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智慧養老”打通養老服務的“最后一公里”
天津市老齡辦的統計數據顯示,本市60歲以上戶籍人口已達到230.37萬人,占全市戶籍總人口的22.43%,這意味著大約每5人當中就有1位是老年人。隨著老齡化的日益加速,老有所依、老有所養也成了全社會關注的話題。與此同時,智能科技與養老服務呈現出融合發展的局面,養老服務的智慧化開始成為解決諸多養老問題的一個重要選擇。
何謂“智慧養老”?
沙瑞芳是河東區東新街道曲溪西里社區居民,平時身體健康,前不久她突然心率過快,好在發現及時,去社區醫院就診后恢復了正常。發現病情的不是家屬和大夫,而是一塊專門為老人研發的智能手表。
沙瑞芳向記者展示了她所佩戴的智能手表。這款手表看起來和普通手表沒什么兩樣,但是增加了很多功能,不僅可以打電話、定時提醒、遠程定位,還可以進行實時健康監測。智能手表制造商統捷科技有限公司總監楊健介紹:“通過老人帶著腕表采集他一個脈搏波形,我有云計算平臺,經過數據處理分析,能算出來相應的所有的體征數據,包括他的動脈血壓。然后每個用戶生成他的安全區間,生成之后連續監測,一旦測的數據有幾個點超過了這個安全區間,這個時候系統就會自動預警,就知道這個老人他哪里有異常。”
其實,所謂智慧養老,就是利用類似這樣的智能手表等先進的電子設備和互聯網、物聯網技術,為老人的衣食住行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服務。
與傳統養老服務有什么區別?
針對東新街道高齡困難老人多的情況,河東區民政局引進了天津樂聆智慧養老服務有限公司,對轄區60歲以上有需求的老年人開展智慧養老服務。智慧養老服務中心以智能手表和互聯網為載體,將附近的家政公司、餐館、超市等資源進行整合,實現“居家養老+社區服務”的智慧養老模式,在社區服務、安全監護等方面補足傳統居家養老和社區養老模式的短板。
智慧養老服務中心負責人楊健介紹:“傳統社區養老基本上是很多以前的家政服務中心轉型過來的,但是很多問題他們解決不了,比如健康方面他不專業,得有醫生配合,但是讓醫生一個個去檢查也不現實。”
據了解,目前樂聆智慧養老服務中心設置了6個坐席,可以為6000多名老人提供各類生活服務。以“無圍墻式養老院”為例,一些患有腦萎縮等病癥的老人如果佩戴了專用的智能手表,服務中心工作人員以及老人家屬都可以通過手機或電腦查看老人的實時位置。同時,老人的子女還可以在網上劃定老人的活動區域,一旦老人走出安全區域,他們的子女也會收到提示信息,以防止老人走失。
智慧養老市場還有待規范
目前,本市開展智能居家養老服務的企業和機構已經超過80家,其中在社區落地的有40多家,輻射500多個社區,受益人口達到300多萬,其中老年人近60萬。
表面上看,像智能手表這樣的穿戴設備市場反響不錯。而實際上,目前許多老人往往不會使用手機、電腦等設備,也不太了解智慧養老的具體內容,加之社會上專門針對老年人進行詐騙的行為高發。因此,許多老人對智慧養老的認知度和認可度并不高。
此外,隨著智慧養老和“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等概念一起被熱炒,大量資本進入這一領域跑馬圈地,各路精英也紛紛投身于智慧養老領域,這本是好事兒。但是由于市場準入門檻較低,缺乏相應的監管,不同企業之間也是良莠不齊。如果不及時規范這些企業,將會對正在起步階段的智慧養老行業造成負面影響。
樂聆智慧養老服務中心負責人楊健說:“有很多產品它就是一個數據展示、數據對接,你在網上一搜好多宣傳手表也好、手環也好,可以測血壓,測這個測那個。但你拿過來一看,它只是藍牙對接一堆電子血壓計、電子血糖儀等,等于是手表帶著一個大箱子,然后隨時隨地對老人監測也做不到。所以他只是拿概念去炒作、去宣傳。同類化的很多為了達到短期效益去不擇手段去騙老人、去忽悠老人,這個讓我很心痛。”
以居家養老為基礎、社區養老為依托將成為我國主要的養老方式之一。而面對家庭小型化、少子化、空巢化的局面,以互聯網、物聯網、移動終端等技術手段為支撐的智慧養老將打通養老服務的“最后一公里”。目前來看,智慧養老要想盡快落地,真正服務好老年人,需要政府架好企業與百姓之間的橋梁,同時企業也應認真了解老年人的需求,還要有更多的年輕人投身于這一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