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m.redlee.cn/blog/bid150/
l 三分在藥七分在養
從養生學的角度來講,養生的概念同樣貫穿在中醫治療的整個過程之中,作為患者要盡量配合醫生,遵守醫囑,與醫生達到一個比較和諧的狀態。只有這樣,患者才能盡快克服病痛,很好地恢復,這就是中醫里反復強調的“三分藥七分養”的概念。
l 藥醫不死病,醫治有緣人
中國有句古話:“藥醫不死病,醫治有緣人。”雖然這句話現在看起來其中多少有些宿命的味道,但是我們還是不妨換個角度去思考其中對待疾病的道理。
臨診中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現象:兩個年齡相似的人,相同的性別,體質也基本差不多,感覺到身體不太舒服,去醫院做了若干檢查也查不出什么大毛病來。按照我們現在的理解,也就是大家常說的亞健康狀態。
他們找的是相同的醫生,醫生給了他們基本相同的治療調理方案,但是最后可能卻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結果。一個人經過醫生一段時間的調理,吃完藥以后可以迅速地將這些不適的癥狀消除掉,從而達到了康復的目的,有了一個很好的療效。而另一個人卻什么作用也沒有,反而比治療前還要壞。這是什么原因呢?
當然了,這兩個人的體質也肯定存在一些微小的差異,但我認為這不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是這個沒有得到康復的人,他不懂得“三分藥七分養”的道理。
疾病往往是由于憂患生于內,勞苦傷其外,生活無規律,感受到外界病邪等導致身體功能失去平衡而產生,這時單純依靠藥物強行恢復生理功能平衡就認為徹底治好了,但其實并沒有改變致病的根本因素。如果這個人不注意調整自己的生活習慣,繼續熬夜、喝酒,超負荷地透支身體,那么很快生理功能又會失衡而發病。
我就曾經見過這樣一個人。他是一個糖尿病患者,治療的效果一直不好。后來我問起他的生活習慣,他就跟我講,說他平時喜歡打麻將,經常夜里整宿地玩兒,玩牌時間最長的還不止一個晚上,而是36個鐘頭連軸轉,不但休息不好而且飯也不好好吃,因為身體不行,就一邊拿胰島素往自己肚子上扎針,一邊繼續打牌。像這種情況,我認為給他吃什么藥也沒用,就更不用提食療、養生了。
明朝名醫汪綺石所著的《理虛元鑒》中有段話:“如初發病尚輕淺,亦有不藥而但以靜養安樂而自愈。稍重者,治需百日或一年,煎百劑……便可斷除病根。至于再發便須三年為期。此三年間,起于色者節欲,起于氣者慎怒,起于文藝者拋書,起于勞倦者安逸,起于憂思者遣懷,起于悲觀者達觀,如是方得除根。至于三發,則不可救矣。”
中醫一直認為,治療手段其實是不得已而為之的,對于越重的病對病人自身的調理要求就越高,如果一味追求貴藥新藥不如及早找到適合自己的養生之道。
如何才能防病、去病、延年益壽?這就要求我們平時就要注意養心、養性、養精、養腸胃。泰然處世,生活樂觀,飲食合理,遵循自然規律,不縱欲,不貪婪,注意起居,適量運動,不過度勞累,自然少生病少吃藥,那么自然小病易治,大病可愈,甚至患絕癥也可延壽了。
l 長壽老人的共性
現代科學研究表明,只要能堅持健康的生活方式,理論上人可以活到150歲。《內經·上古天真論》中也說過:“故能形與神俱,而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我們國家從古至今出現過許多高壽的老人,細細分析他們的日常生活,我們就很容易發現這些高壽老人的共性:
1.怡然養性
就是注意培養自己良好的性格、性情。《黃帝內經·素問》中說:“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愿,就可年皆百歲,而動作不衰,養性之理。”長壽老人大多性格開朗,性情平和,很少生氣,遇事心胸豁達,極少與人發生爭執,為人厚道,不在小事上計較。其中的秘訣就是知足常樂,衣食隨緣,與世無爭,不計較一時一事的榮辱得失。
2.修心養德
德是指道德、品德及修養。長壽者無不品德高尚,對社會、工作、家庭等有責任感,盡自己力所能及的義務。每個人在社會和家庭中都有自己的位置和責任,平時注意心理平靜穩定,就能夠做到心胸開闊,樂觀豁達,不計貧富,不懷恩怨,甘于淡泊,修身養性。
3.親情和睦
妻賢子孝,親情濃濃,特別是夫妻和睦,使老人享受家庭的天倫之樂。許多事實證明,家庭內部由血緣建立起來的人際關系、親情關系對于老人非常重要,親情和睦能讓老人感到物質上有依靠,生活上有關照,精神上有寄托,由親情關系促成老人心理、生理、精神上的愉悅、幸福和滿足感,是老人健康長壽的重要原因。
4.生活自律
包括生活上和行為上的自律。許多百歲老人從年輕時就養成了有規律的生活習慣,如早睡早起,睡眠時間充足,堅持適量勞動,經常運動,生活規律,生活勤儉。
當然許多長壽的老人還由于生活的自然環境好、氣候適中、空氣清新、飲食健康等諸多原因。但是我想,在日常生活中,由于種種原因,我們往往無法選擇自己的生活環境,比如中國新疆、日本的長壽老人多,那我就想方設法地要搬到中國新疆、日本去居住,這肯定是不現實的,不如就從自身著手,尋找適合自己的養生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