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懷民族情懷,捐贈抗疫物資——隆力奇35年助力精準扶貧
習近平總書記2013年在湖南十八洞村考察首次提出“精準扶貧”理念后,多次對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作出重要指示。“脫貧攻堅”“精準扶貧”成為社會熱議的關鍵詞,更成為了一項動員全社會力量的合力攻堅戰。作為市場主體的各類企業,民營企業成為社會扶貧的新品牌。伴隨著我國改革開放進程成長發展的隆力奇,發展35年來,一直堅持企業發展和公益雙引擎的方針,不遺余力地將“精準扶貧”放在企業發展的重要戰略中,超過5億元反哺社會。
01
以產業為依托,扶貧也扶智
延川縣趙家河村位于陜西北部,地處黃土高原,山大溝深,地形復雜,村里共有551戶,1945人,確認貧困戶62戶,176人。由于人均耕地面積不到一畝,沒有其他固定的產業,村民的人均年收入非常低。2015年9月,隆力奇牽手中華慈善總會共同成立“中華慈善總會隆力奇扶貧基金”。目前已累計向陜西延安市延川縣趙家河村定向捐款400萬元,用于當地“精準扶貧”項目。
2015年9月,隆力奇牽手中華慈善總會向延川縣趙家河村捐贈500萬元。
值得一提的是,在堅持產業扶貧的過程中,隆力奇的團隊不僅帶來資金,更將市場化觀念與管理的理念帶到趙家河村,并向結對村群眾教授實用技術,幫助結對村群眾更新生產生活觀念,提高生產技能和生活質量。這些觀點在產業扶貧的過程中,點點滴滴滲入村民的意識之中,實現脫貧摘帽的同時,更要讓“扶智”取得實效。
2017年,徐董走訪趙家河村并親手種植鐘槐樹。
公益慈善不是一次性的捐款捐物,而是一項時刻關注被捐助對象的長期付出。近年來,隆力奇始終心系趙家河,通過深入走訪和實地考察,不斷了解趙家河村的發展情況。經過近五年的發展,趙家河村群眾生活發生了顯著變化,隆力奇幫扶成效顯著。趙家河村發展煥然一新,不僅公路全面維修改造,基礎設施建設得以顯著改善,還通過栽植中槐24000株,種植中藥材1000畝,產業得到快速發展。此外,通過引進3頭種公牛對全村200余頭老品種黃牛進行品種改良,形成了一定的產業基礎,全村經濟水平大幅提升。
02
變“輸血扶貧”為“造血脫貧”
雅安名山區經過災后重建,依然有近50個貧困村,幾千人仍未脫貧。隆力奇精準扶貧團隊調研發現,雅安名山區當前脫貧攻堅的最大短板就在于發展不均衡。優勢產業區域,百姓收入有保障,但在偏遠山區,因為土壤、氣候、交通等各方面不利因素,產業發展還不充分,百姓增收比較慢。2016年,為助力雅安震后重建,隆力奇再次攜手中華慈善總會,在2016年至2020年的5年間,每年向雅安名山區捐贈200萬元,累計已捐贈共600萬元和300萬元物資。
2016年,隆力奇牽手中華慈善總會向雅安名山區捐贈1000萬元。
為幫助名山區徹底實現脫貧致富,隆力奇因地制宜制定幫扶政策,真正幫助貧困戶增加“造血”功能。2018年10月,為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會議精神,進一步提高雅安市名山區鄉村干部對鄉村振興戰略的理解和認識,讓鄉村干部充分了解蘇南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情況,了解特色產業在常熟農村發展情況,實現名山區“人脫貧、村摘帽、達四好、同奔康”脫貧攻堅工作目標早日實現,雅安市名山區鄉村干部一行30人來隆力奇學習常熟市先進高效的農業技術與管理方法,變“輸血扶貧”為“造血脫貧”,帶動名山區人民逐步形成自我積累、自我發展能力,為名山區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提供堅強有力的組織保障。
徐董認為,發展產業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要因地制宜,把培育產業作為推動脫貧攻堅的根本出路。目前,雅安名山區依托援助扶貧、產業扶貧、教育扶貧等多種方式,已基本完成2020年的脫貧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