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銷在產品方面與其它行業沒有什么區別。在銷售渠道方面有些不同,直銷行業與商超行業相比,直銷員或優惠會員占最終消費者的比例非常高。企業更貼近最終消費者,企業發展的一個重要動力就是消費者口碑。在消費者維權意識日益高漲的時代,正規直銷企業的投訴幾乎為零;直銷行業與電商行業相比,很好解決了物流最后一公里問題,又沒有電商價格大戰問題.直銷企業的信息化特點主要在于對于上述兩個優勢的支持,從原材料采購,產品生產,銷售/配送到最終消費者購買做到全價值鏈的支持。
李錦記健康產品集團有限公司,在信息化建設方面也主要從強化上述兩個行業特色優勢入手,在企業發展的各個階段提前做好IT支持方面的準備.每年都將組織業務部門與IT部門一起制定來年工作重點及五年計劃的年度檢討,確保業務獲得足夠支持以及在行業中的競爭優勢。
工作的重點以及五年規劃發展方向
今年的工作重點主要有:全球業務支持系統的規劃與實施(目前第一階段已于2012年8月2日在中國大陸全面上線);全球供應鏈一體化支持系統的規劃與實施(正在進行中);統一溝通平臺及辦公流程優化(已完成系統建設的基礎部分)。在系統建設的基礎支持工作完成后,計劃在未來三到五年的時間在用戶體驗完成創新優化。
與國外的直銷行業的區別
無限極集團大致有兩套渠道在同時運行.一個是以專賣店/服務中心為基礎的與傳統批發零售類似的銷售渠道;一個是在國家已經審批獲得資格區域的直銷渠道。
從直銷本身的定義來說,全世界是一樣的.但在各個國家落地時,由于各個國家有更具體的相應政策規定,在各個國家會有些不同.比如:中國的直銷就有直銷員獎金方面的具體規定以及從事直銷人員的報備要求等等。無限極集團對于IT非常重視,每年由業務與IT一起制定來年工作重點及五年計劃的年度檢討,確保業務獲得足夠支持以及在行業中的競爭優勢.IT規劃及管理管理人員必須前瞻性地把握用戶需求并平衡投資收益與滿意度之間的關系.
國內直銷行業信息化的機遇和挑戰
直銷的競爭與傳統營銷對比一樣激烈.只是表現方式不同,直銷爭的是消費者口碑與銷售隊伍,而非一時之業績。
當前,直銷業信息化方面的機遇在于人們對于信息化的需求日益高漲,社會信息化方面的設施基礎也日益穩固.挑戰主要因為個性化,提供個性化的信息服務將要求IT規劃及管理人員前瞻性地把握用戶需求并平衡投資收益與滿意度之間的關系.此時的IT應該開始在用戶體驗方面投入更多的努力.
無限極集團使用SAP系統,SAP的軟件費用及每年的維護費用是一筆不小的支出,的ERP是mySAPERP(v6.0).由于無限極采用了自主開發的已經申報知識產權的操作平臺,使得實際需要的License數量降到了理論的最小數,與類似規模企業相比,IT費用不到其它公司的10%.IT實行集中管理,費用全部由總公司買單。
如何做到前瞻性地把握用戶需求以及怎樣平衡投資收益與滿意度之間的關系
在用戶需求的把握方面,無限極除了持續與業界交流學習外,還派IT同事定期走訪市場,并在外部客戶的核心系統上專門建立了客戶服務平臺.使公司外部客戶的聲音能順暢地傳遞到公司信息系統的建設團隊.平衡投資收益與滿意度之間的關系是每個重大項目立項必須完成的工作,其中的平衡隨公司發展會有些調整.比如前幾年,ROI必須在5以上;現在是3以上也可以,滿意度是業務部門預先給出的,如果該項目完成好了,對IT支持的滿意度分數變化百分比是多少.如此,項目立項也規范了.各部門在IT資源的使用方面也和諧了。
直銷行業信息管理系統的要求與傳統營銷行業不一樣。如果是一般的零售商,只需面對經銷商,而直銷直接面向廣大顧客,和這個龐大的群體做交易。無限極IT的同事在這方面確實動了不少腦筋,在2006年就組織了幾次來自全國幾個重點高校的頂尖教授與IT企業的頂尖專家進行研討,論證.最后確定下目前已經順暢運行了近6年的IT系統.采用mySAPERP做后臺(BackBone),前臺采用自主開發的GBSS,既節約了License,又將SAP的繁難操作變成簡易的GBSS界面.如果用現在最流行的IT單詞來形容,那就是云服務.每個經銷商都認為他有一個自己的ERP,無數個ERP又通過GBSS有機地集成在一起,他們互相學習,良性競爭,又促成了公司業績的更快發展。
未來規劃在用戶體驗方面下功夫
舉個實際的例子.同樣是手機,iPhone就獲得了廣大用戶的認可.未來有可能出現手機取代電腦的可能,IT用戶也將過渡到90后,00后的年代,我無限極正在研究新生代客戶群體的IT使用習慣及相應方案.也許某一天,IT系統無法吸引他們將變成他們轉投其它企業的一個主要原因。無限極正與一些創意/廣告公司接洽,對IT系統進行用戶體驗方面的創新優化。
直銷行業為何沒有發展電子商務
安利很久之前在美國成立了一家名為Quixtar的網站,曾是美國前十名的電子商務網站。由于線上(電商)與線下(直銷)在渠道的競爭,內耗太大,最終停了Quixtar的中國業務。直銷行業開展電商需要考慮的事情太多了.但電商技術確實有很多可取之處,先將可取的技術引入進來,也許更加穩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