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寶萊公益模式:一場馬拉松式的接力
熱直銷網快訊:幸福的人大體相似,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但對于來自五湖四海的這17個家庭來說,他們的不幸或許各有各的不同,但他們的幸運卻完全是因為同樣的八個字——康寶萊“天使聽見愛”。
三月中旬的上海,陽光溫暖,微風和煦。就在這么一個生機盎然的周末午后,一群孩子在位于上海閘北區的民辦小小虎幼稚園內又叫又鬧,撒開了玩兒,叫鬧的分貝盡管刺破了周遭的寧靜,卻讓人忍不住嘴角上揚、心生笑意。因為也就是這群孩子在一至兩年前,幾乎都活在無聲的世界里,聽不見春天的聲音,也無法發出他們心中對春天的共鳴。
然而,自2011年9月開始,他們的命運相繼改變了。在康寶萊(中國)保健品有限公司與中國宋慶齡基金會共同發起“天使救助行動——天使聽見愛”公益活動之后,陸續有30個聽障兒童接受了人工耳蝸植入手術,鳥鳴蟲啼之聲終于回到了他們的世界。這次重新聚首于上海閘北區民辦小小虎幼稚園的17個家庭,便是其中的幸運兒。而他們的再次相會,不過是一場馬拉松式慈善接力又一棒的開始。
因為對于這些聽障兒童來說,植入造價高達20萬元人民幣的人工耳蝸只是恢復聽說能力的客觀條件,真正漫長的康復之路才剛剛起步。正是清楚地意識到這項慈善工作的難度之大、造價之高、投入精力之大,康寶萊公司內部在最初選擇這個項目時是有分歧的。但康寶萊創始人馬克·休斯那句“你必須用來自心底的愛來對待和影響他人”,最終促使康寶萊(中國)敲定了這個慈善項目。
帶入式的慈善沒有折扣可打
很多時候人們會這樣認為,一個企業花錢做慈善無非就是花錢造勢,一方面體現企業的社會責任感,一方面回饋社會,從而進一步樹立企業良好形象。但在康寶萊(中國)選擇“天使聽見愛”這一“繁雜”的慈善項目時,就已經做好了“帶入”的準備。
康寶萊(中國)總裁李延亮曾經表示,很清楚選擇這個項目就意味著不只是掏錢的問題,還有很多后續工作要做,也就是說,公司還面臨著很多的“麻煩事兒”。“我們不怕麻煩,選擇公益就要做踏實的公益,幫助這些聽障兒童重新進入社會,人工耳蝸植入手術只是第一步。接下來還需要有效的康復工作作為跟進,不然是難以保障他們真正學會說話的。”
按李延亮總裁的想法,那就是康寶萊公司每資助一個聽障兒童,就要想辦法讓他們健康成長,融入社會,成為對社會有用之人。
正是有了這樣的思路,康寶萊(中國)從一開始就把細節放在首位。最開始選擇患兒時,他們會認真做家訪,對每一個提出申請的孩子進行篩選,以保證每一分公益款都能花在真正有需要的患兒身上。也就是從那一刻開始,就意味著“康寶萊”這三個字將成為這些孩子、這些家庭終生的朋友。
2010年6月10日成為首個康寶萊“天使聽見愛”項目受益人的小芳純,如今已經是廈門一家普通學校的普通學生。而從小芳純接受人工耳蝸植入手術開始,到第一次開機、第一次說話、第一次在學校里表演,康寶萊廈門分公司的員工林女士都是見證人。如今,林女士不僅是小芳純最親近的人之一,林女士所在康寶萊廈門分公司的志愿者們還會自發去學校捐建圖書角,和孩子們一起閱讀、交流。
這種帶入式的慈善,已經成為康寶萊(中國)“天使聽見愛”項目最為普通的方式。正如康寶萊一位公司員工所言,人都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跟這些孩子一旦相處下來,難免會對他們投入感情,希望盡自己所能幫助他們,讓他們快樂成長,至少像普通人一樣開心生活。
所以,當上海市閘北區小小虎幼稚園園長、華東師范大學言語聽覺康復科學博士張磊女士第一次接觸康寶萊“天使聽見愛”項目時,也著實吃了一驚。她介紹說,“我接觸過的聽障兒童很多,在我們這里康復的孩子也很多,但像康寶萊公司這樣肯出錢給孩子做耳蝸,愿意幫助他們康復,甚至因為康復是在外地還幫孩子的父母找工作的事情,我真還是頭回聽說,當時聽到之后特別感動,我想這才是有分量有溫度的慈善。”
來自河北農村的小滋金、小滋增的父母就一直在感受著如此有溫度的慈善。在遇到康寶萊之前,這對父母也曾有機會給孩子做人工耳蝸植入手術,但由于當時負責另一慈善項目的相關工作人員明確告知只能給雙胞胎中的一個做植入手術時,無法取舍的父母最終放棄了這個“二選一”的機會,直到康寶萊公司的出現,這對父母終于如愿給兩個孩子雙雙植入了人工耳蝸。不僅如此,康寶萊地方上的志愿者們還經常給孩子帶去食品和學習用品,就在今年春節前還給兩個孩子墊付了一筆康復費用。
