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麥科技研發部總經理高健:“中醫+AI”推動精準營養健康管理養生模式跨越式發展
本報(chinatimes.net.cn)記者于娜 北京報道
中國進入老齡化、長壽化、慢病高發的時代,基于時代特點,進行利用科技進行創新健康管理勢在必行。
3月1日,由華夏時報社主辦的2024全國兩會·華夏大健康主題座談會在北京隆重舉行,本次專題活動以“守正·創新”為主題,來自醫藥醫療大健康領域主管單位領導、行業資深專家學者、醫療大健康企業高管齊聚一堂,深入探討醫療醫藥產業的發展現狀以及主要問題與挑戰,為行業發展建言獻策。
羅麥科技研發部總經理高健在發言中表示,2023年是生成式AI爆發元年,在這個數字化、智能化的時代,我們站在傳統與現代的交匯點上,羅麥科技作為一家專注于大健康產業的集團公司,我們既關注中醫養生這樣的中國傳統醫學,也關注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發展。如何既堅守中醫養生的智慧之“正”,又勇于創新,結合人工智能,打造更為精準、高效的養生新模式,這個是我們作為發展的重要議題。
人工智能與中醫養生融合
中醫具有數千年的歷史,是我國重要的健康調養手段,中醫強調的整體觀念、個體化治療、預防為主,能較好滿足這個時代的需求,因此國家不斷出臺各種政策,引導及促進中醫藥產業發展,如《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 (2016-2030年)》《健康中國規劃綱要 (2016-2030年)》、《關于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意見》等。
高健表示,中醫發展雖然受到重視,但中醫陰陽五行理論太宏觀,無法進行數據量化,更多通過老中醫經驗積累判斷,因此給較多人形成不嚴謹、不科學的想法;中醫有一套完善的操作辦法,比如“望聞問切”,可能會根據醫師個人經驗,進行判斷,出現不同的結論及干預方案;中醫教學偏向西化,很多中醫學科畢業生不會切脈,無法進行診斷;中醫理論與百姓生活交流存在差異,比如一個患者進入醫院,醫師進行了診斷分析,由于門診量及個人認知等,無法快速對消費者形成健康知識普及,對于“痰濕、體虛、氣虛“等無法詳細理解,也導致對中醫信任度下降。種種原因,都限制了中醫的發展。
但中醫在國內還是具有很大的市場需求,全國醫師總數400余萬,中醫醫師約80余萬,占1/5。全國的養生保健機構,主要以中醫養生為主,數量也超百萬,從業者人數也超過3000萬,說明大眾消費者對于中醫及中醫養生具有很強的需求。
在高健看來,“守正”即中醫強調的整體觀念、個體化治療、預防為主等理念,至今仍然對我們的健康養生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在人工智能與中醫養生融合的過程中,我們必須堅守中醫的核心理念和價值觀,確保科技的應用服務于人的健康,而不是替代或背離中醫的初衷。
以羅麥科技為例,公司與全國眾多中醫專家在目診、問診、舌診、面診等診斷方面進行多次溝通交流,與中醫藥理學、毒理學,名中醫等構建經方轉化的合作,建立了中醫為本的健康管理機制。
高健認為,創新是推動中醫養生與現代科技融合的關鍵。人工智能作為一種前沿技術,具有強大的數據處理、模式識別和優化決策能力,可以為中醫養生提供新的視角和工具。通過收集和分析個體的生理數據、健康狀況、飲食偏好等信息,人工智能可以為我們量身定制個性化的養生方案,實現精準營養管理。這種創新性的融合,既保留了中醫的整體觀念和個體化治療特色,又借助現代科技手段提高了養生的科學性和有效性。
在這個過程中,羅麥科技收集了各種目診、問診等診斷圖片、知識體系,進行科學化標注,基于人工智能基座模型打造中醫垂直應用大模型,形成了檢測、食養、保健、運動、生活等眾多干預模式。
在“守正·創新”的思路指導下,羅麥科技構建一種新型精準營養管理的養生模式。這個模式以中醫養生的整體觀念和個體化治療為基礎,借助人工智能的數據分析和決策優化能力,為個體提供個性化的營養管理方案。這種方案不僅考慮了個體的體質差異、生理需求和生活習慣,還結合了現代營養學、生物學等學科的知識,實現了傳統與現代的完美結合。
應對挑戰的三點建議
實際上,國內要實現中醫養生加人工智能這一新型養生模式的廣泛應用和持續發展,我們還需要面對諸多挑戰和問題。
比如,如何確保數據的準確性和隱私性?如何結合中醫的復雜理論和人工智能的算法模型?如何培養既懂中醫又懂人工智能的專業人才?這些都需要我們深入思考和解決。
高健認為,只要我們堅持“守正·創新”的思路,充分發揮人工智能和中醫養生的優勢,加強跨學科合作與交流,我們一定能夠構建出更加科學、高效、個性化的精準營養管理養生模式。這種模式將為個體的健康養生提供更加全面、精準的服務,推動中醫養生與現代科技的深度融合與發展。
通過羅麥科技這幾年在“守正.創新”過程中的實踐總結,高健提出了三點應對挑戰的建議,希望通過本次主題座談會,多呼吁多促進,共同促進中國醫藥大健康產業發展。
高健提出,第一,中醫+AI創新發展,需要涉及到多種學科,例如醫學、影像學、營養學、物理學、電子學、人工智能,因此建議深化高校中醫藥人工智能學科、學院、專業設置優化調整,建立交叉學科群和高水平教學科研團隊,推進“中醫藥+人工智能”專業建設;強化校企合作,發揮各自優勢,構建強強聯合機制。
第二,中醫垂直應用大模型的共享機制建立。現在很多機構都開始建立中醫垂直應用大模型,但模型建設投入大,數據龐雜,建議由行業協會或研究所、龍頭企業牽頭,構建中醫垂直應用基礎大模型,各企業或研究機構基于各自業務發展,進行私有化開發,避免“千模共舞”,重復投入、重復進行基礎研究。
第三,中醫+AI將涉及到多個環節,有上游企業、體檢或社區服務中心、養生機構等,建議構建中醫AI應用及協同聯盟,將數據、信息、服務打通,形成產業攻關機制,為消費者提供優質服務。如在“移動信息現代產業鏈共同體發布暨十百千萬合作伙伴計劃”,圍繞十大重點領域,移動信息現代產業鏈已匯聚超1000家產業鏈關鍵環節核心企業,聚焦補短煅長、基礎前沿等領域,共同謀劃了超50項產業共性需求,組建了120余個聯合攻關戰隊,著力協同攻克了產業重大問題。
【特別聲明:部分文字及圖片來源于網絡,僅供學習和交流使用,不具有任何商業用途,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平臺贊同其觀點。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版權或來源標注有誤,請及時和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迅速處理,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