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m.redlee.cn/blog/bid150/
俗話說:“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患者所看的只是表面現象,他們不曉得“差之毫厘,謬以千里”的道理,看不出處方中所蘊含的博大精深的醫理。
“君臣佐使”是中醫方劑學術語,是中醫遣方用藥的基本原則。《素問·至真要大論》曰:“主病之為君,佐君之為臣,應臣之為使。”就是說,組成方劑的藥物可按其所起的作用分為君藥、臣藥、佐藥、使藥,稱之為“君臣佐使”。元代李杲在《脾胃論》中再次申明:“君藥分量最多,臣藥次之,使藥又次之。不可令臣過于君,君臣有序,相與宣攝,則可以御邪除病矣。”清代吳儀洛進一步解釋說:“主病者,對癥之要藥也,故謂之君。君者味數少而分量重,賴之以為主也。佐君以為臣,味數稍多,分量稍輕,所以匡君之不迨也。應臣者謂之使,數可出入,而分量更輕,所以備通行向導之使也。此則君臣佐使之義也。”古代醫家將“君臣”這樣一個政治術語引入中藥配伍組方中,不僅形象地指明了各藥在組方中的地位及配伍后的性效變化,而且對于后來者學習應用古方,有著執簡馭繁的指導作用。
具體來說,在一個中藥處方中,
君藥
就是對患者的主證或主病起主要治療作用的藥物,它體現了處方的主攻方向,其用量較大,藥力居方中眾藥之首。
君是一方的主藥,針對一病的主因、主癥能起主要作用的藥物,即《內經》所說:“主病之謂君。”君藥不一定一方只有一個,也不一定猛烈的藥才
臣藥
起兩個作用:一是輔助君藥加強治療主病和主證;二是針對兼病或兼證起治療作用。其藥力、劑量小
《內經》上說:“佐君之謂臣。”臣是指協助
佐藥
一般有三種意義,一是輔佐君藥、臣藥,加強治療作用,或直接治療次要兼證;二是起制約作用,用以消除或減緩君藥、臣藥的毒性或烈性;三是為反佐,即根據病情需要,使用與君藥藥性相反而又能在治療中起相成作用的藥物。一般來說,佐藥的藥力小于主攻藥,用量較輕。
臣之下稱做佐,佐藥就是接近于臣藥的一種配伍藥。除了與臣藥一樣協助君藥的作用,還
使藥
有兩層意義,一是引經藥,即引方中諸藥直達病所;二是調和藥,即調和諸藥,使其合力祛邪。
從使字的意義來看,使藥是一方內比較最次要的藥物。《內經》說:“應臣之為使。”可知使藥是臣藥的一種輔助藥。在臨癥上一般把使藥理解為引經藥,引經藥的意思是將藥力引到發病場所,所以也叫引藥,俗稱藥引子。
近年來,醫學科學家們對中藥組方的“君臣佐使”進行了科學分析,每種藥物在分子水平的作用與中醫對每味藥物在復方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認識幾乎完全一致。當然這種研究還有待進一步探索推廣,但“一個藥物-一個靶點-一種疾病”的治療模式,已很難徹底解決現階段沒有明確病因的慢性疾病,如高血壓、癌癥等。西方醫學采用的聯合藥物療法,如艾滋病的“雞尾酒療法”,就是考慮到疾病的復雜性,試圖用多種作用機理不同的藥物成分同時作用于多個靶點,達到增強療效、減少副作用的目的。這種同時使用多種藥物應對復雜疾病的做法,在現代醫學中還是一種新的嘗試,但中醫的“君臣佐使”已有至少2500年歷史,有記載的中藥復方已超過10萬個。我們相信,諸如“君臣佐使”類中醫理論的古為今用,大有潛力可挖。
“君、臣、佐、使”本來是中醫師開方配藥時的一種原則。其實,在日常生活中,單獨應用一種食物來增進營養或治療疾病的情況是很少的,為增強食物的效用和可食性,人們常常把不同的食物也按“君、臣、佐、使”的原則搭配起來應用,這種搭配關系,稱為食物的配伍。與藥物的配伍同理,食物的配伍主要分為協同(相須、相使)和拮抗(相畏、相殺、相惡和相反)兩個方面。
食物的配方原則
食療方不是幾種食物簡單的相加,而是在中醫理論指導下,遵循君、臣、佐、使的配方原則,將兩種或兩種以上的食物加以組合而成的,它與方劑學的配方規律相一致,并與烹飪學中的配菜相聯系。
君料(主料):根據食療的需要而起主要作用的食物,可由一種或兩種以上的食物所組成。
臣料(配料):臣料為配合主料以加強食物的功效,或治療兼癥的食物。
佐、使料(輔料):主要起到消除主料的毒性或副作用,提高食品的味道,或調味增色,或引導主、輔料歸入機體某臟腑經絡的食物。如各種菜肴類食療食物中,常用的姜、蔥、黃酒等,就是佐使料。
食物配伍的協同關系
相須:同類食物相互配伍使用,起到相互加強的功效。如韭菜炒胡桃仁可治陽虛證,兩種食物均有溫腎壯陽之功,協同使用,壯陽補虛之力倍增,屬于相須關系。淡菜與皮蛋合用,有補肝腎、清虛熱之功,二者也是相須的關系。
相使:以一類食物為主,另一類食物為輔,使主要食物功效得以加強的配伍關系。如治風寒感冒的姜糖飲中,配伍溫中和胃的紅糖,有助于增強生姜的溫中散寒能力,這里的生姜和紅糖之間的關系就稱作相使。
食物配伍的拮抗關系
相惡:如果兩種食物配伍在一起,一種食物能減弱另一種食物的功效,稱為相惡。如蘿卜能減弱補氣類食物的功效,因此做藥膳的時候,有人參就不能加蘿卜。
相反:兩種食物合用,可能產生不良作用,甚至產生毒副作用。根據經驗,食物的配伍禁忌比藥物的配伍禁忌還多。如吃柿子不能喝茶、白薯不能跟雞蛋同食、喝蜂蜜不要吃蔥,等等。
相畏:一種食物的不良作用能被另一種食物減輕或消除,稱為相畏關系。如蒜能夠減輕或消除扁豆中的植物血凝素對人體的不良作用,生姜、醋能夠減輕或消除海鮮對人體的刺激作用,這些食物之間的關系稱為相畏。
相殺:一種食物能減輕或消除另一種食物的不良作用,如綠豆、空心菜能夠化解一些食物的毒性。實際上相畏和相殺是同一配伍關系從不同角度的兩種說法。