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治友德|《養生理論應用樞要》心理健康判定
心理養生是指從精神上保持良好狀態,以保障機體功能的正常發揮,來達到防病健身、延年益壽的目的。其針對的是人群的精神心理狀態,并以維護這種正常狀態為主要目的。
心理健康的判定
心理健康不像軀體健康那樣具有比較明確的理化檢測指標,主要通過個體的認知、情緒、意志、個性、行為、社會適應、人際關系、家庭關系、心理承受能力等方面表現出來。基于此,《養生理論應用樞要》的作者,從中醫角度提出全新的“心理健康判定”方法。
1、形與神俱,表里如一。
心理是內在的反應,多數情況下并不形于色,這為心理健康狀態的判斷困難。據此,本研究以“形與神俱”作為心理健康的判別要點之一。
形與神俱要求人的心理狀態和身體狀態是渾然一體的,所謂“有諸內必形諸外”。從面部表情來看,是真正發自內心的快樂還是強顏歡笑、故作鎮定?從外在形態上看,是真正的心寬體胖、肌肉筋骨孔武有力,還是外強中干、肥胖病態?從整體上看,其年齡與身體狀態是否相符?有無未老先衰、耳聾眼花、語言含混不清甚至錯亂、動作失調甚至老態龍鐘?形與神俱表明形神俱旺,協調統一,自然年過百歲。
2、精神內守,精氣內斂。
指精神內存而不渙散,精不妄傷,神不妄動,如此能保持精足血滿,氣旺神生,正氣充足,身心健康無病。具體表現為精力充沛,樂觀向上,有強烈的求知欲,喜怒不形于色,能控制自己的情緒,言辭得體,表情和藹,生活規律,喜歡安靜思考,交際娛樂有度。這些對分析判斷心理健康狀態與否是有參考作用的。
一般而言,各種現代理化檢查指標正常的人,大多心理健康;不容易患病的人大多健康;淡泊名利,與世無爭的人大多心理健康;生活有規律,能安居樂業,安于現狀、安貧樂道的人大多心理健康。
3、志閑少欲,自得其樂,能控制各種欲望。
心志安閑,自得其樂,不爭名奪利,沒有非分之想,沒有不良嗜好,不追求美味美食,也不追求錦衣華服;情緒安定,沒有緊張焦慮情緒。這種人看似與世無爭,實際上是“得道高人”,更是心理健康的表現。
4、擇善而從,與時俱進,不偏執。
心理健康的人心胸開闊,兼容并包,對任何事情都不絕對化,更不走極端,有正確的是非觀念。就養生而言,不排斥各種正確的養生方法,但又不盲從,不迷信,能夠根據自己的知識與經驗做出判斷,則其善者而從之。
5、平易近人,人際關系和諧。
心理健康的人沒有任何思想負擔,以安靜愉快為目的,以悠然自得為滿足;在具體的行為舉止上,符合主流社會的的一般道德標準和價值觀,能使自己的嗜欲喜惡與世俗社會相應,不是孤家寡人,平易近人,四海之內皆兄弟,有良好的同事鄰里關系,沒有惱怒怨恨之情。
如何踐行心理養生?關于心理養生方法中有哪些具體的指導?還請您關注閱讀當代養生理論的奠基之作——《養生理論應用樞要》。
讓我們將每個人身心健康的個人夢與中國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有機融合,希望每位讀者都能夠通過《養生理論應用樞要》一書,讀以致用從中受益,身心健康延年益壽,享受科學養生帶來的美好生活。
- 和治友德
- 文章鏈接:http://m.redlee.cn/news/html/351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