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m.redlee.cn/blog/bid150/
《黃帝內經》中說:“飲食有節,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管子》亦說:“飲食不節……則身體利而壽命益;飲食不節……則形累而壽命損。”《千金要方》里亦云:“飲食過多則聚積,渴飲過多則成痰。”這些都說明了節制飲食對人體的重要意義。相反,若不重視飲食有節,想怎么吃就怎么吃,想什么時候喝,就什么時候喝,就會對健康帶來極大危害。
所謂飲食有節,是指飲食要有節制,不能隨心所欲,要講究吃的科學和方法。具體地說,是要注意飲食的量和進食時間。
一.飲食要適量
這是說人們吃東西不要太多,也不要太少,要恰到好處,饑飽適中。人體對飲食的消化、吸收、輸布、貯存,主要靠脾胃來完成,若飲食過度,超過了脾胃的正常運化食物量,就會產生許多疾病。南北朝時道家著名人物、醫藥學家陶陶居曾寫過這樣一首詩:“何必餐霞服大藥,妄意延年等龜鶴。但于飲食嗜欲中,去其甚者將安樂。”“餐霞”、“服大藥”,是當時追求長生不老常用的兩種方法,陶陶居這首詩歌勸告世人:何必去追求什么長生不老藥,還想靠那些東西益壽延年,壽比龜鶴。只要在飲食嗜好中,改掉那些最突出的毛病,就會給你帶來安樂。那么,哪些是飲食嗜欲中的“甚者”呢?飲食過飽就是一甚。
飲食過量,在短時間內突然進食大量食物,勢必加重胃腸負擔,使食物滯留于腸胃,不能及時消化,從而影響營養的吸收和輸布,脾胃功能也因承受過重而受到損傷。其實,對于這一點,古人早有認識。如《黃帝內經》中說:“飲食自倍,腸胃乃傷”。《博物志》說:“所食逾多,心逾塞,年逾損焉。”《東谷贅言》中更明確指出飲食過量對人的具體危害:“多食之人有五患,一者大便數,二者小便數,三者擾睡眠,四者身重不堪修養,五者多患食不消化。”
過飽不利于健康,但食之太少亦有損于健康。有些人片面認為吃得越少越好,結果強迫自己挨餓,由于身體得不到足夠的營養,反而虛弱不堪。正確的方法是“量腹節所受”,即根據自己平時的飯量來決定每餐該吃多少。“凡食之道,無饑無飽----是之謂五臟之葆”。這無饑無飽,就是進食適量的原則。只有這樣,才不致因饑飽而傷及五臟。
二.飲食應定時
“不時,不食”,這是孔子的飲食習慣,即不到該吃飯的時候,就不吃東西,這是正確的。一日三餐,食之有時,脾胃適應了這種進食規律,到時候便會作好消化食物的準備。好吃零食的人,到了該吃飯的時候,常會沒有饑餓感,勉強塞進些食品,也不覺有何滋味,而且難以消化。對飲食宜定時這一點,《尚書》早就指出了“食哉惟時”,意思是,人們每餐進食應有較為固定的時間。這樣才可以保證消化、吸收正常地進行,脾胃活動時能夠協調配合、有張有弛。“中醫學認為,一日之中,機體陰陽有盛衰之變,白天陽旺,活動量大,故食量可稍多;而夜暮陽衰陰盛,即待寢息,以少食為宜。因此古人有“早餐好,午餐飽,晚餐少”的名訓。清代馬齊《陸地仙經》中提到:“早飯淡而早,午飯厚而飽,晚飯須要少,若能常如此,無病直到老”。按現代營養學的要求,一日三餐的食量分配比例應該是3:4:3,即如果一天吃1斤糧食的話,早晚餐各吃3兩,中午吃4兩,這樣比較合適。有人觀察,每天早餐進食2000千卡的熱量,對體重并無明顯的影響,而把這么多熱量放在晚餐,人的體重就會明顯增加。這說明,對于體重的影響,“什么時候吃比吃什么還重要”。
我們強調“按時進食”,也不能完全排斥“按需進食”,即想吃時就吃一點,不想多吃就少吃一點。像加夜班的人,在第二天早餐時往往不想吃東西,希望趕快睡上一個好覺;心情不好的人,在吃飯時間往往沒有食欲;午睡過久的人,常常在晚餐時間不想吃東西;正全神貫注、忙于工作或比賽的人,自然不想停下來吃東西。對于他們來說,等有了食欲時再吃會更好一點。對于這一點,中國著名養生學家陶弘景早就指出:“不渴強飲則胃脹,不饑強食則脾勞。”意思是,人若不渴而勉強飲水,會使胃部脹滿,若不餓時而勉強進食,則會影響脾的消化吸收,使脾胃功能受損。以上說明,“按需進食”,是適應生理,心理和環境的變化而采取的一種飲食方式。但它不是絕對地“隨心所欲”,零食不離口;也不是毫無規律地隨意進食,而是于外適應變化的環境,于內適應變化的需要,使飲食活動更符合內在規律。
總之,“按需進食”與一日三餐、按時吃飯的飲食習慣是相輔相成,互為補充的。它們可以適合人們在不同環境中的飲食需要,目的都是讓人們的飲食活動變得更科學、對健康更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