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藥“避談具體措施”是對增稠“道德血液”的反諷
11日,在浙江召開的中國上市公司百強高峰論壇上,數百家上市公司共倡增稠“道德血液”,但記者在就“如何增強企業道德”問題與公司代表交流是卻遭遇“軟釘子”,部分企業拒談具體措施,記者無奈放棄采訪。
企業要有“道德血液”,這道理無須多說。企業的責任就決定了必須要有“道德血液”,能力越大,責任越大,上市公司的“道德血液”無論如何要比一般企業的濃度要高些。可現實中,我們卻不難發現,并非如此。因此,上市公司共倡增稠“道德血液”,是值得高興的事。可沒想到的是,居然有上市公司避談具體措施,真是令人糾結。
上市公司為何避談具體措施?可能是具體措施還欠“具體”,如果現在向媒體公開了,到時候出現不一樣,會影響到公司的聲譽;可能是根本就沒有具體措施,自然無法“談”,當然要回避了。其實,不管是哪種情況,都表明這是個很危險的信號。既然要共倡增稠“道德血液”,而且還是在相當嚴肅的場合——中國上市公司百強高峰論壇上,那在“倡導”之前,肯定自己首先要做到,而做到必然要有具體的措施。這是常識,現在卻顯得很“反常”,這就讓人懷疑其背后有相當的“問題”了。
或許上市公司參與倡導增稠“道德血液”是“被迫”的,因為領導有要求,不好違背。這樣的情形的確是存在的,因為有很多“倡導”就是由權力意志“決定”的,當然也顯得空洞而泛味,自然也就沒有多少公信力。當“倡導”連倡導者上市公司自己也不相信,這樣的“倡導”就沒有多少實質性意義了。
更重要的是,“道德血液”恰恰不是倡導出來的,而是監管出來的。當上市公司出現問題時,仍然可以“全身而退”,他們還有什么可懼怕的?如某個因污染事件受處罰的公司,罰了以后股價連續跌停,但過一段時間復牌后就連續漲。有人建議:“一旦失信讓其傾家蕩產,只有這樣才能讓企業把道德看作生命線。”這樣的建議可以說一點也不“新鮮”,但卻很難做到,因為上市公司的背后就是官員的政績。當哈藥總廠向公眾致歉:稱愿意接受一切處罰,我們感受到的不是“真誠”,卻是“矯情”。
- 哈藥,具體措施
- 文章鏈接:http://m.redlee.cn/news/html/14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