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熱衷買保健品? 他們缺的不是藥 是親情
市場售價僅5元/盒的藥品,騙子以170元/盒賣給老人
老人為啥易遭騙子黑手?
記者調查發現:與子女溝通少的老人購買保健品的比例最高
“年輕時經常教導我們防止受騙,現在退休沒幾年,他們卻失去了基本的防騙能力”、“幾乎人盡皆知的騙局卻在他們面前屢屢得逞,囑咐多少次也免不了上當受騙……”近年來,關于老年人上當受騙的報道屢見報端。一個老人被騙,往往會給多個家庭的生活蒙上陰影,進而引發諸多不和諧因素。受騙局之傷的為何總是老年人?如何做才能讓老年人遠離騙局、安享晚年?近日,記者對此進行了調查采訪。
兩個案例>>
家住長春市綠園區的袁媛(化名)2013年年底將退休在家的母親接到長春一起生活。在小城鎮生活慣了的母親起初不適應,每天都郁郁寡歡。今年2月份,這種境況改變了,每天家里都頻繁進出各種陌生年輕人,與此同時,家中的保健品突然多了起來,從牛初乳、維生素到大理石按摩床、按摩理療椅,還有五花八門的有機食品。
袁媛透露,短短數月,母親就在保健品上耗資一萬多元,相當于近一年的退休金。“后來我拿著那些藥物和保健用品去藥店和醫院咨詢,這些東西多數沒有太多療效,價值也僅1000多元。”袁媛說,擔心母親吃壞身體,就將藥物扔掉了。然而,老人并沒有吃一塹長一智,停止購買保健品。直到后來一次帶母親到執法部門投訴,母親才如夢初醒。“感覺稀里糊涂就被騙了,現在想起來還跟做夢似的……”如今,袁媛母親談及受騙的經歷,陷入深深的自責中。袁媛母親告訴記者,袁媛每天上班忙,送完孫子后,沒事可做,推銷人員又送紀念品和雞蛋,自己貪圖小便宜才陷入其中,直到難以自拔。
袁媛發現,母親熱衷這些保健品和熱情的推銷員不無關系。他們探望老人的次數比家人還勤,把老人哄得很開心,常把老人帶出去參加義診、講座、旅游,幾乎每周都要去周邊游玩。和袁媛母親遭遇的經歷類似,從媒體披露的部分案例顯示,推銷人員就是看中空巢老人的脆弱心理,從而成為他們利益鏈中的“唐僧肉”。
健康講座為名 騙老人買6000多元藥品
記者調查>>
與子女溝通少的老人 購買保健品的比例最高
記者調查>>
為了解老人被騙購買保健品的情況,連日來,記者在南湖公園、人民廣場以及多家醫院和居民區對老人進行隨機訪問。在受訪的50位老人中,有19位老人表示購買過保健品,占38%,其中有15位老人選擇了情感式直銷保健產品。
記者在深入調查后發現,當子女和父母之間關系親密、溝通頻繁時,老人多數不會購買情感式直銷保健品;而與子女幾乎不聯系的老人中,購買保健品的比例最高。與此同時,受情感影響購買保健品花費更多,單次花費在3000元以上的老年人比例約為半數以上。從某種程度上說,老年人從子女那里得到的關愛越多,越不會購買保健品。
另外,通過數據對比年齡分布情況顯示,55至60歲的老人更多選擇了情感式直銷的保健產品。這部分老人剛退休或臨近退休,離開工作崗位后,空余時間大量增加,于是在看到參加講座、義診、旅游等活動信息時,就產生了比較強的參與欲望。他們通過參與這些活動,重新獲得了交際圈,認識了新朋友,充實了生活,購買保健品成為維持交際生活的手段。還有,老年人對信息了解不充分,對虛假信息的辨識能力弱,容易偏聽偏信,所以成為騙子們慣常盯住的目標。
原因分析>>
對晚年生活的不確定心理導致被騙
原因分析>>
為什么老人家這么容易上當受騙呢?針對這種情況,記者采訪了心理專家,試圖從中找出問題的癥結所在。
“除了維持交際生活外,老人屢屢上當受騙的另一個原因就是對晚年生活的不確定。”長春市心理醫院副主任醫師尹洪影介紹,騙子往往會瞄準受害者的心理需求下手,而老年人的最大需求則是健康,老人家在60歲之后身體狀況便大不一樣了,各種身體機能逐漸衰退,晚年生活的不確定感以及對死亡恐懼感會逐漸加強,這時他們就會尋求各種方式來保障健康,這是他們被騙的核心原因。
尹洪影介紹,人近老年,心理也比較脆弱,加上對長壽追求的心理動機,一些騙子則抓住這一點,天花亂墜、夸大效果地介紹老人保健品“藥到病除”、保健器械“健康長壽”等。另外,信息不對等也是老人屢屢被騙的原因。
年近七旬的陳老太家住長春市藍調傾城小區,2013年12月24日,小區內突然來了一伙人,幾個人身穿白大褂,聲稱是從美國留學歸來的醫生,在某政府部門工作,來小區免費為老人們檢查身體并舉辦健康講座。因為去聽講座贈送一小袋白面,陳老太和老伴以及老伴的姐姐都去了。