如今,這對雙胞胎兄弟和同齡孩子一樣十分淘氣,經常上躥下跳,每次跟康寶萊員工在一起的時候更是熱鬧得跟家人一樣。孩子的父親告訴筆者,他們眼下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倆兄弟能夠跟普通孩子一樣正常交流、正常成長,將來長大了沒有自卑感,能夠自己養活自己,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
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感慨,也是康寶萊公司特意在今年3月組織這次第三方聽說能力評估的原因,那就是這些已經植入人工耳蝸的孩子普遍遇到了康復難題。
專業慈善講究的就是負責到底
鄭先生,康寶萊(中國)“天使聽見愛”項目負責人,公司人稱“鄭大善人”。由于此前一直負責“康寶萊之家”及其他慈善項目的工作,在公司決定做“天使聽見愛”項目時,他還有些小小的不理解。“人工耳蝸造價那么高,做一個手術就需要20萬元,如果用在資助其他患兒身上,譬如先天性心臟病,一個人工耳蝸的錢就能做四五個手術,不管是從社會影響還是公司宣傳,效果都會大的多。”
但在執行這個項目三年多之后,鄭先生的想法完全改變了。他不僅跑前跑后為這些孩子服務,還開始學習聽障兒童康復的相關知識,這次選擇小小虎幼稚園這樣一個國內權威的第三方機構,為這些接受手術的孩子做評估,就是鄭先生的主意。希望通過第三方評估機構,客觀真實地反應這些孩子的康復情況,從而制定具體的康復計劃,“在這一點上,我們公司上下的想法都是非常一致的,那就是‘天使聽見愛’項目的目的不是給多少孩子植入人工耳蝸,而且要幫助他們真正康復。”
隨著項目跟進程度的加深,對這些孩子和家庭所投入的感情也與日俱增,鄭先生也愈發意識到科學康復、有效康復的重要程度絲毫不亞于植入耳蝸,而這種意識和專業手段恰恰是這些貧困家庭所欠缺的。
作為聾兒康復的實踐基地和人才培養基地,中國第一個為聾兒康復服務的聾健合一幼兒園——上海閘北區民辦小小虎幼稚園,有著近十年的康復經驗,成功案例不勝枚舉。盡管這次給予17個家庭舉辦的評估和培訓活動只有短短兩天,但還是讓鄭先生受益匪淺。其中一段康復聾兒流利朗誦詩歌的視頻令鄭先生印象深刻,他坦言,多么希望這些孩子也能夠這樣講話,這樣生活。
而小小虎幼稚園園長張磊博士的一席發言,更是堅定了鄭先生的想法。張磊博士認為,很多患兒家長以為做了人工耳蝸植入手術,患兒就可以輕松康復,和普通孩子一樣聽說,但事實上根本不是這樣。“父母家人在康復中所起到的作用非常重要,不少家長以為把孩子送到康復中心就萬事大吉,但事實上家長的康復水平和康復意識才是最重要的。”
張磊博士還專門舉了兩個例子,其中一個溫州的家長由于生意忙、家里經濟寬裕,就要求康復老師給自己的孩子加課,此舉招致張磊的堅決反對,她的理由非常簡單,“如果為了掙錢,康復就走偏了,所以,我們堅決反對給孩子加課,因為每天回家后的家庭康復更為重要。”正因為此,張磊特別反對家長全托,“全托讓家長解脫了、輕松了,但一個老師面對那么多的孩子,根本照顧不過來,而聽障兒童的最佳康復期就那么有限的幾年,如果家長不能夠全身心的投入,孩子的康復很難達到滿意的水平。”
曾經有一位來自安徽縣城的孩子,之所以選擇來到小小虎幼稚園進行一年的康復訓練,就是因為孩子的母親在孩子做完人工耳蝸植入手術之后,把孩子全托給普通幼兒園。在一次偶然的機會里,她發現其他孩子在玩游戲的時候,自己的孩子卻呆坐一旁扯羽絨服里的羽絨玩,那一刻,這位母親終于下定決心辭去工作,專心為孩子做康復。張磊說,自己舉這個例子,就是想告訴在座的每一位父母,不管有多難,想讓自己的孩子真正康復,家庭的投入是必須的。
而這些也令鄭先生感悟良多。原認為把做過手術的孩子放到康復中心進行康復是最好的辦法,為此,他們甚至托關系、找熟人,幫助這些做過手術的孩子都能在當地康復中心學習。但后來才發現,由于各地康復中心水平不一,有些孩子真的就錯過了最佳康復期。
