
哈藥健康有限公司很快吸引了來自各行各業的直銷人員,他們多半是沖著哈藥的品牌來的:這群人看中的,是哈藥直銷誘人的獎金制度。“沒人在意到底銷售多少產品及產品的質量到底好不好,大家在意的,是如何發展下線,把巨額獎金揣入懷中”。
2011年4月,哈藥“直銷管理中心”被“哈藥健康產業”的招牌取代,隨之而來的,是對其直銷質疑的聲音。據報道,哈藥直銷試運行半年后,于2010年6月就開始“規范整頓”。
2005年中國《直銷管理條例》和《禁止傳銷條例》兩部直銷行業監管法規問世。依條例,“傳銷”指組織者或者經營者發展人員,要求被發展人員以交納一定費用為條件取得加入資格等方式牟取非法利益,擾亂經濟秩序,影響社會穩定的行為。
“哈藥直銷的營銷模式和獎勵制度復雜得讓人頭痛,可是,一旦搞清楚,你卻會發現,這是一個發大財的好機會。”上述媒體援引“知情者”的話說。
百億目標:夢想還是畫餅
據哈藥旗下的健康產業網站上介紹,被哈藥大力“直銷”而羅列出產品包括清爽專用衛生濕巾、餐前專用衛生濕巾、貝興牌維生素C片、女士專用衛生濕巾、哈藥牌鄉田口服液、多維膠囊、蛋白膠囊等22種。
數據顯示,哈藥2010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125.35億元,利潤13.14億元。據睿富資訊評估,哈藥的品牌價值超過140億元,且每年有近10%的增長。但對于直銷業務的業績則沒有明晰,直銷100億的目標進展如何,均無描述。
據了解,哈藥直銷牌照經營范圍只限于黑龍江省,其他經營區域項目還沒有得到商務部的批準。但百度等搜索引擎上,卻讓哈藥不能打哈哈說“并不知情”:“哈藥集團健康產業”相關結果在百度上約有245000個,其中包括多個在北京、天津、廈門、杭州、安徽阜陽等地召開的“哈藥健康產業產品說明會”的信息。
有業內人士表示,哈藥“不務正業”,將大量金錢和精力分散在直銷這一“與其公司主業無關的商業行為上”,難免會被拖累。其認為,一旦哈藥健康藥業有限責任公司涉嫌違法經營,其對母公司哈藥集團的帶來的損失將無法估計,后果會不堪設想。
也有行業人士稱,哈藥之所以出現現在的情況,是部分人員“缺乏市場經驗,缺乏專業素養,‘一本好經被念歪了’”。
哈藥直銷已變為店鋪經營為主
曾在安利、天獅集團、三生等直銷公司任職,被評價為“中國直銷行業最具潛力的C E O”的鄭鳳強,在2009年12月受聘擔任哈藥健康產業有限公司顧問,其在昨日接受南都記者采訪時表示,去年年底就不再任哈藥健康有限責任公司的顧問,原因是“哈藥的營銷戰略已經發生了變化,已經轉向店鋪經營為主了,而這些不是我的專業特長”。
公開資料顯示,經過研究后,哈藥將“生物工程、疫苗和直銷被確定為三大支柱產業”,但沒有人看到其支柱產業的直銷業績。業內分析人士認為,本想依托哈藥品牌大撈一票“100億”目標的直銷業務,倘若被證實其“傳銷”的證據,對其品牌美譽度將是一個危險信號。
而中投顧問醫藥行業研究員郭凡禮告訴記者,之所以哈藥的直銷業務在2010年6月開始“規范整頓”其主要原因在于哈藥的直銷業務在經過社會各界人士的參與之后逐漸變得“像傳銷”。這并不能說明公司的戰略選擇出現了問題,因為按照哈藥當初的構想,未來幾年隨著國家政策的支持以及對直銷行業的規范,直銷業務將成為哈藥業績增長的突破口。郭凡禮認為,“此次事件將對哈藥的美譽度有一定的損害,對其傳統藥業的影響不是很大”。
記者觀察
利潤擠壓下的醫藥行業出路
據南都了解,目前打著“依托醫藥產業高科技平臺”而“點金手”直指其他行業的企業行為屢見不鮮:“藥”妝、食品等產品,陸續冠以耳熟能詳的醫藥品牌面世。
業內人士分析,醫藥行業如果不經過商業渠道盤剝,將是一個暴利的行業。但由于國家新醫改政策的實施,有基本藥物目錄制度、限價令等等強制性政策層層約束,醫藥利潤空間被削薄,而成本的日益高企,讓藥企正日益背負市場及經營壓力,一些弱小企業已經茍延殘喘,大型企業為了彌補利潤的流失,不得不開發相關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