因為老伴曾患有心腦血管疾病,加上自己年事已高,陳老太一直對自己和家里人的身體健康特別上心。經過檢查,老人被診斷患7種病。推銷人員給她拿了36盒某品牌的治療心腦病的藥,共計花費6120元。當時只給開個收據,事后一看,收據上連個章都沒有。經核實,這鐘藥市場售價只有5元/盒,卻被騙子賣到170元/盒。當老人要求退貨時被拒絕,再打電話無人接聽。
老人情感缺失 易被騙子“溫情牌”打動
另外,推銷員“情感式直銷”也是打動老人心理防線的重要因素。尹洪影說,老人購買保健品并不只是出于健康需求,更是出于情感的需要,他們在推銷員身上獲得了子女不能給予的關愛和陪伴。
尹洪影告訴記者,她對這種針對老人的推銷騙局專門分析發現,設局者的手法其實并不高明,老人們之所以屢屢上當,關鍵是被騙子吹噓所謂藥品高療效和贈品所惑,特別是當設局者在一開始真的如期支付了贈品后,老人便與設局的推銷人員建立了信任。為進一步獲取老人的信任,騙子則會通過幾個月的時間讓老人免費試用。由于兒女工作繁忙、無暇關注父母,騙子抓住這個機會,通過座談會、講座等方式與老人聊家常,其間呵護關心備至,甚至以“爸爸媽媽”稱呼老人家,騙子通過連續幾個月的免費+攻心,讓老人對其徹底建立信任。還有一些騙子抓住某些老人貪小便宜心態,通過一步一步地給老人家甜頭,引老人家上鉤。
防騙策略>>
子女:常回家看看 給老人更多精神關懷
防騙策略>>
生理退化、心理弱點、騙子狡詐,多種因素決定了老年人在生活中成了地地道道的弱勢群體。如何預防老年人被騙呢?省社會科學院相關專家、長春市心理醫院醫師對此表示,社會管理和老年人自身保持身心健康不可偏廢。
中國社會科學院等權威機構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目前,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已達到2億,“空巢老人”約占一半。而在城鄉、地域差距客觀存在的情況下,要求子女完全遵循“父母在,不遠游”的古訓也不大現實。老人之所以容易落入“免費講座”“免費試用”等“陷阱”,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內心寂寞,溝通的愿望得不到滿足。
省社科院相關專家建議,對老人進行更貼心的精神關懷,需要呼吁、督促子女“常回家看看”,讓老人遠離形形色色的欺詐,全面加強精神關懷,刻不容緩。另有些老年人被騙后,怕消息傳出去被別人說成是“老糊涂”,所以選擇了隱瞞。因此,專家建議老人的家人和朋友在得知老人被騙后,應引導老人正視自己被騙的遭遇,幫他們分析被騙的原因,不要過度責備。
老人:不貪小便宜 遇事多和家人朋友商量
生理衰退的自然規律使老年人的應變、防范等能力自然下降,再加上各種心理因素的普遍存在,也使老年人成為詐騙目標的首選。
“這種情況下,老年人自身要保持身心健康不可偏廢。”尹洪影針對老年人自身方面說,經常到室外活動,對老年人延緩身心衰老、保持思維敏捷有很大的好處,這有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和防范意識的提高。另外,老人平時可以通過自然健康的飲食習慣加上適度的運動來追求健康。日常生活中,由于自身判斷能力較弱,最好不要急于做決策,多和家人或身邊朋友商量。不要迷信“權威”,能不貪小便宜就不貪。碰到購買高價保健品等情況時,一定要征求子女的意見,先讓子女知道,不要聽信“先不要告訴兒女,等賺了錢給兒女驚喜”這類騙子話語。
社會:發展社區老年服務事業 加強宣傳教育
社會管理方面,社科專家建議,一方面,有關部門要加大針對老年人詐騙案的打擊力度;另一方面,需要富于可操作性的制度設計。在目前,可以考慮增加社區的公益性崗位,以便社區工作人員能夠與老人特別是“空巢”老人結對子,化解老人“交流困境”的同時,也有利于緩解社會就業壓力。
同時,進一步發展社區老年服務事業,更多地對老年人提供相應的法律援助,有針對性地對老年人不斷進行宣傳教育,強化他們的防范意識,有效降低犯罪分子的可乘之機。隨著市場經濟逐步健全,老年人的社會保障日益完善,老人上當受騙等問題有望逐步緩解。
- 保健品,藥,親情
- 文章鏈接:http://m.redlee.cn/news/html/105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