來自云南、年僅5歲半的楊偉峰曾在當地康復中心半年間換了四任老師,教授的方法都不一樣,弄得孩子和家長都無所適從。而有的康復中心由于患兒太多無法滿足需要,只能把非本地孩子勸退。這些都令鄭先生感到責任重大。“跟小小虎幼稚園老師們接觸的這幾天,讓我學到不少東西,也意識到給這批孩子進行專業康復培訓將是極為必要和緊迫的。”由于3歲以內是給聽障兒童做人工耳蝸植入手術的最佳時期,6歲前是康復的最佳時期,在鄭先生看來,專業的康復訓練事不宜遲。“經過這次評估過后,我們項目組會給公司提交完整的報告,與各方機構探討如何有效介入后期康復訓練,希望能夠找到一套大家都能接受的最有效的解決方案,盡快幫助到這次評估效果不理想的孩子,盡管這又將是一筆不小的花費。”
培養患兒家人意識已被提上日程
給孩子和家長進行專業的康復培訓是一方面,真正讓鄭先生和他的項目團隊犯難的還是如何構建家長們的康復意識。正如張磊博士所言,孩子的康復水平30%是由康復中心的能力決定,70%則取決于家長的投入程度和康復水平。“可以說老師的付出、家長的配合,缺一不可。”
由于被康寶萊“天使聽見愛”項目選中資助的聽障兒童多為貧困家庭出生,有的甚至來自于偏遠山區,當地的康復條件原本就很簡陋,而一些家長迫于生存壓力或者自身文化程度不高,更是無暇顧及孩子的康復,把做完人工耳蝸植入手術的孩子送到當地康復中心,對他們來說幾乎就是最佳選擇。但事實上,這距離真正的康復還差得太遠。
筆者在小小虎幼稚園一段治療視頻中就發現,僅每天30分鐘的口腔訓練就很講究,像刷舌頭這樣看似簡單的康復動作,如何刷、怎么刷更有效,都需要對癥下藥,每個孩子的訓練方法都是不盡相同的。但如果把這樣的康復訓練一骨腦兒地推給幼兒園或者康復中心,再有責任心的老師也不可能面面俱到。譬如聽障兒童有一些拼音的發音非常困難,這就需要回家后在家長的陪伴下不斷地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讓孩子學會聽機器的聲音,在有噪音的環境下學習說話,都需要家長的悉心照料。在小小虎幼稚園培訓過的諸多孩子中,但凡康復好的,沒有一個離得了家長的時間與親情的投入。張磊講了一個故事“有一個來自安徽的孩子,由于父母都忙于工作,結果是孩子的奶奶陪同前來進行康復訓練的。就是這么個不識字、說話又有口音的老人家,為了自己的孫子,愣是學會了寫字和普通話。可想而知,一個聽障兒童的康復背后,是家人多少個不眠不休的日日夜夜。
在康寶萊公司的價值觀體系中,關于態度一欄是這樣寫的:把一切變得簡單、神奇、有趣。而在“天使聽見愛”這個項目中,康寶萊公司的員工們似乎也一直秉承著這樣的態度。看似復雜、麻煩的工作在他們眼里,會變得簡單、神奇、有趣。這次在上海張羅評估的康寶萊公司項目組里,除鄭先生外全是“80后”,其中一位入職不久的女孩子還是“90后”。但這幾位看上去時尚洋氣的女孩子卻極有耐心,兩天下來幾乎個個都成了“孩子王”。她們既要張羅孩子們的聽說測試,還要管理孩子們的衣食住行。為了讓孩子們能夠不虛此行,還專門帶他們去世博會的中國館一游。哪怕只是一餐飲食的安排,都會反復斟酌。而在談到感受時,卻只是淡淡的一句:“能夠幫助到他們,自己也很開心。”
如今留給康寶萊公司的時間并不多,對于這些眼見著就要錯過最佳康復期的孩子們來說,給予他們專業的康復培養已是首要任務。但不管是采用集中培訓的方式還是分時段采用電話會議的方式進行,康寶萊公司儼然已經把這些孩子的未來成長看作自己的事情。正如康寶萊(中國)總裁李延亮所說,“不是說做完手術,我們對這些孩子的責任就已經結束。讓他們接受必要的康復治療,并且不失學,能夠受教育,我們之前的努力才不會成為無用功。”
強烈的責任心和帶入感,使得康寶萊公司的很多員工已經把這些孩子當作自己的家人。所以,在看到有些家長工作太忙忽視對孩子的康復訓練后,鄭先生甚至比那些家長還要著急。所以,在短短兩天的評估培訓過程中,鄭先生也一再希望張磊博士能夠給孩子們的家長多說一點、再多說一點。
盡管,孩子們的康復程度有好有壞,家長們的康復意識有強有弱,但鄭先生和他的團隊以及整個康寶萊(中國)都已經做好了“打一場硬仗”的充足準備。“天使聽見愛”,不是一句說說而已的口號,它需要的是一群人擁有長期的奉獻精神,和一家企業始終如一的付出。
人生從此更精彩,這是康寶萊公司的愿景,也是一家企業在從事慈善項目的過程中給出的答案。而康寶萊公司也在這場馬拉松式的慈善接力中踐行著自己的責任。不拋棄、不放棄,這就是慈善事業中的康寶萊模式。
- 康寶萊,公益
- 文章鏈接:http://m.redlee.cn/news/html/102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