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業”不到1個月涉案近億元!團伙利用“虛擬貨幣”組織網絡傳銷
現代快報訊(通訊員 李浩 倪亦孫 記者 曹德偉)本以為是暴富機會,沒曾想卻掉入了他人用 " 虛擬幣 "" 區塊鏈 " 等概念編織出的 " 傳銷黑洞 "。一團伙吸引投資人將虛擬幣質押到其自設的 APP 進行網絡傳銷,僅不到一個月的時間,便吸引注會員賬戶 4.4 萬余個,會員間的最大層級達到 141 層,涉案金額近億元。近日,鎮江市京口區檢察院對該案提起公訴。
看中高額收益," 炒幣 " 愛好者 " 入坑 "
王某是一名 " 炒幣 " 愛好者,對 " 虛擬貨幣 "" 區塊鏈 " 等概念更是十分熱衷,總覺得自己能踩準時代的風口好好賺一筆。
2021 年 2 月,炒幣圈的群里瘋傳一則關于 MUSO 項目的 " 新聞 ",王某立刻被項目描述的高收益吸引住了,覺得這可能是個賺錢的好機會。出于謹慎,王某并沒有馬上 " 入局 ",而是選擇先去項目的 " 線下推介會 " 好好了解一番。
2 月底,在位于成都某大廈的 MUSO 項目 " 線下推介會 " 現場,項目組將王某等從全國各地前來的 " 投資者 " 統一安排免費入住高檔酒店,并通過推介會向與會者推廣這個能夠發家致富的機會。
通過介紹,王某對項目有了更加直觀的了解。 該項目稱用戶只要通過平臺將與美元掛鉤的虛擬幣 " 泰達幣 " 質押,產生平臺內的 USDM 通證,就可以享受 3 倍的靜態收益,也可以用 USDM 質押產生 MUSO 通行證獲取相應靜態收益。不僅如此,用戶還可通過 " 拉人頭 " 發展下線的方式享受最高 10 級的動態收益。面對這一套 " 組合拳 ",王某終于放下了內心的戒備,決定 " 好好干一場 "。
平臺正式上線后,王某前后一共將價值 14 萬元的泰達幣轉入該平臺,還通過群積極發展 " 下線 "。按照他的構想,自己馬上就會過上就算躺著也能賺錢的 " 好日子 "。
為彌補損失,發起人精心裝扮 " 傳銷黑洞 "
實際上,所謂可以讓投資者大賺一筆的平臺,是被告人原某等人精心打造的一個 " 傳銷黑洞 ",他們在無任何實際經營活動的情況下,利用微信群、線上線下推介會等渠道虛構平臺區塊鏈金融屬性,以投入即可獲取 " 靜態收益 "" 拉人頭 " 發展下線獲取 " 動態收益 " 開展網絡傳銷,吸引投資者進而騙取財物。
原來," 項目 " 發起人原某自己也曾是一個 " 幣圈人 ",但他的每一次投資都成了項目方 " 收割 " 的 " 韭菜 ",可謂損失慘重。為了彌補損失,原某決定自己開設一個所謂的 " 投資平臺 "。
2020 年 8 月,原某與石某等人一拍即合。在之后的幾個月里,他們組建了自己的 " 技術團隊 ",開發了自己的 " 交易平臺 ",甚至形成了一套完整的 " 項目生態 "。在這套 " 項目生態 " 中,他們自己研發的交易平臺搖身一變就成了高大上的 MUSO 平臺,不僅有外國政府 " 背書 ",還有龐大的 " 資金支持 " 和一套完整的盈利機制。然而實際上,在這些彎彎繞繞的裝飾下,是一個徹徹底底 " 空手套白狼 " 的騙局。
不到一個月,注冊用戶超 4 萬人
像王某那樣的 " 投資者 " 和原某這樣的 " 組織者 " 都在等待著自己能依靠平臺狠狠撈一筆時,這個看似美好的 " 發財夢 " 馬上就破碎了。2021 年 3 月 28 日,原某等人被公安機關采取強制措施,這離他們平臺的正式開放,不過短短 28 天。
鑒于案情重大復雜,且涉案人數多、涉案金額大,鎮江市京口區檢察院第一時間介入了該案,積極引導公安機關開展偵查工作。經查,截至案發,該項目 APP 中注冊用戶記錄 4.4 萬余個,最大用戶層級 141 層,用戶成功充值泰達幣 1400 余萬,折算人民幣近億元。犯罪事實的認定關系到定罪量刑,由于該平臺并不要求實名認證,如何才能查清平臺的真實會員人數、層級數,精準打擊違法犯罪,成了擺在辦案人員面前的攔路虎。為了準確查清相關事實,京口區檢察院先后向公安機關列明 7 條繼續補充偵查提綱,并建議從追蹤注冊會員現實對應人物入手,以抓取平臺數據與詢問被害人相結合的方式開展偵查。最終,公安機關查明該平臺的實名注冊的會員人數及層級數符合《刑法》規定的組織網絡傳銷活動入罪標準,并于 2021 年 9 月將案件移送至京口區檢察院審查起訴。
在案件辦理的過程中,檢察機關不僅全流程參與了案件的辦理,還通過耐心的釋法說理,促使相關被告人認罪認罰,配合公安機關退出了價值人民幣 5400 余萬元的 880 余萬泰達幣,并退回違法所得 28 萬元。
2022 年 2 月 14 日,鎮江市京口區檢察院以原某等 3 人涉嫌組織、領導傳銷活動罪向法院提起公訴。近日,經鎮江市京口區檢察院提起公訴,法院以組織、領導傳銷活動罪,判處原某等 3 名被告人有期徒刑三年,緩刑三年至有期徒刑五年三個月不等的刑罰,并處罰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