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治友德:養生四大方法——通、調、補、養
中醫養生方法很多,從具體操作方法角度而言,各種養生方法都可以用“通、調、補、養”四法來概括。
張子和《儒門事親·汗吐下三法該盡治病詮》指出:“吐汗下”三法可涵蓋其他各種治療方法;清代名醫程仲齡《醫學心悟》首次提出“八法”。指出:“一法之中,八法備焉;八法之中,百法備焉”,高度概括了中醫治療的原則性與靈活性。各種治法的完美結合,圓機活法,靈活變通,又體現了大道至簡,執簡馭繁的特色。
基于此,作者參考借鑒了歷代中醫學的治則治法研究成果,結合多年養生保健的理論與實踐,總結提煉出“通、調、補、養”四法。此四法各有側重,能夠實際兼顧到德、治、友、和養生“四大支柱”以及飲食、行為、心理養生“三大原則”,并將其落到實處,有提綱挈領,可操作性強的特點,能精準實際指導養生實踐。
養生四大方法
通 調 補 養【通法】何謂通?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解釋道:“通,達也”;《周易·系辭傳》:“往來不窮謂之通”“推而行之謂之通”。《呂氏春秋·達郁》:“血脈欲其通也”,突出了人體血脈當以通利暢達,和順無礙為順。
【調法】
中醫“八法”沒有“調法”,“調法”屬于“和法”范疇。補偏救弊,調整陰陽,扶正祛邪,其根本的都是在“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這是中醫養生治病的根本,也是中醫的治療原則。
【補法】
補法通常是針對虛證而設,是“虛則補之”的具體體現,屬于中醫“扶正”的范疇。扶正祛邪是中醫養生治療的兩大原則。疾病過程中,邪正雙方的盛衰決定著證候的虛實和預后轉歸。扶正祛邪就是依據人體正邪盛衰而確立的治則,也是中醫臨床的重要治療方法。
【養病法】
養病與養生,歸根結底都落實到一個“養”字。日常保養,未病先防;患病后積極主動配合醫療的綜合調養,既病防變;疾病痊康復過程中的愈后防復,共同構成“養”的重要內容。對病者而言,養病直接關乎到治療效果的取得以及疾病的預后轉歸。
“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每個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責任人”!健康是幸福生活的基石,是事業發展的根本動力,是人生一切成就的財富根源,更是關系國家強盛、社會和諧、人民幸福的大命題。《養生理論應用樞要》是一份來自健康的邀請,希望您則其善者而篤行之,踏上健康幸福之路。
- 和治友德
- 文章鏈接:http://m.redlee.cn/news/html/312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